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对安徽沿江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研究了缩节胺用量在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缩节胺用量为90.0 ~135.0 g·hm-2、杂交种缩节胺用量为180.0 g·hm-2时均能塑造理想的机采棉群体结构,促进棉铃集中成铃、集中吐絮,提高棉花铃重、增加籽棉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赣北植棉区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实施,通过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西省棉花所等科研院所引进了6个棉花品种,在赣北地区的彭泽县芙蓉墩镇棉花机采棉示范基地开展适于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并使用机采棉的栽培管理措施,筛选出适宜赣北植棉区栽培的机采棉品种。综合产量和生育特性结果表明:夏早3号为适合赣北植棉区油后或麦后直播一年两熟栽培机采棉品种。  相似文献   

3.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4.
正棉花生育中后期正值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机采棉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期,是棉花田间管理的重点期。在跟踪、借鉴国内外机采棉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根据新疆博州植棉区试验示范研究和生产实践验证结果,总结形成了适宜新疆博州植棉区的机采棉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4~2017年在赣北地区彭泽县芙蓉墩镇开展棉花机械化采收生产应用与实践,探讨赣北植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赣北植棉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实施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可行的,机采棉示范比传统植棉缩短生育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减少收花次数和用工、籽棉产量相当、经济效益提高;但机采棉的发展与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选择、种植制度、株行距配置、采棉机与地块的适应性、脱叶与催熟,栽培措施与调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与成熟,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征集在过去15年北疆棉区大面积主栽品种8份,在新疆玛纳斯试验站进行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以筛选适宜北疆植棉区气候及栽培管理条件下的早熟、优质、高产的机采棉品种。结果表明: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2号均生育期适中、霜前花率高、株型较紧凑、第一果枝高度较高、产量水平较高、纤维品质优良,适宜作北疆植棉区的机采棉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种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总体思路和机采棉初步标准;总结了近年来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实践经验,对尚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疆棉区人工植棉成本上涨,人工采收异性异色纤维多等情况,分析了南疆发展机采棉意义重大,并剖析了在南疆发展机采棉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建议,以推进南疆机采棉的发展和促进棉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植棉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短缺,植棉比较效益下降,很多地方出现了弃棉种粮的现象。作者通过对各地大力推广机采棉的调研,分析了目前中国机采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品种与采棉机的吻合度不高、种植密度过高、地膜回收率低、棉花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破解湖北省棉花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棉花团队以提高植棉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棉花机械化采收为核心,近年来在机采棉关键配套技术研发、相关机理研究和推广示范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对今后机采棉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现有种植品种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皖沿江棉花今后棉花育种要培育三系雄性不育杂种,尽快开展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培育高光效株型品种,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棉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而棉花种植却主要靠人工操作。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迫切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否则沿海棉区很可能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药、追肥等环节都已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但棉花采摘收获机械化乃是瓶颈。通过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外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品种适应机械和机械适应品种两条途径的机械化种植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棉花标准含杂率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棉花含杂率现状的问题,课题组制定调研方案,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轧花工艺环节的棉花进行取样、测试、统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样本的均值与标准差,分析样本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采用K-S检验方法,判断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计算样本的偏度和峰度,分析样本的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差异。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棉区与之前报道的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工艺环节棉花含杂率的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确定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含杂率样本均值为1.417%,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含杂率样本均值为1.657%,调研结果为修订棉花含杂率国家标准和指导轧花保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白岩  杜珉  赵新民 《中国棉花》2015,42(9):9-11
对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人工采棉在成本收益、人工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机械采收技术的必要性,从全国棉花生产对棉田机械采收技术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程度、技术成本是否在农民承受范围内等角度阐述了机械采棉技术的可行性,找出了限制我国发展棉田机械采收技术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非抗除草剂棉花品种豫068为材料,选用4种市场常见茎叶除草剂,设6个药剂处理(乙草胺90%乳油、异丙草莠40%悬乳剂、草甘膦异丙胺盐41%水剂、乙氧氟草醚20%乳油、乙氧氟草醚+乙草胺、乙氧氟草醚+草甘膦)和1个清水对照,在棉花苗期四叶一心期定向喷施,研究其对棉苗安全性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6个药剂处理对禾本科杂草都有较好的防效,持效期较长,而且对棉花安全。草甘膦异丙胺盐41%(质量分数,下同)水剂1 35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的杂草防效最好,可作为棉花茎叶期的理想除草剂。乙氧氟草醚36 g·hm-2 +乙草胺380 g·hm-2和乙氧氟草醚20%乳油36 g·hm-2 +草甘膦异丙胺盐41%水剂680 g·hm-2处理对棉田杂草的总防效也较好,可作为辅助除草剂。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印度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进程及对棉花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年印度首次推广转基因棉花,至2009年就基本实现棉花品种转基因化,转基因棉花占棉花总面积的87%。生产上使用的转基因品种(杂交种)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培育出转基因品种的公司或单位迅速增多。这说明印度的转基因棉花研究和育种发展速度惊人。棉花单产、总产几乎成倍提高,2009年比2001年分别增加85%和88.6%。2002—2010年印度棉花单产与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与棉铃虫互作时,棉花的防御与棉铃虫的反防御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此过程中几种功能酶发挥重要作用,酶活力变化的强弱也间接反映出棉花的抗虫能力。本研究分析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以期为棉花抗性育种、品种评价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对棉酚含量不同的棉花进行室内接虫,测定其在受到棉铃虫幼虫危害前后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以及取食不同品种棉花后棉铃虫幼虫的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结果表明,棉花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不仅与棉铃虫危害时间相关,而且与棉花品种棉酚含量有关。低酚棉花品种的诱导抗性低于高酚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植棉区2019年棉花生产和育种情况、种业情况的调研,阐述了2019年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现状、品种审定推广情况、种业发展现状.从棉花品种"多乱杂"情况依然是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地方堡垒保护主义较严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市场监督与规范种子生产加工力度不够等方面分析了棉花生产中品种的困境;从机采棉种质资源匮乏、创...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