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袁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为对照袁研究北方旱地平菇菌渣还田的最佳施用量袁以及还田后对玉米生理性状尧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遥结果表明袁平菇菌渣对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遥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尧果穗性状和玉米籽粒产量均优于20 000 kg/hm2尧25 000 kg/hm2的菌渣施用量和化肥施用处理袁玉米各生长期植株和叶片数也高于其他处理袁玉米籽粒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7.39%袁比化肥施用处理增产8.06%曰同时袁平菇菌渣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机氮和速效磷尧钾含量袁有利于培肥地力遥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施用量越大袁培肥效果越明显袁土壤速效钾尧速效磷含量分别较CK1 提高16.58%耀34.98%和45.70%耀86.20%遥平菇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最佳袁果穗性状最优袁籽粒产量最高袁对土壤的培肥效果较好袁是较理想的施用量遥  相似文献   

2.
湛江地区甜糯玉米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广东湛江地区甜糯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袁2010年在广东湛江对新引进的19个甜糯玉米品种进行引种试验遥试验结果表明袁引进的玉米新品种产量尧品质和综合抗性差异较大袁其中郑黄糯2号尧郑彩糯3号尧郑甜糯1号尧郑甜糯2号和金莲雪糯 2号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袁每667 m2产量在1 161~1 338 kg之间袁均高于对照品种华珍渊每667 m2产量1 141 kg冤袁可在湛江市适宜地区推广种植遥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西安地区种植的籽粒机收玉米品种,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推动西安地区农业发展,对审定的籽粒机收玉米品种及新组合进行筛选试验,考查生育进程、田间性状及产量性状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华美1号和ZH718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陕单650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适宜鄂东南黄冈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方法]对7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品比引种试验,比较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结果]不同品种间生物产量和农艺性均存在显著差异,豫青贮23在产量和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优良,适宜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黄冈地区推广种植。[结论]该试验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发展农区种草养畜筛选适宜的青贮饲用玉米品种,并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物候期、产量性状及抗性等的鉴定,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为豫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品种支持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广藿香根尖为试验材料袁采用常规压片法比较取材时间尧预处理液尧处理时间尧酶液浓度尧酶解时间尧 低渗时间对广藿香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袁采用去壁低渗法对石牌尧海南尧高要3 个广藿香品种进行染色体计数遥结 果表明院上午10:30~11:00 取材尧冰水混合液处理24 h尧4%混合酶液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各占4%袁g/V冤酶解30 min尧低 渗15 min 所得广藿香染色体制片效果较好曰3 个广藿香品种分散良好尧清晰的50 个分裂相细胞袁70%以上的细胞染 色体数目为2n=64袁3 个广藿香品种在染色体数目上没有差异遥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是确保本区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本区种植玉米品种繁多,但其中优质玉米品种较少,种植面积较小,限制了优质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发展。为此,笔者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在临淄区开展品比试验,综合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性状,以筛选出适宜本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本区农民提供选种依据。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9个国内常见的青贮玉米品种,对其农艺性状、鲜草及籽粒产量、品质和抗性鉴定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锦玉青贮28、雅玉青贮26、先玉508等3个青贮玉米品种综合表现较优,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良好的品质,同时兼具高抗性和适口性,适宜作为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在山西北部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余姚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品种,以14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抗性、食用品质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杭糯玉21、玉农花彩糯7号、天贵糯932的鲜穗农艺性状好、糯性好、口感佳、产量高,申科甜2号、浦甜1号、万鲜甜178、美玉甜007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籽粒质地脆、口感佳、产量高,品质表现好,可进行推广种植,为玉米新品种选择和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适宜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增密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种植密度,提升粮食产量,对4个新近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耐密性研究。设置中高密(75 000株·hm-2)和高密(90 000株·hm-2)两个密度水平,通过对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性状、倒伏率、空秆率、果穗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生理指标的调查与测量,研究参试品种的耐密性及高密度种植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出苗期无明显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高,部分参试品种拔节期延迟1d,抽雄期、吐丝期延迟1~2d,果穗秃尖增长明显,籽粒百粒重降低;参试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强;龙作1号在两个密度条件下空秆率均较低,表现出了较好的防空秆能力;4个参试品种在密度升高过程中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稷秾108呈产量增加趋势,其它品种呈产量降低趋势。其中,利民33在中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稷秾108在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高密度种植;利民33穗位相对较低,更符合机械化收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从茶叶产量及区域分布情况,产业发展形势,产品供需与消费市场 等方面着手,深入剖析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当前广东省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 发展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塑造品牌、打造名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改造传统的流通体系等茶叶 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强茶产业品牌建设是推进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总结 了贵州省茶产业在品牌定位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造成品牌定位趋同化的主要原因,最后从 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提出了差异化的茶叶品牌定位策略,以期更好的促进贵州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品牌关系视角出发,对中国茶业实施品牌经营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走品牌经营道路,提升中国茶业竞争实力的战略对策:(1)创新技术,坚实茶业品质基础;(2)建设区域品牌,实现品牌阶梯发展战略;(3)充实茶叶经营主体实力,推动品牌战略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4)培育品牌意识,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经营水平;(5)强化政府扶持作用,改善品牌茶业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提升战略和支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提升广东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途径和支持体系。通过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工程、茶叶标准工程、茶叶品牌工程、茶叶绿色工程等"五大工程",构建茶叶质量安全提升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组织作用,加强法规建设、加强资金投入、加强茶业民间组织的作用,推广应用现代生产模式;加强茶业信息化建设、加强茶文化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概述2011年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广东茶叶的产量及区域分布情况、产业化经营现状和产品供需与展望,总结了广东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富硒花枝茶相关发展环境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富硒牌,助推茶产业具有的良好基础,指出了进一步发展硒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如硒茶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不足、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少、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提出了制定硒茶产业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加强硒茶科研工作、打造硒茶大品牌、强化科技支撑大服务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凤琼  梁名志  王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35-7336,7339
云茶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民生产业,全省涉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该文剖析了云南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撑,争取多方支持;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建立云茶竞争力,用先进的大健康产业理念引领云茶产业的发展;稳定面积,优化种植,全面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和产出;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凸显普洱茶、红茶产品优势,提高精深产品的比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打造云茶品牌,加大市场开拓和营销网络构建力度,提升云茶综合效益这5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31-11233
论述了3个贵州茶业产业贸易发展战略:发挥贵州自然资源优势,建设规模的优质茶园基地;强化初级产品贸易战略,使之成为贵州荼业发展的引擎;打造自然资源和资本技术优势结合的“茅台式”精品战略,并以精品为核心组建省级规模递增的茶业集团,配以巧妙的销售战略,才是贵州茶业贸易繁荣兴旺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了该地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与茶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茶文化,提高品牌竞争力,助推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了十堰地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充分,茶产品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为做好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提出了促进产业融合、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吕锋 《北京农业》2012,(27):6-7
茶叶区域品牌的建设以政府为后盾,可以最充分地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克服了农业生产主体弱小带来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局限,是符合当前茶叶生产特点的品牌建设之路,对茶业增效和茶农增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