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区农业发展、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宁强县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精神,从2008年开始在退耕区逐步开展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总结了宁强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财务管理,强化资金监管等。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现状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五寨县属退耕还林工程区,为了保证退耕还林成果不反弹,在退耕项目区又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水利项目。通过实施,改造基本农田253.33 hm2,配套排洪渠6000 m,建旱井13眼,年新增粮食产量98.5万kg,人均增产745 kg,人均增收700元。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F002-F002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淤地坝工程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林草上山,米粮下川”。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具有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综合效益。建设淤地坝对于保护母亲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符合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广大群众的需求。要抓住机遇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以骨干坝为重点 ,与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工程和当地农业开发项目相结合 ,整体推进淤地坝建设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后续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68-270
1999年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现已进入成果巩固阶段,但是,原有的政策措施已不适应成果巩固阶段的要求.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必须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6.
吉县以水保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 ,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大力建设基本农田 ,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封禁治理 ,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了基础产业开发 ,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略阳县抓住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政策机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了能使陡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同时保证退耕户增产增收,2008年略阳县全面开展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目前,2008、2009年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10、2011年建设任务正在落实,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基本口粮田的面积和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稳定。介绍了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后的粮食安全问题,2008-2012年间,壶关县在10个乡镇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实施规模532.4 hm2,其中节水灌溉232.4 hm2,集雨灌溉113.3 hm2,改善沟坝地和河滩地156.7 hm2,直接受益农户达1 608户。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等级和生产力,增强了退耕还林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介绍了项目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9.
一是抓项目建设,在保质保量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上下功夫。按照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安排部署,坚持淤地坝建设不动摇,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推动淤地坝建设。精心组织市县继续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保项目、首都水资源水保项目、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坝滩联合整治工程等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依托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0.
平凉市坝地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坝地生态农业建设是黄土高原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平凉市坝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本区坝地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措施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8—2015年崇信县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涉及全县56 1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项目实施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共新修梯田8 249.16 hm2,配套建设田间道路330 km。项目建设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效益良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兴起,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临汾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保持项目,涉及洪洞、乡宁、大宁等10个县。2008-2012年5年间,共完成改善基本口粮田8 733.3 hm2,总投资10 766.49万元,达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介绍了项目实施成效与做法。  相似文献   

13.
梯田、坝地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梯田、淤地坝建设规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梯田、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粮食安全、生态恢复重建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梯田和坝地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突破口和根本保障。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带动和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而保障国家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建设恢复成果,使得黄土高原走上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退耕还林(草)政策为契机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政策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 ,确保退耕的坡地能得到有效治理而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要利用国家实施这一政策的补贴 ,不失时机地修建基本农田 ,特别是搞好坝系建设 ,大力发展坝系农业 ,同时 ,注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据调查,淤地坝单坝拦泥效益随坝高的增加而增加,拦泥成本随坝高的增加而减少。兴建大中型淤地坝,具有拦泥效益高、成本低、防洪能力强、便于管理等优点,不仅是控制流域泥沙的有效措施,而且可增加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缓解开发项目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的矛盾。山西省以丘陵山地为主体,建坝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加之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建坝技术基础扎实,兴建大中型淤地坝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同仁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搞好配套措施建设,解决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作为青海省的试点县之一,2008—2011年同仁县开展了包括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退耕还林等基本口粮田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7.
彭阳县退耕还林(草)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结合地区优势,分别对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草畜产业、冷凉型蔬菜产业、林果产业、菌草产业、马铃薯产业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作为彭阳县重点发展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以期为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发展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1999—2006年泾川县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作,但随之出现了基本口粮无法保证、粮食不能自给等现象。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2008年开始,泾川县在退耕还林项目区启动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至2013年共兴修基本口粮田8 478.4 hm~2,使项目区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10 hm~2增加到0.13 hm~2,在满足粮食自给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年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介绍了泾川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经费落实困难、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项目补助标准、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建立项目管护基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3-2013年间,国家先后分5批批复了吕梁市的17条小流域坝系建设项目。截至2013年底,完成投资1.7亿元,共新建、加固骨干坝106座,新建中型淤地坝153座,小型淤地坝232座,已拦泥1530万m3,已淤地340 hm2,在减少入黄泥沙、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和巩固退耕还林、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介绍了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榆阳区是陕北退耕还林的重点试范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有10年.通过调查对比、评价分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前后社区发展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该区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巩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