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SRK基因或者SP11基因可以直接将甘蓝类蔬菜自交不亲和材料改造成自交亲和材料。本研究中根据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 BoSP11基因序列,构建双靶位点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对BoSP11进行敲除。结果显示,获得的29株转基因植株中有23株发生基因突变,编辑效率为79.3%。TA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有4株为纯合突变,19株为杂合突变。统计纯合突变T0代自交结籽情况发现花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6.82,为目前所报道的能获得的亲和性最高指数。T1代植株在隔离大棚中通过蜜蜂授粉平均单株采收种子24.8 g,完全实现不需要人工干预完成亲本材料的自交繁育。  相似文献   

2.
根据甘蓝自交不亲和性雌蕊决定因子SRK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克隆23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SRK基因并测序。利用NCBI数据库进行克隆序列的Blast比较以及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初步确定23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分属于SRK3、SRK7、SRK8、SRK16、SRK28、SRK36、SRK45、SRK46、SRK58、SRK68等10种S单倍型。其中有5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属于SRK36单倍型,占参试自交不亲和系的22%;SRK7、SRK16和SRK58单倍型均只有1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进一步对不同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杂交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情况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并对20个杂交组合的花期杂交亲和指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根据SRK基因序列所确定的相同S单倍型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授粉表现为不亲和,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受阻,花期亲和指数低;而不同S单倍型自交不亲和系之间花期授粉表现高度亲和,花粉管伸入雌蕊正常,花期亲和指数高。表明基于SRK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所属单倍型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快速鉴定方法,有利于育种时有针对性地设计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组合配制,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MLPK(M–位点受体激酶)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正向调控关键元件,其参与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同时自交不亲和下游信号元件也有待于进一步分离。为了探索分离MLPK互作蛋白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了不含核定位信号的MLPK短截蛋白(MLPK-T),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检测到MLPK与臂重复蛋白1(ARC1)作用,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分别获得了96个甘蓝、101个白菜、70个琴叶拟南芥和62个拟南芥PUB蛋白,其中含有臂重复序列的PUB蛋白共为127个。通过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到8个含臂重复序列的甘蓝BoPUB蛋白,其8个基因全部在柱头内表达,且成功利用酵母双杂交检测到MLPK与3个含臂重复序列的BoPUB蛋白Bol008579、Bol016165和Bol023511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槲皮素对甘蓝自交不亲和性及SRK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自交不亲和系‘022E1’, ‘022A1’, ‘02259’开花前两周的花蕾进行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 开花后自交。与花期对照相比, 3个自交不亲和系的亲和指数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以1 500 μmol·L - 1槲皮素溶液处理效果最佳, 在022E1系中其亲和指数由原来的0.03增至4.35, 完全转化为了自交亲和系。采集开花前1 d的花蕾切取柱头进行SRK活性测定, 结果表明, 槲皮素处理后可显著抑制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柱头中SRK活性, 从而阻止了自交不亲和性的信号传导, 达到了克服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荧光显微法观察处理后的甘蓝自花授粉的雌蕊柱头,发现甘蓝自交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区别较大,自交不亲和系只有少数花粉粒萌发,且花粉管形态不正常,不能穿透乳突细胞壁,花粉管条数只有0-8条伸长进入花柱;自交亲和系几乎都萌发长出正常的花粉管进入花柱,其条数在18条以上,并能到达了房。  相似文献   

6.
M–位点受体激酶(MLPK)是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向调控关键元件,其参与自交不亲和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了分离与MLPK相互作用的蛋白,在分析了MLPK功能域的基础上采用PCR技术扩增了MLPK激酶结构域编码序列(记为MLPKK),通过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两种MLPK失活突变体(记为mlpk1和mlpk2),然后以pET43.1a为载体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43.1a-MLPKK、pET43.1a-mlpk1和pET43.1a-mlpk2,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纯化的融合蛋白pET43.1a-MLPKK、pET43.1a-mlpk1和pET43.1a-mlpk2分别与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A4’柱头总蛋白提取液进行孵育,孵育后利用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 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性,钓取MLPK的互作蛋白,建立了分离MLPK互作蛋白的新方法。孵育产物经SDS-PAGE电泳显示,与两个突变体蛋白泳道对比,在pET43.1a-MLPKK与柱头总蛋白提取液孵育产物的泳道中成功获得了候选的与MLPK互作的蛋白条带,这为后续互作蛋白质谱鉴定以及功能解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甘蓝一般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一代杂种。现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自交不亲和系所谓“自交不亲和系”就是同一系统内株间花期交配结籽很少,而系间交配结籽正常的系统。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现,是七十年代以来,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的柱头“乳突细胞”,其外面覆盖着一层糖蛋白质,它对脂酶活性有着较强的专化性,并与S基因有对应关系。自交不亲和系的柱头细胞在蕾期时生长迅速,但到开花前2-3天则停止生长。当柱头乳突细胞停止生长时,糖蛋白就积累在细胞内,使细胞壁和角质层加厚,阻止了花粉管的  相似文献   

8.
《长江蔬菜》1988,(3):7-7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张文邦、张晓伟、李祖峰、吴瑞等为了验证盐水喷花对所有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结实指数的效应,于1987年用八个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其中二个是姊妹系)进行了花期喷5%盐水后再自交的试验,同时在同株上选二个花序分别进行花期自交和蕾期自交作为对照,每个自交不亲和系做4株。果枝将成熟时剪下放于纸袋中后熟后进行考种。其结果如表。通过附表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
结球甘兰(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自交不亲和系的测定,通常是用田间自交法来进行,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自建立了用水溶性苯胺蓝显示花柱中花粉管的技术后,又逐渐发展了利用荧光染色法快速测定自交不亲和性的方法。此法根据柱头上花粉萌发的数量确定不亲和程度,尚欠精确。研究表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系统的花粉与柱头的识别机制是由S等位基因编码的S蛋白质决定的。美、英、日等国已先后分离鉴定出了这类S蛋白质。本试验旨在通过对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及自交系花粉、柱头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分的分析,探讨利用蛋白质特性来快速测定植物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 试材采用西南农大园艺系蔬菜育种教研室选育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二乌叶86057’、‘北黑大86035’,二系统均是多代自交、高度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1983年以来田间自交亲和指数均接近于0;自交系‘虹桥86047’,该材料也为多代自交,但亲和性稳定,1986年田间自交亲和指数达13.06。 等电聚焦电泳和氨基酸分析均测试“花粉”(P)、“柱头”(S)和“受粉后柱头”( P S)三项。花粉:取自开花前套袋隔离的花枝;枝头:隔离袋内,开花前1-2天彻底去雄,  相似文献   

10.
沙田柚自交和异交亲和性观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薛妙男  陈腾土 《园艺学报》1995,22(2):127-132
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沙田柚(Citrusgrandisvar.shatinyuHort.)自交和异交亲和性进行了观察。沙田柚自、异交授粉后,花粉管通过柱头乳突细胞间隙进入柱头,先是在柱头区沿细胞间隙生长,长到花柱区后,一直沿花柱道内缘通道细胞长入子房。当花粉管伸长到花柱1/4~1/2时,自异交的花粉管生长速度和管壁胼胝质积累出现差异,自交花粉管在花柱1/2左右处停止生长,异交花粉管正常进入胚囊受精。花柱切面自交授粉管能萌发,但不能进入花柱道。花柱切面异交授粉和胎座授粉,花粉管均能进入胚囊,进行受精。柱头分泌液和柱头匀浆提取液进行花粉离体萌发,花粉能正常萌发和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沙田柚自交不亲和识别和阻抑部位在花柱,属配子体不亲和型。  相似文献   

11.
对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柱头进行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处理后,取柱头进行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获得一种受自花授粉诱导下调表达,异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蛋白,命名为BoPLL。进一步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BoPLL在自花授粉0 ~ 30 min上调表达,30 ~ 60 min下调表达,而在异花授粉0 ~ 60 min一直上调表达。克隆获得cDNA为1 212 bp,编码含40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BoPLL。序列分析发现BoPLL含有高度保守的PASTA结构域和CMM-10结构域、中度保守的PbH1结构域、低度保守的HYDRO结构域,说明该蛋白是典型的PLL家族蛋白。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自交不亲和性相关基因不连锁。进化分析表明,甘蓝BoPLL与拟南芥AtPLL亲缘关系最近,与苜蓿MtPLL亲缘关系较远。RT-PCR发现,BoPLL在甘蓝花粉和柱头中表达,且柱头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花粉,在叶片、花蕾、萼片和花瓣中均没有检测到表达信号。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oPLL在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15 ~ 60 min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上述结果推测BoPLL可能是一种参与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过程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自交不亲和甘蓝‘A1’自花授粉1 h 和未授粉柱头蛋白质表达谱的对比,鉴定出1 个受 自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蛋白,通过PCR 技术获取了其编码序列,命名为BosiPA1 蛋白,其基因全长为 3 730 bp,具有1 个1 092 bp 的完整编码框(KF314579)。BosiPA1 由6 个外显子、5 个内含子组成,编码 363 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BosiPA1 蛋白具有典型的basic helix-loop-helix(bHLH)功能域,在SCR、SRK、 Exo70A1 基因的ATG 上游启动子序列中存在可以被bHLH 功能区识别并结合的E-box(CANNTG)序列。 在分子进化上甘蓝BosiPA1与AtbHLH128 距离最近,与AtHEC1/2/3 和TgGBOF-1 处在同一个分支。RT-PCR 检测表明甘蓝BosiPA1 基因在花瓣、萼片、花粉、柱头和叶片中均有表达;荧光定量PCR 分析表明BosiPA1 基因在自花授粉10 min、30 min、1 h 的柱头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上述结果说明BosiPA1 与bHLH 的进化 分支较早,可能是一个参与甘蓝多器官发育的自交不亲和相关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3.
王彩霞  田敏  李全健  刘芬 《园艺学报》2012,39(6):1159-1166
 通过野外观察、授粉特性分析、杂交指数估算及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等方法对白及野生居群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白及4-5月开花,群体花期约44 d,群体盛花期约12 d,集中在4月29日-5月10日,单株花期11 ~ 27 d,单花花期6 ~ 8 d。总状花序上具两性花3 ~ 11朵。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花药始终高于柱头且两者之间存在隔离。花粉成熟时由粘性物质聚结成团,无法散落至柱头。开花后3 d 内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较高。白及杂交指数为4。无论去雄与否,套袋后的花均不结实,说明其不能进行自然的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白及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3%、90.00%和93.33%,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5.26%。花粉成熟时由粘性物质聚结成团和缺乏有效的传粉媒介可能是白及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将来自甘蓝的BoFLC3 基因和拟南芥的AtFT 基因在芥菜中单独或共同表达发现,BoFLC3超量表达后,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条件下,转基因芥菜植株开花时间均明显延后;BoFLC3 超量表达植株低温春化处理后,相对于未春化处理的转基因植株出现花期提前现象,但仍晚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AtFT 基因超量表达植株开花时间比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大幅度提前。BoFLC3 植株与AtFT 植株杂交获得的BoFLC3 和AtFT 共表达植株开花时间与非转基因对照基本接近,显示BoFLC3 和AtFT 基因超表达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效应可以相互抵消。同时,超量表达BoFLC3 基因的芥菜植株抗寒性大幅度提高,而AtFT基因的超量表达不影响植株抗寒性,表明BoFLC3 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抗寒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TOF/MS 质谱技术在甘蓝柱头内鉴定出1 个受自花授粉诱导
上调表达的BYPASS1 蛋白(BPS1)。利用PCR 技术扩增甘蓝BPS1 基因的编码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没有内含子,开放阅读框为1 059 bp,编码352 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8.7 kD。氨基酸同源
性和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表明:甘蓝BPS1 与拟南芥BPS1 亲缘最近,氨基酸同源相似性达85%;与烟草
BPS2 关系较远。RT-PCR 检测结果表明:甘蓝BPS1 基因在开花前1~2 d 的花瓣、萼片、花药、柱头和
叶片中均有表达,柱头中的表达量最高。实时荧光 定量PCR 分析结果表明:甘蓝柱头内BPS1 表达水平在
自花授粉后逐渐升高,异花授粉后柱头内BPS1 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  相似文献   

16.
秋子梨野生种和部分栽培品种交配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为试材,进行了花粉育性和交配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32份资源中有53%为雄性不育类型,可育品种间的花粉生活力存在明显差异,人工催花的花粉生活力低于自然开花,但对授粉结实无显著影响。南果梨、苹香梨、寒香梨等大部分栽培品种及山梨5个株系(野生秋子梨)都表现为自交不亲和。红花盖梨花期自交能够结实,但所结果实的种子不正常,为假亲和。龙香梨有一定自交结实力,花期人工自交花序坐果率达23.3%。部分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梨品种蕾期自交授粉可提高结实率,但盛花后期授粉无显著影响。梨子代品种与亲代间互交,大部分组合表现亲和。南果梨×寒红梨组合交配亲和,但反交不亲和。梨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杂交结实正常,但亲本与其芽变品种间交配不亲和。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植物的花粉特性研究是进行遗传改良和转基因生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作。对7~8年生转Cp TI基因‘嘎拉’苹果花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苹果花粉在大小、形态和表面纹饰等方面与对照花粉没有明显差别;转基因苹果花粉中畸形花粉多;供试的13个株系中12个株系的花药中花粉量显著低于对照,6个株系的花粉离体萌发率显著降低;测定了3个转基因株系的花粉生活力,其中2个株系显著低于对照。转基因‘嘎拉’苹果花粉人工授粉至普通‘富士’苹果柱头上能正常萌发,但中后期花粉管伸长较慢,花粉管到达胚珠的时间比对照延后约8 h。花器不同发育阶段内源激素测定表明,转基因株系各时期GA3含量均低于对照,而ABA含量在花蕾期低于对照,在气球期和平展期高于对照。对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显微观察发现,转基因株系花药的结构及其发育正常,而花粉囊壁绒毡层的延迟分解影响了花粉发育可能是其花粉数量少、育性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