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菌专化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专化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地区节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属于美丽组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  相似文献   

2.
百合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百合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等相关研究.研究表明,该菌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MA是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分生孢子在PSA、PDA、玉米培养基、高氏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及PMA的液体培养基中萌发良好;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 ℃,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在20~30 ℃;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葡萄糖、蔗糖、果糖和麦芽糖4种碳源能够较好地促进百合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麦芽糖、果糖处理孢子萌发率最高;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氮源是蛋白胨,天冬酰胺、NaNO3、蛋白胨及尿素处理的孢子萌发率高于其他氮源;微量元素中MgSO4有利于菌丝生长,ZnSO4能够较好地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在pH 7及略偏碱性条件下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疆棉铃红粉病致病菌,分析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该菌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病菌的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以及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设置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该菌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进行测定。【结果】 引起新疆棉铃红粉病的病原菌为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在10~35℃均可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5℃以下及40℃以上时不能生长;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0~25℃,小于5℃或大于40℃均不能萌发;孢子在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均可萌发,完全黑暗最适萌发;80%以上的相对湿度萌发率最高。【结论】 棉铃红粉菌的致病菌是T. roseum。温度在25℃左右、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0~25℃、完全黑暗、80%以上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鸢尾轮纹病(Alternaria iridicola(Ell.et Ev.)Elliott)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其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适温为15~30℃,25℃最适,低于15℃或高于35℃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5.0~7.0,最适pH值为6.0。病原菌孢子在5~35℃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24h萌发率可达100%,10℃萌发率增长较慢,5℃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pH值3.0~11.0范围内孢子均可正常萌发,最适pH值为6.0,而在过酸条件下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5.
黄瓜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生长、产孢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病原菌最适宜pH值为6,稍偏酸性环境更适宜病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不同营养试验表明,碳源中蔗糖最有利于病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在氮源中,硝酸钾和尿素最适于病菌生长和产孢,而有机氮较无机氮更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蘖洋葱鳞茎粗提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病原菌生物量及产孢量等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洋葱鳞茎粗提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率、病原菌生物量及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分蘖洋葱鳞茎粗提物浓度为1 000 m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甘薯腐烂溃疡病病原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称重法、孢子萌发计数法和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影响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碳源、氮源、pH值和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碳源中的葡萄糖、乳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硝酸钾促进菌丝生长作用较强,碳源中的麦芽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促进菌丝生长量作用较强,碳源中的乳糖、葡萄糖和氮源中的硝酸钾、甘氨酸、蛋白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9~19℃温度范围内,9℃处理的菌丝生长最慢,24h孢子不能萌发;在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30%相对湿度的病害发病程度较轻;在11~19℃范围内,11℃处理病害发病程度较轻。[结论]综合分析,甘薯茄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钾;菌丝在28℃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6;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模拟贮藏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用较好,供测氮源中对硝酸铵、氯化铵利用较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25℃.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7~8;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为7.孢子萌发最适pH 6~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持续时间10 min.  相似文献   

9.
麻疯树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麻疯树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此温度范围内的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均较高,其中32℃为最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达到100%时最有利于病菌生长、孢子萌发及产孢活动,在水滴状态下其孢子萌发率可以更高;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其中光-暗交替更为有利,但在全黑条件下其产孢量最高,表明夜晚是其产孢的主要时期;pH值为5~12时病菌均能萌发和生长、产孢,表明病菌具有较宽的且偏向于碱性的pH适应范围,其中最适宜范围为pH值6~9;氮、磷、碳均是其重要的营养源,其中最适合其利用的氮、碳、磷源分别为硝态氮(KNO3)、甘露醇、K2HPO4.  相似文献   

10.
贵州续随子立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续随子立枯病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Corda) Sacc.],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PDBA、PDA、PSA培养基,温度为20~25℃,pH值为6,适宜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5℃,pH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bio-d4对节瓜枯萎菌的抑菌效果和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bio-d4 100倍、200倍、300倍发酵稀释液与节瓜枯萎病菌对峙培养,5 d后在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抑菌带宽度为9.0~11.8 mm,10 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bio-d4发酵原液及50倍、10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7%~76.4%;bio-d4发酵液100倍和200倍稀释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1.3%、59.4%,显著优于bio-d4的300倍稀释液和常用药剂恶霉灵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节瓜品种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节瓜品种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 :节瓜营养生长阶段与生殖生长阶段表现的耐热性不尽相同 ,商品产量是衡量节瓜耐热性的最重要指标 ,与商品产量呈显著相关的因子如病毒病病情指数、苗期电导率等可作为节瓜耐热性指标 ,而座果率、畸形瓜率及疫病发病率等性状只能作为节瓜耐热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8种根部淋施杀菌剂对节瓜枯萎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施药后10 d,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倍、62.5 g/L精甲.咯菌腈种衣剂1 500倍和99%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 000倍对节瓜枯萎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6.0%、50.5%、18.3%和8.2%,而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 700倍、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20%噻菌铜悬浮剂800倍和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1 500倍对节瓜枯萎病没有表现出防效。因此,对节瓜枯萎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其次为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14.
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理念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李晓方博士提出,近年来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已有应用研究。为了探讨多基因型种群在节瓜上是否存在优势性状,2006年组成节瓜多基因型种群A,并开展与单基因型品种粤农的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A的坐果率超过单基因型品种粤农。2007年进行了多基因型种群Ⅰ、多基因型种群Ⅱ与其单基因型组分的逐个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多基因型种群的疫病抗病性、存活率、生长势、产量均超过了各单基因型组分,特别是疫病抗病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研究表明多基因型背景下的自交系种群存在优势性状,这也是下一阶段开展节瓜多基因型品种选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节瓜抗枯萎病变异体离体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镰刀菌酸(FA)为胁迫剂,以节瓜不定芽为筛选材料,进行节瓜抗枯萎病变异体离体筛选技术的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FA胁迫的适宜浓度为75~100 mg/L。经过筛选的细胞系对FA的抗性较未经筛选的细胞系明显增强。初步建立了节瓜抗性变异体离体筛选体系,获得了抗FA变异体再生植株的自交种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7号节瓜杂交组合和对照品种的比较,筛选出了表现比较好的2号、4号和7号组合,用于更进一步试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节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始雌花节位性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节瓜分子遗传图谱,标记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为建立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克隆雌性相关基因和转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节瓜全雌系K36及弱雌系G4组配得到的115个F2单株为群体,利用AFLP、RAPD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节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始雌花节位性状基因。【结果】该图谱共包含13个连锁群,涉及93个AFLP标记、16个RAPD标记、35个SRAP标记。该图谱覆盖基因组1651.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7cM。利用QTL Network2.0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始雌花节位的QTL位点:fn1、fn2和fn3,其中fn1位于连锁群LG1上,fn2和fn3位于LG6上。这些QTL位点对雌花节位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2.54%、0.2%、37.39%。【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节瓜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3个控制始雌花节位性状的QTL位点,为进一步克隆雌性相关基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鉴于长期缺乏耐热的节瓜品种,开展了节瓜耐热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育种研究.结果表明:主侧蔓坐果育种材料可以作为耐热资源进行利用.经组合选配、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等一系列环节,育成节瓜新品种夏冠一号.生产示范及推广表明,夏冠一号具有耐热兼高产的特性,是目前华南地区夏季高温栽培的适宜品种.200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试验材料及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正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目的基因表达模式 的前提条件。以4 个常用看家基因(GAPDH尧Actin尧UBQ尧CYP)和2个新内参基因(CACS尧F-box)作为候选内参基因、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它们在节瓜不同组织(根尧茎尧叶)及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胁迫下的表达稳定 性。经RefFinder 在线软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节瓜经枯萎病毒素FA 胁迫后Actin 和F-box 表达稳定;而在节瓜不 同组织中F-box 基因表达稳定性最高;另外、传统常用看家基因GAPDH 和CYP因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总体表达水平 都比较差而不适合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节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冬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benincasae与节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schl.)f.sp.chichqua在形态、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形态基本相似,但在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推断冬瓜枯萎病菌与节瓜枯萎病菌可能不是同一病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