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7种常用杀菌剂对高羊茅禾草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65%代森锌和15%三唑酮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此三种药剂田间药效在药后10d防效均达70%以上;在药后15d,防效最好的是15%三唑酮.  相似文献   

2.
7种药剂对高羊茅禾草云斑病的药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 7种常用杀菌剂对高羊茅禾草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 :50 %多菌灵、6 5%代森锌和 15%三唑酮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此三种药剂田间药效在药后 10d防效均达 70 %以上 ;在药后 15d ,防效最好的是 15%三唑酮  相似文献   

3.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药效及糜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丝黑穗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1127 μg/mL,其次为烯唑醇、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1.0634,6.1775,12.4969和54.4021 μg/mL,福美双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169.6448 μg/mL。药剂处理与对照相比,发芽率均有显著降低,随浓度的增高,种子活力下降,其中烯唑醇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一致,戊唑醇防效最好,其次为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仅在浓度高时防效较好,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差。植株生长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多菌灵显著降低主茎倒二叶面积、主茎倒三叶面积、叶干重和分蘖数。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下的单株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产量均增加,其中戊唑醇处理下的产量两年均最高,而福美双在2014年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在6种供试药剂中,戊唑醇能以最低浓度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青海省民和地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根腐病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TEF-1α和RPB2序列分析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引起黄芪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ani)、逗号镰刀菌(F.virguliform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硅唑·咪鲜胺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在0.195~0.588 mg·L-1之间;多菌灵对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13~0.869 mg·L-1之间;咯菌腈对逗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53~0.390 mg·L-1之间;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溴菌腈和石硫合剂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在1.018~4.360 mg·L-1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黄芪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李果腐病菌、桃枝枯病菌和蓝莓枝枯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上述3种拟茎点霉病菌(Phomopsis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WP、40%咪鲜胺EW和12.5%腈菌唑EC等3种药剂对蓝莓枝枯病菌、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均小于1μg/mL。其中40%氟硅唑WP对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和0.13 μg/mL;40%咪鲜胺EW对蓝莓枝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66 μg/mL。本研究结果为这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和12.5%氟环唑悬浮剂(SC)毒力最强,平均EC50值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EC)、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20%戊唑醇乳油(EC)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SC)次之,平均EC50值在1~3 mg/L之间;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和24%腈苯唑悬浮剂(SC)毒力一般,平均EC50值在9~20 mg/L之间;40%百菌清悬浮剂(SC)毒力最弱,平均EC50值为46.572 4 mg/L。80%多菌灵WP、12.5%氟环唑SC、25%丙环唑EC、37%苯醚甲环唑WG、20%戊唑醇EC和50%甲基硫菌灵SC可有效抑制香蕉灰纹病菌菌丝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7.
李法喜  王琼  段廷玉  聂斌  封成智 《草业学报》2021,30(12):172-183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危害严重,影响箭筈豌豆种子和鲜草产量,然而缺少化学防治在内的有效防控技术。选取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和苯甲·嘧菌酯5种杀菌剂,采用菌落生长抑制法对该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发现5种药剂对菠菜炭疽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32.5%苯甲·嘧菌酯(J3)>25%吡唑醚菌酯(J2)>50%多菌灵(J1)>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对毒力效果最好的前3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显示:J1∶2J2和2J1∶J3处理下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利用这3种杀菌剂(J1、J2和J3)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J2、J3和J1的防效分别为68.88%、63.50%和20.62%。综上所述,25%吡唑醚菌酯、32.5%苯甲·嘧菌酯以及50%多菌灵和25%吡唑醚菌酯复配剂能有效防治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  相似文献   

8.
贵州南部地区禾草云斑病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在贵州南部地区,匍茎剪股颖草坪禾草云斑病于4月下旬始见发生,全年病情有2次高峰期,其中,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9月。病害程度主要与当年4-10月的气温及降水密切相关。在田间调查苇状羊茅禾草云斑病病情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是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1997-1998年用11种坪用禾草在自然条件下做了对禾草云斑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发现,结缕草、细叶结缕草及狗牙根都不发病,表现免疫;高羊茅抗病;黑麦草、匍茎剪股颖、剪股颖及草地早熟禾发病都较重,表现感病。7种常用杀菌剂对高羊茅禾草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50%多菌灵、65%代森锌和15%三唑酮对该病都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这3种药剂田间药效在药后10天防效均高于70%;在药后15天,防效最好的是15%三唑酮。  相似文献   

9.
草坪草红丝病与粉斑病是发生于世界范围内可危害多个草种的重要草坪草病害。本研究对我国首次报道的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室内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两种病原菌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pH为5~7,最适生长pH为6,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 ℃水浴处理10 min。红丝病和粉斑病病原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L-谷氨酰胺。红丝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燕麦片煎液琼脂培养基(OMA);粉斑病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5%烯唑醇在14种供试杀菌剂中对红丝病病原菌和粉斑病病原菌毒力最高,其EC50值分别为0.113和0.282 mg/L;然而,15%甲霜灵·10%霜霉威毒力最低,其EC50值分别为121.522和214.532 mg/L。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病原菌的基础生物学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四种杀菌剂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四种杀菌剂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病原、尖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药剂对三种病原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枯腐宁和枯萎绝四种药剂对锐顶镰刀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4.93、221.00、53.74和7.90μg/mL,对尖孢镰刀菌EC50分别为70.12、125.76、35.75和5.87μg/mL,对半裸镰刀菌分别为49.55、126.61和221μg/mL。以枯萎绝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对三种镰刀菌的EC50都在10μg/mL以下,枯腐宁次之,甲基硫菌灵最差。四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茎基部和根部灰霉病的病原菌,本文于2019—2021年春季对甘肃陇西县采集的黄芩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热激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RNA聚合酶亚基II(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RPB2)多基因方法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引起黄芩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春季发病时表现为地上部分枯死不发芽,靠近地表的根表面呈暗绿色水渍状,随后地下根木质部变软呈黄褐色腐烂,病健交界明显;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01...  相似文献   

13.
木霉菌对草坪草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拮抗微生物,多种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重要的生防价值。为挖掘出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生防菌剂,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4株木霉菌株对14种草坪草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玻璃纸法及粗提液抑菌试验研究了其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对所有供试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SQ-1Q-18抑菌效果最佳,对玉蜀黍丝核菌和地衣状伏革菌的拮抗等级为I级,抑制率高达100%,对灰葡萄孢菌、地毯草炭疽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拮抗等级为Ⅱ级,抑制率大于80%,且对供试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高达72.8%。进一步研究菌株SQ-1Q-18的抑菌机理发现,该菌株在培养基上产生抑菌圈侵占病原菌的生长空间,覆盖和深入病原菌内部并与其相互缠绕使得病原菌菌丝变细、缢缩甚至断裂,或直接穿入病原菌菌丝内部吸取营养致使菌丝细胞溶解,也可产生拮抗物质,其中玻璃纸法中对草坪草币斑病菌、球黑孢霉及地衣状伏革菌的相对抑制率分别高达91.77%、89.80%和79.59%;粗提取液对草坪草币斑病菌和佩立金平脐蠕孢的抑制率分别为43.60%和42.91%。经鉴定,SQ-1Q-18为哈茨木霉。研究结果为高效防治草坪草真菌病害的生防菌剂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杨凌区紫花苜蓿叶枯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在生产中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采自陕西省杨凌区苜蓿叶枯病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分子鉴定、离体叶片及活体致病性测定,确定了引起陕西省杨凌区苜蓿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对苜蓿叶枯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最适pH值为7;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该菌生长;可溶性淀粉是其较好的碳源,而对果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钾,而对硝酸铵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了以马铃薯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的干腐病病原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进行快速检测和绝对定量,主要优化参数为:上下游引物各0.4 μL(10 mmol/L),DNA模板3 μL,退火温度60℃。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随连作年限的动态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P5的累积量最大,为1.45×104拷贝/g,比CK增加了27.8倍。CP4、CP3、CP2、CP1根际病原菌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5,16.31,8.32,3.51倍。由此可见,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根际镰刀菌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因病原菌种类而异,茄病镰孢菌以收获期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2×104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接骨木镰刀菌是播前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55×104 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因此,研究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大量累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优化了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起马铃薯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快速监测和绝对定量,对马铃薯连作1~5年根际土壤立枯丝核菌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直接应用土壤DNA进行病原菌的定量检测,能检测到土壤中浓度为1×102个拷贝/g土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扩增效率为1.04,具有检出限低、扩增效率高的特点,实现了不通过病土分离培养方法,就可掌握病原菌在根际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在马铃薯立枯病发病严重的连作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累积数量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累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病原菌累积量最大的是连作5年的播前土壤,每g土壤达3.75×107个拷贝数,由此可见,连作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致病真菌数量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马铃薯立枯病的初侵染机率。  相似文献   

17.
木霉(Trichoderma spp.)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植物病害生防真菌。目前,国内外木霉生防菌剂研究开发主要针对农作物,相关产品在草坪上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来源于草坪的木霉且针对草坪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从草坪中分离的棘孢木霉菌株152-42(Trichoderma asperellum)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温度适应性和耐盐碱能力;以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草坪币斑病菌(Clarireedia monteithiana)为拮抗对象,检测该棘孢木霉对草坪褐斑病和币斑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其拮抗机理。结果表明:棘孢木霉152-42具有耐高温和高盐碱的特性,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病原菌生长,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草坪褐斑病和币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草坪病害生防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