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 影响和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的因素及措施据大量研究报道,母本柱头外露的颖花,不但授粉态势好,而且活力也强,闭颖后数日还有相当的授粉受精结实的能力。柱头外露颖花的结实率(外实率)平均可达70%左右,高的达80%。而柱头非外露颖花的结实率(非外实率)最高田块也不过30%,一般只能达到20%多,外实率和非外实率相差3~4倍。提高柱头外露率对提高制种产量至关重要。11 好环境好措施一切有利于稻株健壮生长的外界环境和栽培措施,均有利于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反之则降低。如壮秧、本田基肥足(特别是有机肥)、氮、磷、钾配比合理,烤田及湿润灌溉,防…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UV)诱变方法对黑曲霉进行诱变,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对氯嘧磺隆的降解率,系统研究了黑曲霉经紫外诱变后对氯嘧磺隆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UV)诱变黑曲霉总变异率随UV强度和辐照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受时间影响较大,对黑曲霉最佳的紫外(UV)诱变条件为UV强度30 W、辐照时间150 s,此条件下黑曲霉的正变率为35.16%;紫外(UV)诱变可以显著提高黑曲霉降解氯嘧磺隆的速度,在UV强度30 W、时间150 s时黑曲霉对氯嘧磺隆的降解速度最大,氯嘧磺隆半衰期为7.76 h比原始菌株(24.86 h)缩短17.1 h。最终筛选出降解能力提高最显著的菌株H1,其降解能力比原始菌株提高73.16%,且连续培养10代后降解率均在89%左右,降解性能及生长速度稳定,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3.
丁述举 《中国棉花》2009,36(11):17-19
采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杀菌剂对棉花包衣种子进行再次处理结合苗期喷药,结果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和其它各处理,其死苗率、病苗率比对照(不用药)降低50%以上,病苗率降低27%左右,棉花的出苗率提高14%左右。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在水稻试管苗离体调控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在组织培养中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以及壮苗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效唑(MET)能抑制未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而能明显地提高愈伤组织的绿苗形成率,以MET 2.5 mg/l时效果较好;(2)MET明显地抑制再生苗地上部生长而促进根系的发育,这种抑制效果通常保持2个月左右,不过MET对叶龄的影响不大;(3)MET处理的再生苗移栽后成活率为95%左右而且生长健壮;(4)与对照相比,MET处理的再生苗具有较大的维管束,较厚的叶肉细胞、致密的表皮细胞,并在维管束细胞中有较多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5.
石膏是一种常用的盐碱稻田土壤化学改良剂,可促进水稻丰产,但施用石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在含盐量为0.3%左右的滨海盐碱稻田探究不同石膏施用量(0 t/hm2, 3 t/hm2, 6 t/hm2和12 t/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石膏相比,施石膏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进而增加了水稻产量(11.8%~30.6%),且产量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稻米加工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精米率(1.5%~2.7%)和整精米率(2.2%~5.8%),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在外观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降低了垩白度(-24.0%~-16.2%)和垩白粒率(-43.1%~-32.6%),对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在蒸煮食味特性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胶稠度(7.6%~26.2%),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19.4%~-3.6%),而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6.1%~15.4%)。此外,施石膏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甜菜生产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甜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总产量大幅度增长,1985年全区甜菜总产量达250万吨左右(当年交售232万吨)。六十年代含糖大多数在18%以上,七十年代以来,甜菜含糖率有下降趋势,多数徘徊在16~17.5%之间,总产量有提高,而单产和含糖率仍没有恢复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为此,针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产糖量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产糖量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两年省内外药效试验,17%克·福·醇(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7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100.0%,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在75%左右.药效期达50d,保苗率提高10%以上,玉米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相似文献   

9.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在水稻、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上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由于碳铵具有吸附性强、淋失率低、硝化强度弱的性质,而且成本较低,很受茶农的欢迎。为了合理地使用碳铵,提高施肥效果和经济效益,必需熟悉碳铵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一、碳铵在茶园土壤中的农化性质 1、吸附性强:碳铵施入土壤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园中的吸附率在20%左右,最低为12.90%,最高为23.90%;而尿素的吸附率在1.5%左右,最低为0.89%,最高为1.74%。因此,我们可  相似文献   

10.
天然橡胶加工厂的乳清和剑麻纤维加工厂的剑麻叶汁是两种工业废水。分析结果表明乳清和剑麻叶汁的平均化学耗氧量(COD)值分别是17,000ppm和70,000ppm。研究利用这两种废水生产沼气,其结果如下: 批量发酵的结果指出二者的发酵周期是12~16天,一立方乳清一般可发酵产生含甲烷55%左右的沼气8~10m~3,一立方叶汁产35~45m~3沼气。室温(30℃上下)乳清发酵的产气率是2升/升·日,剑麻废水(叶汁)的产气率为0.5~0.8升/升·日;在37℃恒温下乳清发酵产气率为3升/升·日,剑麻废水产气率提高到1.1—1.8升/升·日。在5m~3池扩大试验中,自然温度下剑麻废水的产气率可达0.5—0.7m~3/m~3·日。  相似文献   

11.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为给旱地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20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单施磷肥产量增加85.8kg/ha,增幅6.8%;单施氮肥增产352.8kg/ha,增幅28.0%;氮磷配施增产2262.2kg/ha,增幅179.7%。有机肥处理增产显著,单施有机肥增产1954.2kg/ha;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施氮肥增产9.8%,施磷肥增产17.1%,施氮磷肥增产15.5%。长期化肥单施肥料利用率较低,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6.0%,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为7.0%。氮磷配合施用,小麦吸氮、磷、钾量显著增加,氮、磷肥利用率分别增加21.2和6.9个百分点。氮、磷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吸氮量比氮磷处理增加18.2kg/ha,吸磷量增加4.1kg/ha,吸钾量增加8.3kg/ha。  相似文献   

13.
硅肥与生物肥混施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配方施肥,探讨肥料间的配比关系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硅肥与生物肥不同比例混施,降低了水稻垩白米率,提高直链淀粉,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味,从而提高了寒地水稻的品质,对寒地水稻谷粒的粒型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谷粒宽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气刺微割技术在RRIM600胶树再生皮上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皮上采用每周期5刀的刺激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株净增产率7.2%,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不大,但在提高割胶速度、降低耗皮量等方面均表现出气刺微割的技术优势。分析认为若提高气刺频率,在RRIM600再生皮上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优质油菜中油杂8号施用氮磷硼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双低油菜新品种中油杂8号施用氮磷硼肥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苗期、抽薹期、成熟期的干物重都有增加,以抽薹期至成熟期的干物重增加最为显著,表明施用氮磷硼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油菜后期的生长发育,显著增加分枝数、角果数和单株粒重;以氮磷和氮磷硼处理增加幅度最大.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增产幅度为12.1%~30.5%,增产效果顺序为:N>P>B,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佳,NP、NB、NPB处理分别增产30.5%、29.3%、28.5%.增施B可提高菜籽油分含量,而N、P及NP配合施用则可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油分含量.增施B还可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同时对中油杂8号施肥增产和提高品质成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增施硼肥和氮磷硼配合施用是保证中油杂8号高产高油优质特性充分发挥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秆稀植大穗型玉米的密植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史振声  张飞 《玉米科学》2009,17(2):116-119
以11个高秆稀植大穗型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6个密度进行增密增产潜力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提高生物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并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透光率保持较高水平;在42 000株/hm2基础上,增加密度可显著提高产量。有10个品种可增加密度12.5%以上,其中有5个品种增产10%以上。个别品种增密和增产幅度超过20%。  相似文献   

17.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机插水稻秧田期水分管理条件下床土培肥、移栽秧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水育秧比湿润育秧发根力强,发根数多;湿润育秧比控水育秧成苗率高,秧苗植株高;控水育秧条件下机插秧秧龄弹性可放宽到4.5叶期,但要控制苗的高度;控水、适量增加施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小麦播前用 399调节剂拌种后具有明显的促根 (0 .4~ 3.5条 /株 )、促蘖 (0 .9~ 1.1个 /株 )、增穗 (2 8.0万 /hm2 )、增粒 (0 .3粒 /穗 )作用 ,增产 70 2 .9kg/hm2 ,增产效果显著。小麦拌种剂和麦业丰拌种能有效降低株高 ,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cortical and perimedullary cells of the potato tuber increased in size when treated with the diethanolamine and the potassium salt of maleic hydrazide. The best time for maleic hydrazide application appeared to be from mid to late July. There was a greater increase in cell size in the cortex than the perimedullary region and treatment with the amine sal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potassium salt. The cells were smallest at the bud end; however, with maleic hydrazide treatment, increase in cell size was greater in this region compared to the midsection and stem end. From late August to late September the cell size of untreated tubers remained relatively unchanged, whereas, tubers treated with the amine salt showed a 16 to 46% increase with a lesser increase with the potassium salt. The rounder form of the treated tuber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hape and increase in cell size in the cortical and perimedullary region. Increase in cell size also may help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misshapen tu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