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鸭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本病可由三种不同病原引起,称为1型、2型、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以1型鸭肝炎病毒发病率、致死率为最高,是发现最早的鸭肝炎病原,也是危害最大的鸭肝炎病毒,本文就发生在26日龄雏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鸭肝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做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2.
到目前为止,对鸭肝炎I型作组织病理学研究的工作可分为下列几种:鸡鸭肝炎I型标准毒株人工发病雏鸭肝、脾、脑等多种器官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对鸭肝炎I型野外病例肝、脾、脑等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对鸭肝炎I型人工感染鸡胚肝脏等几种脏器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等。国外Sandhu等还对鸭肝炎I型变 异株感染雏鸭作组织病理学观察。本文报道了对珠江三角洲有变异倾向的鸭肝炎I型自然病例和6株野毒人工发病病例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观察包括肝、脾、胰、脑、心、肺、肾、、腺胃、小肠、法氏囊等10种脏器,并对各器官的病变进行具体描述与统计。为国内外研究DHVI型变异株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6年,山东多地樱桃谷父母代种鸭发生不明原因产蛋下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采集病料进行检测,分离到3株鸭肝炎Ⅰ型病毒。通过动物回归试验证明了该病毒对种鸭的致病性。用此分离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35周龄种鸭,表明灭活疫苗和市售的鸭肝炎活疫苗联合免疫能够很好地抵抗鸭肝炎Ⅰ型病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在家禽疾病中,鸭肝炎病毒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这是由鸭型肝炎的发病特点决定的。鸭型肝炎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一旦传播开来,患病的病死率很高,对于动物的生产和人们收入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鸭型肝炎病毒又列为鸭病的五大传染病之一。在鸭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其很高的变异性又阻碍了该病的治疗,对于鸭的养殖造成了极其大的危害,对于鸭的养殖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养鸭集中区,这种病毒的危害非常明显;所以,针对鸭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完成,鸭型肝炎的研究也有了进展,运用分子生物学对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也是对Ⅰ型鸭肝炎病毒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笔者通过对鸭型肝炎病毒病程的研究进行介绍,为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际临床与防治垫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袁涛  聂奎 《中国家禽》2006,28(3):54-5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鸭病毒性肝炎分为各自独立的没有血清学关系的Ⅰ型、Ⅱ型和Ⅲ型。1965年英国诺福克已接种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雏鸭发生鸭肝炎,从病鸭中分离到的病原经交叉免疫试验证明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不同,故命名为Ⅱ型鸭病毒性肝炎。20世纪60年代后期Ⅱ型鸭肝炎在商品鸭群中消失,但至80年代英国的诺相克再度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6.
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本文综述了Ⅰ型鸭肝炎的病原特性及防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对鸭肝炎几种病原分类及分型的最新情况也进行了概述,对该病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9年7~8月份期间,山东及江苏北部一些肉鸭养殖集中地区,普遍发生一种类似Ⅰ型鸭肝炎感染的疾病,发病率最高达到90%以上,死亡率可达60%~80%,用传统Ⅰ型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Ⅰ型鸭肝炎弱毒疫苗治疗或预防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病原有3种,其中I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本文综述了I型鸭肝炎的病原特性及防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对鸭肝炎几种病原分类及分型的最新情况也进行了概述.对该病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9年7~8月份期间,山东及江苏北部一些肉鸭养殖集中地区,普遍发生一种类似I型鸭肝炎感染的疾病,发病率最高达到90%以上,死亡率可达60%~80%,用传统I型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I型鸭肝炎弱毒疫苗治疗或预防均无明显效果。经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新型雏鸭肝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俗称"背脖病",它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极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翻仰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后蹬,角弓反张。鸭病毒性肝炎有3种血清型,即鸭病毒肝炎Ⅰ、Ⅱ、Ⅲ型,它们都能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但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以血清Ⅰ、Ⅱ型为主,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若防治不当,就可能时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标准鸭肝炎I型血清对鸭肝炎野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免疫失败的原因,对从该地区分离到的鸭肝炎野毒SN株等6个毒株在7日龄雏鸭、10日龄鸭胚上作免疫保护试验、交叉中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标准鸭肝炎I型(DH-1)血清对部分野毒株(SN株、Z株、SF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较低,明显低于相应野毒株血清的保护指数,表明该校区部分鸭肝炎野毒的原性已发生改变。这一免疫保护试验结论得到了交叉中和试验结果的支持。根据试验结果,采取若干有代表性鸭肝炎野毒性与标准DH-I型毒株,制备鸭肝炎高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用于临床免疫防治,并注意排除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使临床免疫保护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14.
标准鸭肝炎Ⅰ型血清对鸭肝炎野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免疫失败的原因,对从该地区分离到的鸭肝炎野毒SN株等6个毒株在7日龄雏鸭、10日龄鸭胚及9日龄鸡胚上作免疫保护试验、交叉中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标准鸭肝炎Ⅰ型(DH-Ⅰ)血清对部分野毒株(SN株、Z株、SF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较低,明显低于相应野毒株血清的保护指数,表明该疫区部分鸭肝炎野毒的抗原性已发生改变。这一免疫保护试验结论得到了交叉中和试验结果的支持。根据试验结果,采取若干有代表性鸭肝炎野毒与标准DH-Ⅰ型毒株,制备鸭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用于临床免疫防治,并注意排除一些其他因素的干优,使临床免疫保护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引起雏鸭胰腺炎的新型鸭1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1,DHAV-1)的分类地位,通过鸭胚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并分析其与经典的肝炎型DHAV-1的抗原相关性。经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测得抗胰腺炎型DHAV-1阳性血清对胰腺炎型DHAV-1、经典的肝炎型DHAV-1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69.8、1∶91.2,而抗肝炎型DHAV-1阳性血清对经典的肝炎型DHAV-1、胰腺炎型DHAV-1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25.9、1∶89.1。参照同属小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亚型的划分标准,计算得出胰腺炎型DHAV-1与经典的肝炎型DHAV-1间的抗原亲源值(R)为0.62,介于0.32~0.7之间,表明胰腺炎型DHAV-1与经典的肝炎型DHAV-1相比其抗原性发生了较大变异,定名为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鸭肝炎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尤其是1周龄以内的雏鸭,病死率高达100%。本文从鸭病毒肝炎病原、流行病学、分子结构、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重点介绍血清Ⅰ型、韩国新型,以期对防控该病在我国的流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9年 7月广西柳州等地所饲养的 2周内的北京鸭和樱桃谷鸭普遍发生一种类似I型鸭肝炎病毒的传染病 ,病死率高达 80 %~90 % ,用I型鸭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或I型鸭肝炎弱毒苗不能治愈或预防。采集病鸭肝脏对其病原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I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均由中国农业大学苏敬良博士惠赠。鸭胚购自本市健康鸭场孵化场。北京鸭购自本市健康鸭场饲养的鸭。1 .2 病料处理 :采取发病鸭的肝脏先进行细菌分离 ,然后按常规方法作成 1 :5乳剂 ,离心取上清液 ,检验无菌后备用。1 .3 病毒分离 :将…  相似文献   

18.
鸭肝炎流行动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肝炎(Duck hepatitis,DH)又称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我国自1958年在上海发现本病,至1996年前后,各地暴发与流行的鸭肝炎病原均属于标准DHV-Ⅰ型,其疫情可以被标准DHV-Ⅰ型疫苗及抗体良好控制。1996年福建林世棠报道在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爆发了一种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用传统血清型Ⅰ型的鸭肝炎病毒性(DHV)的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均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防治,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国内各地流行的鸭肝炎经鉴定均属Ⅰ型。该型的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有时可达90%以上。其预防方法包括用弱病毒疫苗直接免疫雏鸭,或免疫母鸭,雏鸭通过母源抗体获得被动保护,或给雏鸭直接注射高免血清等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