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叶李扦插育苗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风景树红叶李的扦插最佳时间和温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杨陵地区,红叶李扦插的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之间,平均温度是13.5℃,此时最适宜红叶李的扦插育苗,成活率可达到96.83%。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L0630与密枝红叶李、长春红叶李、俄罗斯红叶李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0630的落叶期最晚为12月上旬,比最晚落叶的岳寒红叶李还要晚10 d左右,L0630新叶叶色最鲜亮,尤其在8月份,其他品种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L0630还有新叶生长,改变了红叶李夏季叶色暗灰的现状。因此,新品系L0630的叶色、物候期、年生长量等均优于其他几个品种,适宜在华东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精河县为例,从密枝红叶李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育、栽植、修剪及水肥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和认识密枝红叶李,为精河县及其它地区园林绿化中密枝红叶李养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红叶李品种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叶李是著名的观叶树种,国内外红叶李的品种很多,应用也很广泛。近年来,园林科研工作者们引种、选育了几种适合在北方地区发展的红叶李品种,在园林绿化中大量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下红叶李与绿叶李抗旱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李属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特对红叶李与索瑞斯绿叶李在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若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绿叶李与红叶李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绿叶李具有较低的水分饱和亏缺和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较低,而脯氨酸含量则较红叶李高。  相似文献   

6.
红叶李扦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苗床准备、插穗选择、扦插、扦插后管理、移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红叶李扦插栽培技术,以期为红叶李的扦插育苗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正>密枝红叶李是一种在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逐渐被苗木业者和绿化工程企业看好的红色叶地被植物。密枝红叶李绿化效果好目前,密枝红叶李在辽宁省开原市已具有上千亩的生产面积,并在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绿化工程中开始应用,效果出众。密枝红叶李的特性,一是耐寒性好;二是分枝能力强。该品种在辽宁省开原、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哈尔滨以及甘肃省的兰州目  相似文献   

8.
红叶李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树木,生长适应范围广,可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净化环境,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功能也正在开发研究,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红叶李繁育技术,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以期为红叶李苗木的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贺冰 《农家参谋》2014,(11):19-19
红叶李为蔷薇科李属植物,落叶小乔木,以叶色艳丽而闻名,为较好的观叶类园林植物。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中彩叶树种的日益丰富,红叶李已成为目前城市绿化中被人推荐的树种,使用量也逐步扩大。研究表明:红叶李秋冬季节扦插繁殖成本低、速度快,成活率95%以上。现主要介绍红叶李秋冬季节的扦插繁殖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一、苗床与插条准备1.苗床准备宜选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做苗床。整地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cv .Atropurpurea , 李P .salicina 和杏P .armeniaca 的亲缘关系、品种识别及资源保存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也为了验证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从132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 个引物对红叶李、李和杏的8 个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 扩增,均具有多态性, 共扩增出264 条带, 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3.2 个RAPD 片段。RAPD 带型及聚类分析表明:RAPD 技术能将红叶李、李属植物和杏属植物完全分开, 红叶李、李和杏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 各属品种之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 证明RAPD 技术可作为种和属水平的分类鉴定依据;利用红叶李、李和杏品种的特异谱带结合DNA 指纹, 可将参试的各品种鉴别出来, 从而说明了RAPD 技术能够用于种或品种之间的鉴定。图2 表2 参12  相似文献   

11.
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属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华北及其以南地区推广种植.红叶李因其嫩叶鲜红、春天花团锦簇,且生长分布地域较广而成为园林中观花、观叶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紫红太阳李扦插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红太阳李,小枝与叶片终年呈鲜红色,该树种较耐寒,抗性强,在我国许多地方均可生长。紫红太阳李树型优美饱满,枝叶终年鲜红,红叶期可达260d;比国内红叶李的叶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园艺的快速发展,彩叶树种已成为城市绿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红叶李因整个生长季节都为紫红色,看起来非常的美观,而成为现代园林绿植的首选。但根据我们多年工作经验,人们对红叶李的栽植和管护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本文就红叶李的栽培和养护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域红叶李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引进欧洲珍稀观赏果树抗寒红叶李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应新疆栽培的观赏果树红叶李抗寒良种,改善我国高寒区彩叶观赏果树品种单一的现状,丰富新疆林果种质资源及品种多样性。【方法】引进少量欧洲抗寒红叶李优良品种,嫁接保存种源,进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观测,适宜砧木、扩繁试验研究,适应性、抗逆性、栽培观赏性中试。【结果】抗寒红叶李集观花、观果、观叶、鲜食于一身;叶片富于变色,果实美味可口,幼果紫红色,成熟后果实亮红色,果肉鲜红色;耐寒、耐旱、耐瘠薄,在-36℃左右的低温环境下能良好越冬,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果树。【结论】通过5 a的试验研究、中试推广,选育的抗寒红叶李在新疆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状况,是我国尤其是高寒区域栽植难得的优良观赏果树,2009年通过新疆林木良种委员会审认定,命名为西域红叶李。  相似文献   

15.
对红叶白蜡、速生白蜡、红叶臭椿、密枝红叶李在银川市进行引种驯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树种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在引种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RAPD技术探讨红叶李、李和杏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cv.Atropurpurea,李P.salicina和杏P.armeniaca的亲缘关系、品种识别及资源保存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为了验证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从13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引物对红叶李、李和杏的8个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扩增,均具有多态性,共扩增出264条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3.2个RAPD片段.RAPD带型及聚类分析表明:RAPD技术能将红叶李、李属植物和杏属植物完全分开,红叶李、李和杏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各属品种之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证明RAPD技术可作为种和属水平的分类鉴定依据;利用红叶李、李和杏品种的特异谱带结合DNA指纹,可将参试的各品种鉴别出来,从而说明了RAPD技术能够用于种或品种之间的鉴定.图2表2参12  相似文献   

17.
岳寒红叶李的选育及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寒红叶李是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抗寒红叶李品种,其叶片、花朵、果实、树形都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非常适合在北方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应用,是一个优良的观赏及采摘品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园林植物红叶李Prunus ceraifela不同器官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剪股颖Agrostis tenui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种子萌发实验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幼苗生长实验采用温室盆栽法。结果表明:在50 g·L^-1浸提液质量浓度下,红叶李根、茎、叶水浸液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叶〉根〉茎;红叶李落叶和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白三叶种子萌发也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测试质量浓度范围内,红叶李叶片水浸液对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种子萌发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剪股颖和黑麦草则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红叶李叶片水浸液对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剪股颖和黑麦草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4种植物对红叶李化感作用的平均敏感性强弱顺序为剪股颖〉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其中紫花苜蓿的平均敏感指数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结果为从化感角度提高红叶李的园林配置水平提供了依据。图1表6参18  相似文献   

19.
红叶李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为著名的观叶树种,市场需求较大。对红叶李的扦插繁殖的插穗、扦插时间、施肥及扦插后管理及嫁接繁殖的砧木苗培育、嫁接时间及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从苗圃地选择、整地与苗床处理、扦插、扦插后管理、苗木培育等方面总结扦插培育技术,以促进皖南山区对红叶李苗木的生产,从而改善调苗的供求矛盾和调苗成本,进而为当地红叶李种植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