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闫鹏  董超 《陕西农业科学》2024,(1):58-63+80
2022年引进两个魔芋新品种在海拔1 000 m的中山区洋县华阳镇开展了猕猴桃与魔芋和玉米、枣皮与魔芋间作套种示范,在海拔600 m丘陵区戚氏街道设置了魔芋与玉米间作示范。结果表明中山区鄂魔1号和黑杆花魔芋两个魔芋品种软腐病病株率较低,生长系数大,产量较高,魔芋效益好,模式综合效益也高,适宜中山区两种模式繁育种芋。低海拔丘陵区鄂魔1号在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软腐病病株率15.4%~18.33%,比黑杆花魔芋低,抗病性状比黑杆花魔芋强,采取栽培措施降低病害率,可以在低海拔种植示范;而黑杆花魔芋软腐病病株率24.2%,不适宜在丘陵区繁育种芋。  相似文献   

2.
李磊  郭晟  娄立起  吴永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499-4501,451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魔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亚热带低海拔地区魔芋大规模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5种魔芋[湘芋一号(湖南)、白魔芋(云南)、花魔芋(湖北)、野生种L-01、野生种M-01]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形状、抗性以及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这5种魔芋在株高、叶柄、叶片、生育期、产量、生长系数、抗逆性以及块茎品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品种湘芋一号的抗病性、抗逆性最强,产量最高;L-01次之;花魔芋在低海拔地区高温季节患软腐病严重;白魔芋生长缓慢,但其生长系数最大;M-01出芽率低,抗逆性差。[结论]湘芋一号魔芋值得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富源花魔芋的最佳N、P、K施用量。[方法]采用大棚盆栽和"3414"试验方案共设计14个N、P、K施用量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富源花魔芋产量的影响。[结果]基础肥力处理(1)的产量(收获时单株大芋重量)为184.53 g,是处理(6)的37.99%;处理(13)的产量最高为696.20 g,生长系数为6.94,比处理(1)增产277.28%;处理(4)的产量最低为295.00 g,生长系数为2.90,比处理(1)增产59.87%。N、P、K肥料对魔芋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P、K、N,缺P对产量影响最大。NP联合、NK联合施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增加富源花魔芋的产量。[结论]单株富源花魔芋的N、P、K适宜施用量分别为3、1、3 g。在大田生产中,可根据土壤实际状况和花魔芋N、P、K需要量及时补充养分,保证花魔芋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对魔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魔芋软腐病发生的关系,为利用土壤微生态控制魔芋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魔芋在4个海拔高度(610、913、1205和1518m)和4个生长时期(幼苗期、换头期、块茎膨大期和块茎成熟期)软腐病发病率及其根际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应用DPS 7.05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一海拔的不同时期,随着魔芋的生长,魔芋软腐病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块茎膨大期软腐病发病率最高;同一时期不同海拔高度,总体趋势为随着种植海拔的增加,软腐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随着魔芋的生长和发育,4个生育时期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即幼苗期>换头期>块茎成熟期>块茎膨大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魔芋根际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均相应增加;海拔对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适当增加种植区海拔能有效调节魔芋根际微生物区系,是控制魔芋软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高光谱数据构建一种"高光谱参数-光合色素-产量"模型间接估测套作玉米产量,为带状套作玉米产量无损预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以不同年份、地点、品种、处理(氮肥、水分)的田间试验为基础,综合分析带状套作玉米各生育时期及全生育期光合色素参数与冠层高光谱参数和玉米产量的关系,明确玉米产量预测的最佳生育时期及光合色素...  相似文献   

6.
试验比较研究了魔芋套种黄秋葵的可行性,探索不同芋龄魔芋与黄秋葵的适宜套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黄秋葵套种魔芋可促进魔芋健壮生长,降低病害发生,是魔芋套种优化新模式;1龄芋、2龄芋与黄秋葵套种适宜厢宽为1.2 m,3龄芋与黄秋葵套种的适宜厢宽为1.5 m。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区群体效应对夏玉米性状指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书强  许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00-15901,15910
[目的]明确黄淮海区玉米品种的合理群体密度。[方法]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群体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群体密度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在4.5万~9.0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6.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表明适宜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地上干物重呈现降低趋势,株高、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结论]玉米品种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松玉419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地区的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5万、5.6万、6.3万、7.2万和8.3万株/hm2共5个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松玉419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6.3万株/hm2,产量可达12 820.5 kg/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玉米主推品种嘉农18四个密度处理的套种对比试验,获取了镇巴县双行马铃薯套种双行玉米种植模式条件下,玉米套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每亩2 600~2 800株,产量效益较好,可供大田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揭示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科早玉9号、科玉9572、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的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穗行数、穗长、秃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3个玉米品种的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的影响均不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科早玉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科玉9572和先玉33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珠芽魔芋在德宏州不同海拔条件下农艺性状表现及产量,以120 g左右2年生珠芽魔芋地下球茎为芋种试材,对比研究不同海拔条件下魔芋农艺性状及产量差异,为珠芽魔芋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珠芽魔芋株高、叶柄长度、叶盘宽、叶柄直径差异显著。海拔越低,植株叶盘面积越大,叶柄长度和株高越高,越利于珠芽魔芋光合作用;海拔越低,叶柄直径越粗壮,抗倒伏能力越强。不同海拔条件下珠芽魔芋产量差异明显,随海拔降低,产量呈升高趋势。海拔不同对珠芽魔芋生长的SPAD值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更好发掘玉米品种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丰乐303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栽培密度范围内,丰乐303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达到57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超过63 000株/hm~2时产量开始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空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逐渐增大,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逐渐加重;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玉米抗逆性增强,病害减轻。[结论]丰乐303的最佳栽培密度为57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陕西是我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魔芋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近年来随着魔芋种植面积增加和土壤连作引起了一系列魔芋病害问题,尤其以软腐病最为突出。但与大田相比,林下魔芋生长状况相对较好。从土壤微生态角度出发,通过对林下和农田魔芋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比较,了解农田和林下魔芋土壤状况,为后期结合魔芋产量和品质研究林下魔芋土壤优于大田以及不同林下魔芋土壤对魔芋产量品质影响不同做出基础支持。总的来说,林下魔芋土壤微环境优于大田,四种林下刺槐林下最好,并且海拔越高,土壤环境越好。  相似文献   

14.
打顶时期对烤烟NC297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打顶时期对烤烟NC297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结果]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烟株的株高和节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茎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对上、中、下部位叶片大小的影响较小。现蕾打顶和盛花打顶均对烟叶的外观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呈增加趋势,但是产量逐渐下降,产值和中等烟比例先增后减。以第1朵中心花开放打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结论]NC297以第1朵中心花开放打顶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宁单11号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小麦套种模式下,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45 0005、2 5006、0 0006、7 500和75 000株/hm2,3次重复。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与产量、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宁单11号小区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秃尖长呈负相关,与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宁单11号随着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高,抗倒能力下降,秃尖长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结论]在套种模式下,宁单11号在栽培密度在52 500~60 000株/hm2,可取得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在北方(保定)大田种植条件下,对魔芋光合性能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在8月初到9月初的块茎膨大期内,魔芋的光合速率变化很大,这是由魔芋的生育进程和这期间的生态因素决定的。这期间生态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空气相对湿度(RH)、气温(T)、CO2体积分数([CO2])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其中RH和[CO2]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T和PAR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光合速率也有影响:大块种芋长出的植株与中块的相比,大田生长的植株与盆栽的相比,受间作玉米遮阴的植株与不遮阴的相比,前者光合速率都较高。魔芋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中午的强光、高温使光合速率出现低谷。对有利于魔芋光合作用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对间套作半夏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雁萍  杨志刚  洪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1-5043
[目的]为半夏GAP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个处理,2次重复,研究玉米间套作半夏时不同密度下半夏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随着密度的升高,半夏的出叶总数升高,密度为20 cm×6 cm的出叶总数最高(156%),株块茎总数、主块茎径、鲜干块茎重下降,阴干率微有下降,产量、中粒数、中粒重先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大粒数、大粒重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以20 cm×7 cm的实收鲜重和大粒数最高,分别为735 g/小区和115粒/小区,小粒数有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间套作半夏时,20 cm×7 cm和20 cm×6 cm(每窝2粒)是较理想的半夏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夏玉米化控剂的最佳喷施时期。[方法]以豫安3号和京品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化控剂喷施时期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8叶期喷施化控剂会造成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延迟,10叶期喷施会造成夏玉米成熟期提前。随着化控时期的后移,株高和穗位高逐渐降低。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在吐丝期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在6~8叶期喷施化控剂可增加叶面积指数,10叶期喷施叶面积指数会降低。随着化控时期的后移,穗长越来越短,行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京品50和豫安3号在8叶期喷施化控剂产量最高。[结论]大田生产上,化控剂施用应选择在8叶期喷施,10叶期后应谨慎喷施,否则容易造成大田减产。  相似文献   

19.
在北方(保定)大田种植条件下,对魔芋光合性能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在8月初到9月初的块茎膨大期内,魔芋的光合速率变化很大,这是由魔芋的生育进程和这期间的生态因素决定的.这期间生态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空气相对湿度(RH)、气温(T)、CO2体积分数([CO2])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其中,RH和[CO2]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T和PAR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光合速率也有影响大块种芋长出的植株与中块的相比,大田生长的植株与盆栽的相比,受间作玉米遮阴的植株与不遮阴的相比,前者光合速率都较高.魔芋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中午的强光、高温使光合速率出现低谷.对有利于魔芋光合作用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富源县是种植花魔芋的大县,其花魔芋的种植规模占到了全国的1/10,花魔芋的规模化种植已经在富源县初具规模,但是在富源县花魔芋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病害,且花魔芋呈现规模化趋势,很多地区的花魔芋由于病害甚至绝产绝收。基于此,结合花魔芋的规模化种植,从花魔芋的生长特性、种植技术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对花魔芋规模化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为花魔芋的规范化种植提供详实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