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种子包衣处理和返青期喷雾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防效分别为59.05%和77.26%,显著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返青期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8.82%和45.61%,对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近年在陕西省兴平市发现的一种新的有害生物,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设置该虫害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小麦成熟期,小麦孢囊线虫在全市皆有发生,但为轻微感染,单株孢囊数均小于20,无中、重度感染田块。小麦播种前用吡虫啉+戊唑醇和吡虫啉+甲基异柳磷拌种,以及用阿维菌素、克百威和毒死蜱3种药剂处理土壤,均可降低小麦孢囊线虫的病情指数,增加小麦产量。吡虫啉+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麦出苗率、根系和分蘖等无影响。3种药剂处理土壤,毒死蜱处理的小麦增产率最高,为20.07%;克百威次之;阿维菌素最低,为4.23%。播种后踩踏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小麦增产率为1.73%。可见:克百威处理地块小麦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土传病害的高效、低毒化学种衣剂,试验选用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2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大决战)、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22%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多乐)、22%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燕化安保)、38%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巧易)、22%苯甲唑·吡虫啉·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金麦红)、15%五硝·辛硫磷悬浮种衣剂(海兰)、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燕化保粒泰)共9种市场上代表性化学种衣剂,分别按推荐最低用量经包衣机搅拌均匀包衣小麦种子,出苗后7 d调查各处理药害,播种20 d后调查地下害虫种类及虫口数,灌浆期调查小麦土传病害发生情况,收获期调查小麦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处理未发现地下害虫,防效最佳;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2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大决战)、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在80%以上,并能显著增加小麦株高、单位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结果表明,9种化学种衣剂防治小麦地下害虫、茎基腐病效果差异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对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进行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示范试验,调查其对小麦发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在推荐剂量(4 mL 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1 kg小麦种子)下使用对供试小麦品种均无不良影响。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秋乐2122、周麦27、西农979、豫麦158、矮抗58、济麦4号、开麦21、泛麦8号、丰德存麦1号的出苗率,其出苗率分别为90%、98%、89%、96%、96%、70%、83%、98%、81%,未经药剂处理的出苗率分别为75%、86%、82%、72%、89%、62%、76%、78%、69%;基本苗数调查结果显示,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对各小麦品种出苗无不良影响;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豫麦158、百农207、天民198等的分蘖数、地上鲜质量,经药剂处理后分蘖数分别为5、4、4个,未经药剂处理的分蘖数分别为4、3、3个,经药剂处理后地上鲜质量分别为8.31、8.25、7.10 g,未经药剂处理的地上鲜质量分别为6.62、6.11、5.72 g,说明该种衣剂对小麦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西农979、周麦22等的根数(经药剂处理后根数分别为11、10条,未经药剂处理的根数分别为9、8条)、根长(经药剂处理后根长分别为11.8、11.4 cm,未经药剂处理的根长分别为10.2、10.1 cm)、地下鲜质量(经药剂处理后地下鲜质量分别为0.91、0.65 g,未经药剂处理的地下鲜质量分别为0.81、0.45 g),说明该种衣剂对小麦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综上,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在推荐剂量(4 mL 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1 kg小麦种子)下使用对供试的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安全,且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试验,调查了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的影响及苗期病害(茎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出苗率提高,出苗整齐,对作物安全,优于生产上常规种衣剂。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1∶20∶400(药∶水∶种)包衣处理对小麦苗期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效最好,对病害防治效果为94.4%,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高达100%;其次是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1∶20∶500(药∶水∶种)包衣处理,对小麦苗期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9.8%和97.4%。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是一种优良的小麦种子处理剂,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效果和成本考虑,使用剂量以1∶20∶500(药∶水∶种子)包衣为宜。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2种种衣剂与保水剂混合包衣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 g 3%苯醚甲环唑FS和50 mL 60克/L戊唑醇FS分别与1 kg保水剂混合后包衣小麦均可提高小麦株高、根系和地上部干重;第28 d,2种种衣剂混合保水剂包衣对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8.2%和73.6%,与单施药剂防效均无显著差异。返青期,3%苯醚甲环唑FS和60克/L戊唑醇FS混合保水剂包衣两处理防效分别为82.6%和83.3%;成熟期,两处理防效分别为54.1%和60.5%,分别比各自单施药剂提高12.7%和10.4%。种衣剂混合保水剂包衣均未影响亩穗数和穗粒数,但显著提高了群体干物重、千粒质重和产量,分别比单施药剂增产8.0%和11.1%。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对大豆孢囊线虫安全高效的药剂,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生物种衣剂SN100、SN101、SN102、茶皂素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和70%吡虫啉颗粒剂等7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药种比1∶60的SN102防治效果最好,为57.8%,1∶60的SN101防治效果次之,为55.6%,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防效为54.0%。轮作防治效果为46.94%,防效优于部分药剂组。不同药剂处理的大豆产量增加幅度不一,1∶60的SN102、0.5%阿维菌素颗粒剂和1∶60的SN101增产率分别为29.8%、26.2%和24.7%,1∶60的SN102处理根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增加,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择6种杀菌剂单剂,配制成种衣剂包衣,进行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灭菌唑对玉米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在药种比1∶50包衣浓度下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90.92%,可作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禾佑)等5种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种子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并结合12.5%井冈蜡芽菌、25%吡蚜酮春季防治。结果表明:使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奥拜瑞)、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禾佑)等5种药剂拌种安全性比较强,且能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拌种处理加春季防治的田块在小麦孕穗期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效,说明药剂拌种有效控制了虫口基数,对后期防治较为关键。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加春季防治有效控制了纹枯病的发展,且持续性较强,因而对纹枯病的防治要以拌种为主,并结合春季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合适的芡实种子包衣剂。[方法]以苏芡2号和青子芡2个芡实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用30%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4.23%甲霜·种菌唑悬浮种衣剂、22.4%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共8种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对芡实种子的发芽率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芡实种子发芽率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苏芡2号比青子芡发芽率高;不同包衣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具有差异,其中4.23%甲霜·种菌唑悬浮种衣剂效果优于其他处理,苏芡和青子芡发芽率分别为58.49%和42.05%,与对照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药剂处理后芡实的叶片存在一定畸形和矮化症状。[结论]4.23%甲霜·种菌唑悬浮种衣剂对芡实种子发芽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芡实生长存在一定的胁迫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药剂施用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芡实种衣剂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安徽省的分布和主要麦区CCN的种类,以及群体间关系,调查了淮北等麦区小麦根系白雌虫,用"Zig-Zag"法在怀远等地采集土样,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并孵化得2龄幼虫,利用孢囊阴门锥形态及de-man法鉴定CCN种类,扩增ITS特征片段,用MEGA5.05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安徽省52%采样点检出CCN,淮河以北采样点均检出CCN,江淮麦区7%的采样点检出CCN,长江以南麦区采样点未检出CCN。发生在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麦区小麦根际CCN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淮河以北发生H.avenae麦区占淮北小麦种植面积的41.6%,另外,怀远H.avenae群体和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形态有一定差异,但和亲缘关系差异无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湖北省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病的分布。在襄阳市重病田采样观察了禾谷孢囊线虫不同龄期的形态,研究了不同龄期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襄阳、天门、潜江、钟祥、汉川都有发生,以襄阳最多,平均每100 mL土样含有效孢囊12.5个。在小麦播种后20 d就有2龄幼虫侵入根部,播种后143 d根内幼虫数量达到顶峰。入侵的幼虫在根内定居取食为害,在播种后158 d发育成白雌虫而露出根外,在播种后174 d白雌虫数量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13.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496-3503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囊量最低,为5.5个/100 g土。调查的陕北地区县市没有发现CCN。冬小麦秋播后,土壤中CCN孢囊孵化后的2龄幼虫(J2)即可侵入根系内。翌年小麦返青,J2幼虫开始侵染,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出现3龄幼虫(J3),4月下旬J3开始膨大,5月初在小麦根表可见白色孢囊。【结论】麟游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武功县为CCN 新发生地区;CCN在陕西省存在秋播后与返青后2个侵染阶段,1年发生1个世代。  相似文献   

14.
The cereal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is a major pest of cereal crop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causes serious yield losses,especially of wheat.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is speci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zech Republic.In this study,seven populations of H.avenae were molecularly studied,and one population was morphologically described.Three regions(18S,28S,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of ribosomal DNA were sequence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18S gene of six populations did not reveal any variation,whereas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and 28S sequences of six populations differed by only two nucleotides from a population in?ilina.Precise and quick identification of cereal cyst nematodes is important for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and ribosomal sequence analyses of seven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in future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Heterodera spp.occurring in the Czech Republ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严重危害麦类作物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其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克隆禾谷孢囊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Ha-pel-1,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为后续探究Ha-pel-1的基因功能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探讨禾谷孢囊线虫防控途径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禾谷孢囊线虫中克隆出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采用DNAMAN、Clustal、Signal P 4.0 Server和GSDS等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工具分析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并使用MEGA 5.0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原位杂交和半定量PCR方法确定该基因的在禾谷孢囊线虫中的表达部位及其在线虫不同龄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禾谷孢囊线虫中成功克隆出一个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a-pel-1(Gen Bank登录号GQ998895),该基因c DNA全长1 717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56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度为52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其理论分子量为57.5 k D,理论等电点为8.52。从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长度为7 199 bp的Ha-pel-1基因组全长,基因结构显示分析发现,Ha-pel-1基因组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除第3个内含子剪接位点是GC-AG外,其余12个内含子都符合真核生物基因剪接位点GT-AG规则。同源比对结果表明,预测蛋白Ha-PEL-1的C端与大豆孢囊线虫果胶酸裂解酶HG-PEL-1、甜菜孢囊线虫果胶酸裂解酶HS-PEL-1均有67%的一致性和83%的相似性;此外,其N端信号肽后比报道的其他植物寄生线虫果胶酸裂解酶多出一段长度为254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这段序列中,靠近N端的184个氨基酸残基与数据库中的蛋白均无相似性,而靠近C端有70个氨基酸残基(Lys205—Glu274)与韦塞尔斯布朗病毒NS5蛋白(注册号3ELD)的甲基转移酶区域有32%的一致性和47%的相似性。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预测蛋白Ha-PEL-1包含一个长度为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4个果胶酸裂解酶第3家族(PL3)的高度保守区域以及多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pel-1及其他已报道的线虫果胶酸裂解酶基因与细菌和真菌来源的PEL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中;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a-pel-1主要在禾谷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中表达;半定量RT-PCR确定Ha-pel-1在寄生前和寄生后的2龄幼虫中大量表达。【结论】通过对禾谷孢囊线虫中一个新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a-pel-1的克隆和表达特征分析,揭示该基因与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和寄生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SCAR标记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生防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生防菌的种类,测定菌株A1和B1发酵液对孢囊、卵和2龄幼虫的活性及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菌株A1和B1分别鉴定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lbrachiatum。处理14 d后,A1和B1的菌丝对线虫孢囊的寄生率可达80.00%以上。处理12 d后,菌株A1和B1的发酵液原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63.98%和67.56%,处理72 h后,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14%和92.98%。盆栽试验发现,菌株A1和B1的3%菌肥培养物处理90 d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31.71%和36.04%,小麦根长分别增加28.82%和59.62%,株高分别增加20.38%和21.43%。【结论】菌株A1和B1对禾谷孢囊线虫具有防治作用,是2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19.
禾谷孢囊线虫病(简称CCN)是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该研究从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上分离寄生性真菌,并对其进行室内防效测定。结果表明:从获得的20株真菌中,菌株Z2和Z4菌株对禾谷孢囊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50%。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区测定,Z2和Z4两菌株分别归属为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和拟青霉属(Paecilomycessp.),并对两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