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 1990~ 1991青藏高原青稞新品种联合区试的 11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并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高稳系数 (HSC)能综合地表示品种 (系 )的高产稳产性 ,是分析青稞新品种 (系 )高产稳产性的简捷方法 ,可在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甜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华  卢华兵  郭章贤 《玉米科学》2005,13(Z1):037-038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参加2002年度浙江省甜玉米区试的13个新品种(组合)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并与常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高稳系数法(HSC)对甜玉米高产稳产性的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07年新疆伊犁亚麻新品种(系)多点试验的6个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TX-3、伊97042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的优良亚麻新品种(系),TX-14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HSC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衡量亚麻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计算简便,可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6~1997年江苏省早熟抗病棉花品种区域各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分析棉花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稳系数法对花生区试品种(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2012、2013年四川省花生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的15个品种(系)高产稳产性进行综合分析,对参试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作出评价,其结果与根据区试标准推荐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用HSC法评价花生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高稳系数法在甘蔗新品种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两例甘蔗新品种区试材料的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一般统计分析作比较,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更能表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高稳系数在甘蔗新品种的应用是确实可行的,但要结合品质和抗逆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1990-1991青藏高原青稞新品种联合区试的11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高稳系数(HSC)能综合地表示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分析青稞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简捷方法,可在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法,以2007年河南省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安豆1号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估算安豆1号高产稳产性结果与通用方法估测的高产稳产性结果相似,体现了高产基础上的稳产,从而证明了安豆1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同时对安豆1号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说明,为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 1 994~ 1 996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6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并与一般统计分析中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红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更准确、更简便。  相似文献   

10.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4~1996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6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一般统计分析中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红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更准确、更简便.  相似文献   

11.
SSR标记技术及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给世界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现和利用新的抗线虫基因并转到丰产品种中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病害.SSR标记为分子辅助选育抗胞囊线虫的新品种和抗性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阐述了SSR的原理和方法,概括介绍了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农业部连续4年开展了大宗农产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工作。4年间,共推介大豆主导品种22个、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4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介,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充分展现了科技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介绍了农业部推介大豆主导品种的类型、适宜区域和在生产中的比重和作用,分析了主推技术的要点和增产效益,比较了大豆主要品种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大田主要品种覆盖比例的大小。从主要品种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看,六大作物品种区域适应能力排序为:玉米〉小麦〉棉花〉大豆〉油菜〉水稻。作者提出,在今后的大豆育种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品种适应性的改良;在主导品种推介中,应适当增加大豆、水稻等光温敏感、区域性强、适应范围窄等作物的主导品种数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GmPEPc基因的植物RNAi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将控制油脂和蛋白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GmPEPc转入受体品种沈农9号中,通过抑制大豆内源GmPEPc基因的表达,增加油脂积累,从而获得高油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共切取大豆外植体407块,获得T0代转化苗35株,转化率8.9%。通过对转基因后代中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进行分子鉴定。获得23株T_1代转基因后代,其中高抗草丁膦除草剂(喷施浓度300 mg·mL~(-1))14株,通过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2株为PCR阳性;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GmPEPc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基因组DNA中。对T_1代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籽粒的平均含油量比对照高9.51%,平均蛋白质含量下降5.44%。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高油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新株系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高油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家甘蔗区试品种的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参加第5轮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的14个甘蔗品种的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和公顷含糖量进行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蔗茎产量、公顷含糖量存在品种间、年份间和地点间的显著差异,品种、年份与地点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参试品种中云蔗99-596、Q170、Mex105、粤糖94-128、福农98-1103的蔗茎产量比CK2显著增产;Mexl05、HoCP91-555、闽糖96-1409、闽糖93-730、HoCP92-648、CP88-1762、FR93-435等7个品种的蔗糖分优于双对照;Mex105、云蔗99-596、Q170、福农98-1103、闽糖96-1409、HoCP92-648、HoCP91-555等7个品种的公顷含糖量优于双对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ex105、闽糖96-1409高产稳产,高糖,公顷含糖量稳定性好,可进一步扩大生产应用;福农98-1103、HoCP92-648平均蔗茎产量高,但表现不够稳定,糖分较高,可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对17个大豆区试品种进行了9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为:各性状在评价品种优劣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产量>单株粒重>生育日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为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选用28个小黑麦品种(系)于2003~2004年在甘肃省古浪和武威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运用Eberhart—rusell和HSE分析法对小黑麦品种(系)生物产量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小鉴17、小鉴2—1528、小鉴7、小鉴13、1533、15—3—106、1547是水旱兼宜、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系);小鉴10、小鉴8、1507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都很好,但其增产潜力不大,适宜在水肥较差的旱薄地进行种植;优鉴26、1525、SWT、小鉴18、1509的增产潜力较大,但稳定性差,只适应于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哈尔滨周边6个县(市)13个村的大豆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得出该区域大豆农户急需的前5位大豆生产技术类型,分别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高产技术;前10位的具体技术措施,分别是高产品种、高产与优质兼顾品种、优质品种、复合肥、抗重迎茬技术、化学农药、病虫害精准防治、病虫害精准预报、农药减施技术、栽培模式。在分析农户大豆生产技术需求优先序列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省大豆生产技术应用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文明  苏秋芹 《杂粮作物》2004,24(6):326-328
通过对1994~1995年的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岩薯5号丰产性好,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的地方种植产量潜力更大;福薯6-43丰产性好,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金山1255丰产性较好,适宜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盆栽条件下大豆品种对肥力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海波  田佩占 《大豆科学》2006,25(2):192-194
在盆栽条件下对50个大豆品种在不同肥力下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筛选对肥力不敏感的基因型.结果表明:高肥处理的品种成熟期提前,平均2.68天.3个品种的结荚习性有明显变化.高肥下分枝数增加明显,对肥力反应敏感的品种占15%,70%的品种反应不敏感,仅有少数品种在高肥下株高增加明显.在高肥条件下,单株籽粒产量普遍提高,平均为27.8%;但反应不敏感和较不敏感的品种占52%,其中一半又是在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凡是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都是在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