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南京地区稻麦轮作农田中采集植物根围50多份土样,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单一碳源培养、CMC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的测定,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以改进的Van Soest洗涤法为基础,采用差质量法测定供试菌株处理和对照处理的水稻秸秆失质量率及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木质素降解率,综合评价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效果,筛选出其中降解效果较突出的枝孢菌BD-19菌株。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序列分析结合菌株生长形态特征的鉴定方法对BD-19菌株进行鉴定。最后,利用秸秆作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进行培养,选取3、5、10、20、30 d等4个时间点进行取样,对样品衍生化后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枝孢菌BD-19处理水稻秸秆后产生的有机物,同时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样品中有机物种类的变化。由结果可知,枝孢菌BD-19具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目前对于枝孢菌作为秸秆降解菌株的研究还不够广泛,该菌株的获得为秸秆降解菌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具有较高潜力的菌种。  相似文献   

2.
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处理农药生产废水的膜生物反应器中分离到一株能以丁草胺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BD-1,经鉴定为施氏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tutzeri).在纯培养的条件下测定了BD-1对丁草胺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菌浓度OD415=0.2,pH7.0、30℃条件下,BD-l对丁草胺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1.0、10.0和100.0 rag·L的丁草胺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11、0.60和0.96d.BD-1在不同pH及温度下对丁草胺的降解作用为pH 7.0>pH6.0>pH 8.0,30℃>20℃>40℃.GC/MS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丁草胺的主要微生物降解产物为2-氯-2',6'-二乙基乙酰苯胺和2,6-二乙基苯胺.  相似文献   

3.
克百威降解菌CYW-44的分离及其酶促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有效治理克百威农药污染,以克百威为唯一碳源,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克百威降解菌CYW-44,经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及API 50CHB鉴定试剂条分析,将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在营养培养基中培养5 d时对100 mg.L-1的克百威降解率为97.72%,6 d能够完全降解克百威。通过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发现在降解过程中,克百威降解产物呋喃酚及其他代谢产物不产生累积;研究证实该菌株能分泌胞外降解酶和胞内降解酶高效降解克百威,对克百威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1%和82.63%;通过SDS-PAGE验证了克百威对菌株降解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株高效的氨氮降解菌株DA-1从沼液中分离,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Arthrobacter arilaitensis。实验研究了不同碳源、C/N比及氨氮浓度对菌株DA-1氨氮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有机碳源条件下,当C/N比为10、菌液接种量为1%(v/v)时,在2 d内,菌株DA-1的氨氮降解率达到了80%以上(100 mg/L),随着氨氮浓度的上升降解率随之下降,当氨氮浓度高达1000 mg/L,降解率下降至26.3%。实验还考察了菌株DA-1对沼液样品的氨氮降解能力,通过添加乙醇调节沼液的C/N比,处理5 d后,沼液样品的氨氮浓度下降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5.
菲降解细菌L2的培养条件研究及菲降解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菲降解细菌L2,该菌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通过对L2菌株培养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7.0~7.2,温度28~30℃,150 ml容积三角瓶装液量50 ml。并测定了L2菌株对不同浓度菲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在培养7 d后L2菌株对培养基中浓度为501、001、50 mg/ml的菲的降解率分别为100%、96.4%和97.4%。  相似文献   

6.
高玉爽  田连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82-10584
[目的]研究菌株降解多菌灵的条件。[方法]用富集培养法,分离出1株降解多菌灵的细菌,对其降解效能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5 d内对100 mg/L多菌灵的降解率为61%,能够以多菌灵为碳源进行生长。25~35℃内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较好。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在pH值5.0~8.0内相差不大。随着接种量的增大降解率增加,接种量为10%时最大。随着碳源、氮源的加入降解率增加,碳源加葡萄糖降解率最大为86%,氮源加0.5%蛋白胨降解率最大,5 d后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90%。多菌灵浓度较低时,菌体的生长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菌灵浓度较高时,菌体的生长表现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结论]pH值7.0、培养温度30℃、接种量10%、0.5%蛋白胨碳源为该菌株降解多菌灵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池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高效降解2,4-二氯酚的菌株W-1,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研究表明:W-1菌株降解2,4-二氯酚的适宜条件为pH 6.0、35 ℃、240 r·min-1.在此条件下,当2,4-二氯酚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培养48 h,2,4-二氯酚降解率可达88.5%;添加50 mg·L-1的碳源(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等)或氮源(蛋白胨、酵母膏、尿素等)对该菌株降解2,4-二氯酚无强化作用;添加0.32 mmol·L-1 Fe2 、Al3 、Cu2 、Mn2 、Ba2 和Co2 对该菌株降解2,4-二氯酚能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芘降解细菌Ⅱ,该菌株能以芘为唯一碳源生长。通过对菌株Ⅱ培养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7.0,温度30℃,150 mL容积三角瓶装液量50 mL。并测定了菌株Ⅱ对不同浓度芘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在培养10 d后,该菌株Ⅱ对培养基中浓度为50 mg/L,100 mg/L,150 mg/L和200 mg/L的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3.06%,90.6%,94.3%,78.13%。  相似文献   

9.
从某化工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降解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细菌DW1,该菌株能够以DEHP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生长。根据革兰氏染色的结果以及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sp.),并对该菌株的DEHP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菌株DW1可以耐受较高浓度的DEHP,在7d的时间内对摇瓶中2000mg·L-1的DEHP降解率达到96%,其降解DEHP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是30℃和8.0。菌株对DEHP的降解曲线显示,经过短暂的延滞期后培养基中DEHP的降解很快就进入了对数期,在第3d降解率即可达到89%,菌体生长量在第5d进入稳定期。研究了添加土壤浸液对菌株DW1降解DEHP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外来碳源可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并提高了DEHP的降解率,但过多的外加碳源减缓了细菌对DEHP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大豆田长期施用乙草胺的土壤为基质,经过富集、驯化,分离到细菌13株;同时,通过平板初筛实验从实验室保藏的160株细菌中筛选到能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15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28株菌对乙草胺的降解能力,共筛选到16株对乙草胺有降解效果的菌株,7 d对50 mg/L乙草胺降解率为1.11%~58.62%,其中菌株L201-4和DD20-1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8.62%和48.07%。进一步研究了这2株菌在不同乙草胺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 H值及外加碳源量情况下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乙草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河涌常见植物——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PBDEs)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研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考察了植物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修复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以及底泥微生物活性对PBDE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可以有效提高底泥中十溴联苯醚(BDE-209)的去除率,历经390 d,空白组BDE-209含量由1.33 mg·kg-1降至1.13 mg·kg-1,处理组则降至0.97 mg·kg-1,去除率由15%提高到27%。使用GC-MS对BDE-209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再力花对底泥中BDE-209降解过程中会产生BDE-207、BDE-206等三溴-九溴联苯醚产物。对底泥中的微生物活性和去除率结果分析表明,植物的种植可以提高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提高BDE-209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狼尾草、龙葵、空心菜、苣菜、芥菜和鱼腥草6种植物对土壤中十溴联苯醚(BDE-209)的生理响应及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BDE-209污染条件下,供试植物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表明植物受到一定的毒害作用,而在植物抗逆境机制作用下,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在供试植物生物量方面,BDE-209对龙葵、空心菜和狼尾草地上部有促进作用,而对苣菜、芥菜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种修复植物体内均检测出BDE-209,且地上部与根部BDE-209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狼尾草根部干重含量高达16.93mg·kg-1;修复60d后,土壤中BDE-209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最高去除率可达40.44%,且根际土与非根际土BDE-209去除率有显著差异。修复效果依优劣次序为狼尾草>龙葵、空心菜>鱼腥草>芥菜>苣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杂交狼尾草对土壤中Zn/十溴联苯醚(BDE-209)污染的生理响应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的生物量随着BDE-209浓度增大而升高,低中浓度Zn/BDE-209复合污染明显促进了植株生长;在单一BDE-209和复合两种污染条件下,随着污染物浓度上升,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植物地下部分对Zn和BDE-209的积累均大于地上部分,随着BDE-209浓度增大,植物对Zn和BDE-209积累量上升,低中浓度Zn/BDE-209复合污染对积累、转运Zn和BDE-209均有促进作用,植物地下部分对Zn的富集系数高达7.78;杂交狼尾草对复合污染土壤中BDE-209去除率高达60.73%,不同去除效果为根际去除率>非根际去除率>无植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给罗非鱼喂食含十溴联苯醚(BDE-209)的饲料,研究了BDE-209在鱼体内的代谢产物与生物可利用性,同时研究了罗非鱼肉中多溴联苯醚(PBDEs)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BDE-209在鱼体中主要代谢产物有BDE-208、-207、-206、-154及六溴、七溴与八溴联苯醚,其中代谢产物贡献鱼肌肉PBDEs为(97±0.8)%,说明BDE-209主要以其代谢产物形式被鱼体富集,且BDE-209在罗非鱼体内的生物可利用性为(3.7±0.9)%。水煮和蒸的烹饪方式对罗非鱼体内PBDEs的摄食暴露风险的影响不显著,但高温油炸过程中BDE-209会生成降解产物,包括BDE-153、-183、-196、-197、-203、-206、-207、-208,将增加其的摄食暴露风险。因此,有机污染物的人体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需考虑其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暴露在BDE-47下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96h-LC_(50)。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暴露在0、2、4、8mg·L~(-1)的BDE-47污染物下,双齿围沙蚕的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BDE-47对双齿围沙蚕的96h-LC_(50)为31.24mg·L~(-1)。在暴露期间,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的GSH含量、GST活力、CAT活力总体上无显著变化,仅8mg·L~(-1)组的GST活力在14d极显著性升高(P0.01)。暴露1d时,4mg·L~(-1)处理组GPx活力显著升高(P0.05),在第7~14d时,2mg·L~(-1)处理组的GPx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暴露1d时,4 mg·L~(-1)、8 mg·L~(-1)两组的SOD活力显著下降(P0.05),整体上看,在1~7d时,SOD活力被诱导升高。14d时,与对照组的比较,4、8mg·L~(-1)处理组的SOD活力分别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抑制。在暴露1d时,MDA含量被诱导升高(P0.05),且4mg·L~(-1)极显著升高(P0.01)。在暴露4~14dMDA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变化,仅第7d的8mg·L~(-1)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防御系统中,MDA含量和SOD活力均在胁迫初期有显著变化,因此MDA含量和SOD活力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降解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长期施用长残留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土壤,采用高压富集的方法,从两种培养液中共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对此3个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菌株X为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菌株Y为海球菌属(Marinococcus);菌株Z为酸单胞杆菌属(Acidomonas);菌株X、Y和Z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30、30和35℃;菌株X和Z在中性偏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Y在偏碱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株X、Y、Z生长最适合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5%、1%和0.1%;菌株Y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10 mg a.i.·L-1,菌株X和Z生长最适咪唑乙烟酸的浓度是20 mg a.i.·L-1。  相似文献   

17.
An efficient procedure was describ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nocotyledonous oriental hybrid lily, Lilium cv. Siberia.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via leaves regeneration, The leaves of leaflets which derived from bulbs were sliced into 1.0 cm long and were co-cultivated with A.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pB2AE12, which harbored a vector carrying the 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DREB2A genes in the T-DNA region. The suitabl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reached 0.5-0.6 (OD600), 15 min infection time, 20 mg.L^-1 acetosyingone, and 10.6 mmol.L^-1 NH4NO3 medium was used for co-cultivation 3 days, delayed 7 days for selecting by 30 mg.L^-1 kanamycin containing regeneration medium. Efficient shoot regeneration was observed on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mg.L^-1 naphthaleneacetic acid, 0.5 mg.L^-1 benzyladenine and 0.1 mg.L^-1 Kinetin after about 6 weeks culture. The presence ofDREB2A gene in the genomic DNA of regenerated plants was detected by means of PC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从上海郊区某农药厂附近生长的牛筋草中分离到一株能以氯氰菊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植物内生菌,命名为A-24。该菌在48 h内对20 mg·L^-1的氯氰菊酯的降解率为91.8%,72 h内可完全降解氯氰菊酯。通过生理生化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Achromobacter sp.。菌株A-24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当菌株A-24的接种量≥2%时,其对20 mg·L^-1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在80%以上;当氯氰菊酯浓度≤50 mg·L^-1时,菌株A-24对氯氰菊酯有较高的降解率,降解率在70%以上。通过HPLC鉴定降解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推测氯氰菊酯通过酯键断裂生成二氯菊酸和3-苯氧基苯甲醛,然后3-苯氧基苯甲醛生成3-苯氧基苯甲酸。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功能内生细菌调控植物代谢氯氰菊酯,进而有效规避作物污染风险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枣未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枣树雄性不育3号(JMS3)和金芒果枣为材料,建立了枣树未成熟胚高效再生植株体系。对枣未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枣未成熟胚可以通过直接萌发和经子叶发生愈伤两条途径再生完整植株,冷藏处理是促进未成熟胚直接成苗的有效方法。枣未成熟胚经0~4℃冷藏60d,接种在MS+蔗糖30g.L-1+琼脂3.3g.L-1培养基上,胚直接成苗率高达93.3%。将去除核壳时受损伤胚的子叶接种到MS+麦芽糖20g.L-1+琼脂3.3g.L-1+TDZ 1.0mg.L-1+NAA 0.2mg.L-1培养基上,40d后出愈率为98.9%。所得愈伤经MS+麦芽糖20g.L-1+琼脂3.3g.L-1+TDZ 1.0mg.L-1诱导40d后出芽率可达74.1%,丛生芽率达70.4%。在生根培养基1/2MS+蔗糖20g.L-1+琼脂3.3g.L-1+IBA1.0mg.L-1+IAA0.01mg.L-1上40d后生根率为8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