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拟鮟鱇鱇属Lophiodes鱼类的主要特征;头、体平扁;关节骨具2棘。鳃孔伸达胸鳍基的前方。背鳍棘3—6,其中后头部1—3棘部分或全部埋于皮下,或无。背鳍条8。臀鳍条6。内蝶耳骨棘很发达,外蝶耳骨棘低而圆;前额骨隆起嵴光滑,无高起的瘤突或棘;方骨具1低棘;下鳃盖骨具1—2棘;肩棘发达,形状各异;复合的尾椎横切面圆形,无横突;椎骨19。 1981年4月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船《南锋704》号在南海捕获1尾拟鮟鱇  相似文献   

2.
中国鲷科鱼类骨骼系统比较及属种间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咏霞  刘静  刘龙 《水产学报》2014,38(9):1360-1374
为进一步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制备采自中国近海鲷科5属8种(亚种)鱼类的骨骼标本,并对头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尾舌骨腹缘是否分叉、前颌骨犬齿数目、中筛骨背面中央为纵嵴或为凹窝、蝶耳骨后侧缘是否与额骨相连、围眶骨形态、腭骨后支是否发达等特征,将中国鲷科鱼类分为2个类群:平鲷属和棘鲷属为一类;赤鲷属、犁齿鲷属和牙鲷属为另一类。犁齿鲷属和赤鲷属在前颌骨和齿骨的臼齿列数、第三围眶骨、后耳骨以及腭骨等骨骼特征差异较小。金赤鲷与真赤鲷之间、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之间骨骼特征差异较小,支持真赤鲷与金赤鲷、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为同一物种的观点。研究表明,鲷科鱼类各属种间在尾舌骨、前颌骨、围眶骨、中筛骨、蝶耳骨、腭骨上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属间、种间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3.
鲇形目鱼类的英文名字通常称(Catfishes)猫鱼,因它们口大有须,形状像猫而得名。体光滑无鳞或被骨板,具有发达的粘液腺。头平扁。眼小,视力很弱,但感觉和听觉很敏锐,头部前方上下侧具有细长的触须2——4对。颅骨通常与上枕骨连结。口不能伸缩,上颌骨不发达,仅作支持上颌须的根基;上下颌、犁骨和咽部有细小齿。背鳍和胸鳍通常具硬棘。  相似文献   

4.
对鲳亚目的印度无齿鲳、银鲳、三刺低鳍鲳和刺鲳的骨骼系统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类脑颅中的鼻骨、上筛骨、侧筛骨、眶下骨、蝶耳骨、翼耳骨、上耳骨和前耳骨等均有明显的差异;咽颅中的前颌骨、上颌骨、舌颌骨、尾舌骨、鳃盖骨、咽鳃骨和下咽骨等也有显著的区别;附肢骨骼中的肩带骨和腰带骨也各有不同。这些差异可作为种间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 6–7 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 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 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 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多个骨环把脊柱分节, 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 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 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 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 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 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 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 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 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 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云斑鮰体长为203-356毫米,体重0.4-0.8公斤。无鳞,体型粗壮,丰满。体高为全长的17.7—26.3%,尾柄高为全长的8.1—9.9%。头部粗大而长,头长为全长的22.6—26.3%。眼间距为头长的45.2—53.2%,眼小,眼径为头长的35.6—44.2%。须四对,其中生长在上颌的长须末端可达胸鳍基部。背鳍具一硬棘和6软条,  相似文献   

7.
长尾大眼鲷颅骨较长,背面下凹较深.无眶上骨,有眶下骨架.上筛骨宽大,伞形.犁骨具齿.额骨背视“儿”形.顶骨和上枕骨发达.有后颞窝.前颌骨和齿骨有小钩齿.腭骨无齿.鳃耙有小齿,第1咽鳃骨无齿,第2、3、4咽鳃骨有密集小齿.有上后颞骨,腰带骨基部愈合.  相似文献   

8.
渔业数据缺乏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面临的难题。以2006—2018年北部湾二长棘鲷体长频率数据为例,运用基于长度频率的贝叶斯生物量方法(LBB),估算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L)、最适开捕体长(Lcopt)、相对自然死亡率(M/k)和相对捕捞死亡率(F/k)等种群参数。结果发现,2006—2018年间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渐近体长平均为21.0 cm,最适开捕体长平均为12.6 cm,相对死亡率M/kF/kZ/k和开发率E分别为1.49、3.65、5.15和0.67。二长棘鲷的开捕体长和渐近体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其生长速度有加快趋势。基于LBB估算的最适开捕体长和开发率与运用独立评估模型估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如果长度频率能代表资源开发阶段的长度组成,使用LBB估算的结果将较好地反映其真实情况。基于LBB的研究方法可为渔业数据缺乏情况下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介螅水母属二新种(丝螅水母目,介螅水母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二新种,即螺旋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spiralis sp. nov.和反曲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recurvatus sp.nov.,兹将二新种主要鉴别特征描述于下:螺旋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长圆柱形,约为内伞腔深度2/3;口腕简单,末端具成束刺胞;生殖腺很大,呈椭圆形,几乎覆盖整个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6条,4条主辐位,另2条仅在相对间辐位,基球延长锥状,同样大小,无眼点,触手长,近端2/3粗壮,远端1/3变细,具螺旋状刺胞。反曲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短小,呈方形;胃柄显著,约为垂管长度1/2;口有4个主辐位口唇,延长成向上反曲的短口腕,末端具成丛刺胞;4个卵圆形生殖腺,附在二个反曲口腕之间的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16条,触手基球膨大,呈锥状,同样大小,整条触手具环状刺胞,末端略膨大,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1.
杨德康 《水产学报》1991,15(1):77-81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的年产量,在八十年代高达四、五十万吨,占目前世界头足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头足类资源。丛柔鱼的分布区局限于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日本群岛周围海域,其群体密度最高;在黄海北部和东海外海的分布区,也有一定产量,主要为流网和底拖网所兼捕。本文论述东海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内太平洋丛柔渔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与不同水系交汇形成流隔的密切关系;五、六月份柔鱼鱼发适温为16—17℃,柔鱼群体栖息活动水层与浮游  相似文献   

12.
钟明超  黄浙 《水产学报》1993,17(3):262-263
众所周知,鲶鱼(Silurus asotus L.)的卵是草绿色的[陈湘粦等,1977;谢小军,1986;杨干荣,1987;张耀先等,1991]。然而,最近作者发现,在黄河中的鲶鱼除了产草绿色卵的个体外,还存在一类产绿黄色卵的个体,现报道如下。 我们是在实验室进行鲶的人工繁殖时偶然发现绿黄色卵的。1991年6月,从济南市场购回三尾鲶  相似文献   

13.
长吻鮠胚胎和胚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类的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与水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外一些学者先后探讨了鲤鱼(Cyprinus caripo)、湖红点鲑(Salvelimus namaycush)等多种鱼类发育的有效温度、最适温度和临界温度,以及鱼类胚胎对水温的敏感性、依从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有关硬骨鱼类鳔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孟庆闻、李婉端,1984;孟庆闻等,1987;郑文彪等,1988;秉志,1983;Harder,1975;Whitehead和Blaxter,1989],而鳔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较少,仅见王瑞霞[1982]和Berra与David[1989]描述了青鱼及Lepidogalaxias samlamandroides的鳔原基来源。作者选择鲶形目两个不同科的代表种,鲂科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Chen),鲿科的大鳍鳠Mystus maeropterus(Bleeker)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两种鱼鳔的原基来源、衍化,并比较了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5.
太湖新银鱼胚胎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帼英  刘玲 《水产学报》1990,14(4):357-358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们以胚胎细胞制取染色体标本,进行了太湖新银鱼春季群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蜇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平 《水产学报》1994,18(3):253-255
海蜇染色体组型分析郭平(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根口水母,海蜇,染色体组型THEKARYOTYPEOFRHOPLCMAESCULENTA¥GuoPing(Marine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ofLia...  相似文献   

17.
盐碱地鱼池中病原体小土栖藻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于70年代中,就开始了对小土栖藻(又名小三毛金藻)的防治研究。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4)报道了小三毛金藻在我国的出现和防治,以后勾维民等(1983)、刘茂春等(1983)、何志辉(1985)、李永函等(1958)、张万达(1990)陆续报道了该害藻的分布和防治。但是,至此小土栖藻的防治技术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经验性,不能解决生产上的根本问题。本报道,查明了铵氮和小土栖藻消长的关系,指出了非离子氨杀灭小土栖藻的作用和有效含量,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使该项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8.
盐度对大连紫海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勉英  高绪生 《水产学报》1991,15(1):72-76,81
大连紫海胆是产于西北太平洋沿海水域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胆,也是我国正在研究发展的新的海水增养殖种类。为搞好其人工育苗与培养殖技术,探讨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必要的。廖玉麟(1982)、廖承义(1987)、今井利为(1986)、伊东义信(1987)、Fuji(1962)等曾就温度和饵料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对海胆类的影响进行过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大连紫海胆、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  相似文献   

19.
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Ⅱ.浮游生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志辉  李永函 《水产学报》1983,7(4):287-299
无锡河埒口高产鱼池的浮游植物量多在20-100毫克/升之间,以隐藻门为代表的鞭毛藻类占很大优势,绿球藻类和硅藻类次之,蓝藻极少。浮游动物量平均大约为浮游植物量的114-1/3,以轮虫为主。当地养鱼池的水色,主要由膝口藻、隐藻、裸甲藻和绿球藻的水华颜色决定的。膝口藻水华是渔民最欢迎的“肥水”,隐藻水华和绿球藻类水华为一般“肥水”,裸甲藻水华被称为“转水”。文中对“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内容同浮游生物量及鲢、鳙鱼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叶奕佐  杜健鹰  熊德聪  朱允中 《水产学报》1991,15(2):161-164,176
随着草食性鱼类养殖的迅速发展,青饲料供不应求和青饲料地十分紧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作者于1985—1988年进行了水体表面浮植水蕹菜养鱼的研究工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