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是我国乃至世界麦区的重大害虫,不仅能传播病毒病,而且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油菜Brassica napus是我国黄淮海麦区非常重要的与小麦间作的作物。本文主要研究了小麦与油菜间作对麦田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优势天敌的生态效应。通过运用天敌总量、物种丰富度(S)、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均匀度指数(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蚜虫天敌群落的影响。麦油间作处理对天敌总量、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麦套油菜、麦套棉花和小麦单作等3种主要小麦栽培方式影响昆虫群落的调查资料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了3种小麦栽培制对麦田益害昆虫群落的物种丰盛度,多样性指数和生境梯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影响优劣程度及其先后顺序,并讨论了运用此法分析昆虫群落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湖北省小麦面积,特别是棉麦套种面积逐年增加,麦类害虫有上升趋势,摸清麦田后期的天敌种类及其发生特点,对于开展麦类害虫以及棉花苗期害虫的天敌保护和利用都有着十分盈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书敏 《植物保护》1989,15(1):13-15
当前我省麦田病虫系统发生了重大演替,不仅种类增多,麦蚜、白粉病也上升为主要害虫,小麦锈病类、丛矮病降为次要地位。发生演替的主要原因是麦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品种抗性和人为干预。综合治理小麦病虫的对策是:以改善农田生态为先导,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合理实施化学防治,辅之以农业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麦茎蜂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小麦的一种主要害虫,以幼虫钻蛀小麦茎秆为害,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减弱,产量减少,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下降,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麦茎蜂幼虫为害隐蔽,单一的措施很难及时有效地降低其种群数量,不同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也即害虫综合治理,已成为治理麦茎蜂的主要策略。本文以灰翅麦茎蜂和北美麦茎蜂为主,综述了麦茎蜂的为害特点、寄主选择、田间分布、造成的损失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了今后麦茎蜂害虫防控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有效控制其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湖北麦田杂草种类、危害规律等的基础上,建立湖北麦田杂划综合治理专家系统HBWWES,专家系统基于麦田主要杂草与小麦竞争的动态机理模型和主要杂草对小麦产量损失的经验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和领域专家经验提出湖北麦田杂草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陕西关中冬小麦田杂草进行调查,分析麦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出苗规律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小麦田杂草有15种,隶属15属8科,形成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猪殃殃+节节麦+野燕麦+麦家公为主的杂草群落,在这个群落中发生优势度大的杂草为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猪殃殃、节节麦.这些杂草在小麦3~4叶期...  相似文献   

9.
新疆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新疆核桃与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2017年对新疆南疆核桃-小麦间作、单作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疆麦区杂草有39种,隶属14科33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藜科为主;优势杂草有9种,分别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 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L.)R. Br.、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与小麦单作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2017年物种丰富度最高达27种,代表杂草优势集中性的Simpson指数则是小麦单作田高于核桃-小麦间作麦田,2013年高达0.32;核桃-小麦间作有利于麦田播娘蒿、苣荬菜和离蕊芥发生,但不利于萹蓄发生,其它5种优势杂草在间作和单作麦田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承包及麦田化学除草大面积推广应用,麦田优势杂草危害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播娘蒿、麦家公、猪殃殃等杂草在本市关中地区大部分麦田成为优势种类。同时野燕麦、看麦娘、节节麦、多花黑麦草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笔者通过对30a来麦田杂草演变过程分析,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对天敌的保护及增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87—198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田种植油菜及高粱诱集带,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期内捕食性天敌数量比对照田增加25—51%;当棉田施用化学农药时,诱集带对保护天敌、促使捕食性天敌数量回升的效果明显。两种诱集作物综合种植的相互衔接,对保护、增殖天敌和控制害虫作用明显优于单一种植高粱诱集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均匀度、集中度、多样性均表现为8月份之前较高,8月份较低,8月份后又表现为较高.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3个高峰期.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在6月下旬出现高峰,9月上旬之前数量逐渐降低,9月中旬以后数量又逐渐上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八斑鞘腹蛛、星豹蛛种群数量在6月中旬出现高峰后,数量逐渐下降,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持续到棉花收获.鲁西麦套棉区,在小麦收获后,大量捕食性天敌转移到棉田,其中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的种群数量在棉花的生长期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对棉田的害虫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耕作措施对江苏棉麦二熟田天敌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江苏省盐城棉、麦二熟田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麦和棉花的收割及收割前后的耕作措施是影响害虫天敌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夏季大麦收割后大量天敌随麦株运走,如将收割下来的麦株在田间放置一定时间,天敌就可逐渐转移到棉株上而保留下来,棉花收获后,原有捕食性天敌即大量转移或死亡。棉茬地种植越冬作物,增加地面覆盖是保护天敌越冬,大量增加来年天敌数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白边地老虎Euxoa oberthuri Leech是坝上高原地区作物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经1984至1986年研究,1年发生1代,以不脱壳的幼虫在卵内越冬。4月底至5月底三龄前幼虫占85%—89.6%,是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当地胡麻播种期多在5月上中旬,正值三龄幼虫发生期。采用0.5%(有效成份)甲胺磷拌种。经室内毒力试验,田间小区及大面积防治示范,结果具有90%的杀虫效果及80.2%—91.7%的保苗效果。省工,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在调查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研究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麦苗死亡率。在陕西武功,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有20种,其中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优势种,分别占地下害虫发生总量的58.66%和21.91%。地下害虫为害引起的死苗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前秋苗期,供试5块田的死苗率达4.4%~9.1%;春季返青拔节期的死苗率较低,仅为1.0%~2.3%。相关分析表明,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死苗率与其虫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主要病虫分期混合施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主要病虫的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秋苗期主要是纹枯病和地下害虫,返青拔节期主要是纹枯病和麦蜘蛛,两者皆在3月25日前后进入侵染和为害盛期;穗期主要有白粉病、叶锈病和麦蚜,有的年份条锈病流行,它们多在5月1日前后进入盛发期。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穗期3期,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具有良好的药效和明显的增产作用,特别是穗期。3期混合施药的最优组合是:播种期,0.08%甲基异柳磷与0.03%三唑醇混合拌种,返青拔节期,甲基硫环磷(175.5g/ha)与三唑醇(75g/ha)混合喷雾;穗期,抗蚜威(45g/ha)与三唑醇(105g/ha)混合喷雾。3期施药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1: 12.7~14.1,每ha纯收益1450.5~1797.0元。  相似文献   

18.
条沙叶蝉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确条沙叶蝉各虫态生活习性及在关中年生活史和发生特点,在关中,条沙叶蝉1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全年各世代主要在杂草地完成周年发育循环,麦田发生条沙叶蝉主要是在小麦秋苗期。在20、25、30、35℃4种恒温与狗尾草、小麦、玉米3种食料条件下初步明确温度、食料对条沙叶蝉若虫发育、存活与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评价了湖南丘陵桔园间种藿香蓟对桔树螨类和昆虫的影响。桔园间种藿香蓟、免耕蓄草能改善桔园的小生境,提高桔园夏季相对湿度和冬季温度,降低夏季树冠和土壤温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天敌生存的良好环境;能提供钝绥螨的交替食料和栖息、产卵场所;能控制柑桔全爪螨的秋季为害,减轻柑桔全爪螨的春季为害和柑桔潜叶蛾的为害,但加重了柑桔花蕾蛆和天牛类害虫的为害。能提高树体的抗旱和抗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柑桔品质和产量,降低防治费用。文中还评价了防治策略、灌溉方式和藿香蓟的长势等因素对间种藿香蓟控制柑桔全爪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麦穗形态学与抗吸浆虫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观测了85个品种材料的小穗高度、宽度、密度,抽穗期麦芒与穗轴的夹角,抽穗期小穗与穗轴的夹角,第1对麦芒长,第2对麦芒长,护颖芒的长度,扬花盛期内外颖的开张角度和持续的时间,内外颖的长度差,内颖缘膜的宽度等。利用重量法测定了各品种的灌浆速度及扬花10天后千粒重与成熟期千粒重之比。结合生育期运用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找出了对抗性表现有显著作用的8个因子,以每穗虫量为依变量建立了估测品种抗虫程度的多元回归方程;从小麦吸浆虫的为害习性出发,提出了小麦对吸浆虫的抗性机制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论点,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所表现的各种抗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