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不同整地措施下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及土壤有机质变化研究表明:炼山全垦与带垦措施下林分平均地径极显著大于穴垦,但炼山全垦与带垦之间地径差异不显著;炼山全垦措施下的林分平均树高极显著高于带垦与穴垦;而林分蓄积量则为炼山全垦>带垦>穴垦。炼山全垦整地后,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土壤以下10~20 cm或20~30 cm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造林后1 a时3种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但造林后1.5 a后发现炼山全垦有机质含量极显著优于带垦和穴垦,其次为带垦,穴垦最差。从目前来看炼山全垦的生长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各林地的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合理评估整地对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其树干和树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树枝和树叶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在幼龄期(16个月之前),全垦条件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量最大,18个月后带垦的林分生长量最大;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相似,与天然降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3种整地方式中穴垦尾巨桉林地土壤有较高含水率且显著大于全垦和带垦的(P<0.05),全垦与带垦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与耗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3块林分单株平均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耗水量得到了尾巨桉林分单株生长量与林分耗水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3.
在杉木幼林初期,采用不同的抚育方式,对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效果不同。几种不同抚育方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全垦抚育效果最好,带垦抚育次之,刀砍抚育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从不同的采伐及抚育活动、不同的施肥处理等几方面来展开,对造成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3种不同的整地方式下,杉木生长量呈现全垦带垦穴垦的趋势,林地化学、物理各成分指标呈现出穴垦带垦全垦的趋势;(2)3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后,对杉木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肥料作用下杉木生长量大小顺序为配方肥普通复合肥对照处理;(3)不同轮伐期对杉木林分生物量影响显著,随轮伐期延长,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呈不断积累趋势,其中以干的积累量最大,枝、叶积累量较少。利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和立地维护的理论与相关技术,获得四川省杉木林地力衰退机理,提出针对性的杉木人工林地维持技术。  相似文献   

5.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10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材料,分别进行15%,25%,40%不同间伐强度试验,抚育间伐6年后,调查林木胸径与树高,分析表明强度抚育间伐对胸径影响与不抚育、弱间伐强度相比差异极显著;中度间伐与不抚育差异显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高生长量、单位面积林分蓄积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整地方式对水土保持及杉木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土保持作用和杉木幼林生长效果,进行了5年的连续定位观测。整地方式的水保作用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前期降雨以及地形和抚育措施等均有密切关系。水保能力以穴垦最大,其次为水平带垦,再次为撩壕,全垦最小。平均每年每ha的固体迳流分别为0.023t,0.06t、0.454t、3.144t,液体迳流分别为0.92mm、1.76mm、4.68mm、9.68mm。全垦坡度超过25°,流失量急剧增加。但杉木幼林高生长,以撩壕的为最好,分别比全垦、水平带垦和穴垦高10.8%、35.5%、65.5%。单位面积以撩壕投工量最多,分别比全垦、水平带垦和穴垦多37.5%、53.8%、76.3%。  相似文献   

8.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进程和土壤肥力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进程和土壤肥力影响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杉木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4~14年生影响较大,14年生后生长差别减小以至消失。不同整地方式在整地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整地后一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较整地初期下降,并呈现穴垦>带垦>全垦的态势,至成林阶段土壤肥力受整地方式的影响已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屏边县进行的不同整地方式及不同抚育措施对北美红杉幼林树高、地径生长影响的试验表明,带状整地和全垦松土抚育对北美红杉幼林(3年生)树高、地径生长有利,其他整地方式及抚育措施对生长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抚育措施对侧柏人工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对北京郊区山地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侧柏人工幼林进行了不同强度抚育试验。结果表明:抚育1年后对侧柏幼林生长影响不显著,5年后影响显著,其中,在阳坡薄土条件下,中度抚育措施侧柏树高、胸径、单株蓄积生长量最大;在阳坡厚土条件下,强度抚育措施侧柏树高、胸径、单株蓄积生长量最大;在阴坡厚土条件下,随着抚育强度逐渐增加,侧柏各指标生长量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日本松干蚧发生期预测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5年的日本松干蚧发生期系统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日本松干蚧同一虫态和不同虫态的理论期距值和平均数标准差。结合生产防治,建立了固定若虫期一元回归预测式。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杨树扦插育苗适宜密度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密度的 4个试验组杨树扦插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密度为 4 4 4 4株 /6 6 7m2 的试验组产合格苗最高 ,合格小钻杨占总产苗量的 81% ,辽宁杨占 75 % ;3333株 /6 6 7m2 和 5 5 5 5株 /6 6 7m2 两种密度分别显得偏小和偏大 ,产合格苗比较低 ,生产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3.
对山茶属的14种植物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根据核型分析结果,对山茶的亚属、组、之间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把茶、普洱茶,茶梨油茶和博白大果油茶划为独立的种。在核型描述和核型类型划分的理论方法上,引入了“臂比均值”这一参数,提出了“整齐性”和“整齐性系数”。并提出染色体数目的系列变异和结构变异是山茶属植物新种起源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优种核桃嫁接繁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优种核桃嫁接苗是实现核桃栽培良种化、集约化、基地化、商品化的根本途径。1999~2001年经过对辽宁1号、鲁光、中林3号、晋龙1号等优种核桃嫁接苗繁殖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核桃嫁接苗繁殖技术,成活率最高达到98%。  相似文献   

15.
依据针叶树木材管胞和射线细胞的结构模型。使用计算机抽样模拟解剖结构参数。以及使用针叶树木材纵向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和方法,计算人工林杉木,马尾松幼龄材和成熟材试件纵向弹性模量,计算结果与常温条件下气干试件测定结果十分符合。在试件晚材率和管胞解剖结构参数改变的条件下。计算预测了人工林杉木,马尾松幼龄材和成熟材纵向弹性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试件纵向弹性模量随晚材率,管胞长度,管胞壁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试件纵向弹性模量随管胞直径增加而减小。本文提出的纵向弹性模量计算的预测方法,对于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针叶树木材的材质,材性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树木主要调查因子是指树木的直接测量因子及其派生因子。基于树木调查因子的内在联系,利用234株油松实测材料.分析了直径与树高、树干枝下高及材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非常紧密.其相关指数(R)均在0.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灰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4种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侧根数分别比较对照提高了13.38%-23.54%、10.65%-24.71%、9.97%、-13.78%,苗木N、P、K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70%-19.96%、9.06%-47.81%和14.45%-21.12%,苗木菌根感染率为67.82%-83  相似文献   

18.
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的调查研究 ,分析其生长变化规律 ,并建立林分生长和采薪收获数学预测模型 ,为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植被类型空气负离子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不同植被类型空气的离子浓度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环境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阔叶林>针叶林>经济林>草地>草地>居民区。造林有种植果树,能显著提高环境空气中的负了子浓度,而单纯种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