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刺参养殖池塘水体盐度跃层形成机理及盐度跃层变化规律的微观特征,对旅顺一个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表、底层盐度周年变化和四季代表日盐度昼夜垂直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池塘表层盐度变化为24.6~31.7,底层盐度变化为28.4~31.7,夏季盐度较低;7—9月、12月到翌年3月,养殖池塘表、底层存在盐度差且底层大于表层;夏季和冬季代表日池塘盐度存在昼夜和垂直变化,夏季变化幅度较大;夏季-120 cm以下和冬季-60 cm以下水层无昼夜变化。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上层盐度波动较大,下层基本上稳定。  相似文献   

2.
于2012年1-2月从结冰期到盛冰期,监测了渤海湾沿岸的盘锦大洼(1#池塘)、瓦房店北海(2#池塘)、瓦房店沙山(3#池塘)和黄海北部的丹东东港(4#池塘)4处养殖池塘的冰层厚度及冰下不同深度水体的水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饱和度.结果表明: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的冰层均较厚,分别为33.6、53.0 cm,3#池塘的冰层均较薄,分别为12.8、17.6 cm;结冰期,1#、2#、4#池塘的水温变化较小,分别为-1.6~-1.8、-1.6~-1.7、-0.8~-1.2℃,3#池塘底层的水温变化较大,为-0.8 ~-1.4℃,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均出现温跃层,但温跃层出现的位置和幅度不同;4#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结冰期和盛冰期均较低,为26.4~30.0,而1#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盛冰期较高,为33.5~34.9,从结冰期到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为29.7~ 34.9,平均变幅达4.5;各养殖池塘水体的pH变化相差较大,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pH均较高(8.6、8.5),4#池塘水体的pH均较低(7.2、7.5);结冰期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都出现了近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不存在养殖动物缺氧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刺参的生理和存活产生一定影响,盐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的菲律宾蛤仔产生影响,冬季如有大面积海冰发生时,可降低水体交换的频率,养殖池塘的深度以350 ~ 400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为14.0~8.0℃、盐度为31~32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1.30~1.68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饲养在塑料水槽(40 L)中,投喂蛋氨酸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的饲料6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15头仿刺参。试验结束后饥饿24h,测定仿刺参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SGR),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体壁干物质和肠干物质中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为100%;当蛋氨酸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硒添加量为1.0 mg/kg时,仿刺参幼参的SGR值最小;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仿刺参对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仿刺参体壁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蛋白质含量最高;当硒添加量为0.6 mg/kg时,幼参肠中的硒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幼参体壁中的硒含量最高,其次为0.6 mg/kg硒组;除硒添加量为1.0 mg/kg外,各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SOD、CA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分别为0.8 mg/kg和0.4 mg/kg时达到最高,其次是0.6 mg/kg组;各试验组仿刺参AC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仿刺参幼参饲料中蛋氨酸硒的适宜添加量为0.4~0.6 mg/kg。  相似文献   

4.
<正>7.放养方法放苗时,要求育苗池与养殖池的水质指标变化不能太大。水温变化<1℃,盐度变化<3,pH变化<0.5。可以在池塘的一个角用塑料膜围成一个占全池面积2%~4%的区域,把里面的温度、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调和成接近育苗池的状态。当大棚池塘内的水温达到20℃以上,就可以选择在晴天的上午把虾苗放入小区域中进行暂养。一般经过7天左右的暂养,虾苗的个体达到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1.0~20.0℃、盐度35、pH7.5的实验室条件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89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放养在60L的塑料水槽中,投喂添加30、60、90mg/kg 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的饲料,分别记为A、B、C、D、E、F组,以不添加此物质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G组),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0d后测定幼参的生长和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摄食添加β-胡萝卜素的饲料时,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A、B、C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7%、73.33%和100.0%,但仅C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摄食添加60mg/kg和90mg/kg虾青素的饲料时,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提高113.33%和66.67%,但仅E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饲料中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除A、B组外其余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虾青素的各组仿刺参体腔液的平均总抗氧化能力(12.77U/mL)比添加β-胡萝卜素的各组平均值(8.77U/mL)高45.61%,表明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高于β-胡萝卜素;C、E、F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SOD和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B、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仿刺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及体壁成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为13.0~20.0℃、盐度为31.0~32.0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36~5.5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塑料水槽中(40 L),每箱15头,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4 mg/kg硒粉、富硒酵母、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的试验饲料,以未添加硒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的增重率、体壁的粗蛋白含量和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摄食添加蛋氨酸硒一组的仿刺参增重最大,摄食添加富硒酵母的次之;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摄食添加酵母硒组的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硒能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可能与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有关;饲料硒能提高仿刺参的成活,可能与提高体腔中SOD、CAT和ACP的活性有关。试验表明,饲料中的有机硒能促进仿刺参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积累,进而促进其生长的效果优于无机硒。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不同群体仿刺参幼参某些生理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对仿刺参的中国群体(C×C)、俄罗斯群体(R×R)、中俄杂交群体(R×C)和韩国群体(K×K)幼参的影响.试验最低温度为-2 ℃,各试验组仿刺参幼参在0 ℃以下持续时间分别为48~57 d.试验期间,溶解氧为7.5~10.5 mg/L,pH为7.30~8.20.结果表明:低温下不同群体仿刺参都出现排脏、皮肤溃烂(化皮)和死亡等现象;在1.8~1.0 ℃以下,仿刺参幼参紧缩不动并停止摄食活动;体重为(0.813±0.043)g的不同群体仿刺参,低温下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仿刺参的韩国群体(95.8%),最低的是仿刺参中俄杂交群体(R♀×C♂)(20.8%),对低温耐受能力的顺序是:R♀×C♂>C♀×R♂>R×R>C×C>K×K;平均体重为0.21、0.80、2.00 g 3个规格仿刺参的中国群体,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5%、16.7%和10.0%,说明大规格的仿刺参比小规格的耐低温能力强.低温过程以后,当温度缓慢上升到14.0 ℃时,仿刺参恢复活力,轻度溃烂的皮肤可再生、痊愈.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2007年1月,对等边浅蛤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边浅蛤胚胎繁殖盛期是每年的7~8月,在盐度20~25,水温24~29℃,pH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5h发育成D形幼虫。盐度20~25,水温24~29℃时,胚胎的孵化率和D形率最高。温度和盐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浮游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9℃,最适盐度为20~25,34℃试验组,幼虫几乎不能存活,19℃组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4℃组。幼虫在盐度15~25时存活率最高,但盐度20~25时生长速度最快,在盐度35时,幼虫几乎不能存活。研究发现金藻和角毛藻是等边浅蛤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9.
仿刺参微波真空干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真空方法干燥仿刺参,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密度(1.0、1.5、2.0、2.5、3.0 W/g)、真空度(0.087、0.090、0.093 MPa)和预煮水盐度(80、160、240 g/L)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干燥速度、产品的物理性质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密度对仿刺参的干燥速度和干品品质影响明显,在该微波功率密度下,功率密度平均每增加0.5 W/g,干燥时间缩短22.5 min;真空度和预煮水盐度对仿刺参的干燥速度有一定影响,预煮水盐度对仿刺参干品的外观影响较大。试验表明,用微波真空干燥海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密度2 W/g、真空度0.090 MPa、预煮水盐度80 g/L。在此工艺下干燥的海参色泽和形状保持完好,收缩率较低(32.20%),复水率较高(266.32%),且干燥时间仅为110 min。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淡水养殖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汉市2009~2011年的池塘溶解氧、水体温度数据和台站各气象要素,通过Matlab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武汉市水体温度预报预测模型和淡水养殖溶解氧量预报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水温变化幅度不同,较深的层次和阴天水温变化较小;水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但明显有滞后;水体温度的预报预测模型R2均在0.9以上,拟合效果很好。一般溶解氧在5~9月期间较低,低值一般出现在06:00~07:00,且较低值出现与天气相关,即闷热型天气突降大雨易导致溶解氧值降低;溶解氧量预报预测模型R2均在0.7以上,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海参苗养殖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海参苗养殖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在监测区域部署传感器节点,监测养殖池中的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及水位等环境参数。将检测到的数据无线发射到远程监测软件,监测软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末端执行机构,实现对养殖池环境的实时监控。本文从系统结构和数据传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海参苗养殖的自动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规格吉富罗非鱼种塑料大棚越冬技术,为我国南方罗非鱼产业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安全越冬模式。【方法】在柳州市沙塘试验基地的两个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其中1个池塘在越冬期陆续抽取地下水补水调温,分别定期检测大棚内外池塘水温及大棚内池塘水体溶解氧、氨氮两个水质指标。【结果】越冬期,大棚内池塘水温比较稳定,抽取地下水补水的池塘水温保持在17.0~22.5℃,未抽取地下水补水的池塘水温也能保持在16.0~21.5℃;大棚内池塘水体溶解氧变化范围为2.5~5.0 mg/L,氨氮变化范围为0.47~0.93 mg/L;两个池塘大规格吉富罗非鱼种成活率分别为98.0%和99.0%,越冬培育后其规格分别为0.40和0.38 kg/尾。【结论】采用塑料大棚越冬模式,大规格吉富罗非鱼种能安全越冬且生长效果良好,其方法简便、效果良好,若能同时搭配抽取地下水补水调温,效果更佳,但必须控制好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5.
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越冬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的越冬技术,为罗非鱼养殖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安全越冬技术。【方法】在3个池塘中设置隔水围栏,越冬期陆续抽取地下温水补充注入围栏内,并对围栏内与外塘相近区域水温及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越冬期,除2号池塘外,围栏内水温保持在16~18℃,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3.5~6.0mg/L,氨氮平均值低于0.5mg/L,亚硝酸盐氮低于0.06mg/L;3个池塘罗非鱼鱼种成活率分别为98.0%、62.0%和99.0%。【结论】采用池塘围栏与抽取地下温水注入相结合的越冬模式,能确保大规格罗非鱼种安全越冬且生长效果较好,可在广西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从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对威海市荣成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和青岛市胶南投饵刺参养殖池塘内的刺参肠道内的异养细菌总活菌数的周年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刺参肠道内异养细菌的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投饵与不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活菌的数量随季节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均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但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活菌数量在0.01水平显著高于投饵池塘。通过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鉴定,发现308株细菌分别属于20个属。在投饵和不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的优势菌均为弧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但在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的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投饵池塘,假单胞菌和其他细菌的比例则明显低于不投饵池塘。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夏季明显高于投饵池塘,其他季节差异不明显。从异养细菌的种类组成看,色杆菌属、Endozoicimonas、瑰杆菌属、副球菌属、短杆菌属、Jeotgalicoccus、Glaciecola仅出现在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而屈扰杆菌属、希瓦氏菌、八叠球菌属则仅出现在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  相似文献   

17.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marina与刺参却ostichoptts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cm±0.04cm,体质量0.69g±0.02g),试验总水体75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的越冬技术,为罗非鱼养殖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安全越冬技术。【方法】在3个池塘中设置隔水围栏,越冬期陆续抽取地下温水补充注入围栏内,并对围栏内与外塘相近区域水温及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越冬期,除2号池塘外,围栏内水温保持在16~18℃,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3.5~6.0 mg/L,氨氮平均值低于0.5 mg/L,亚硝酸盐氮低于0.06 mg/L;3个池塘罗非鱼鱼种成活率分别为98.0%、62.0%和99.0%。【结论】采用池塘围栏与抽取地下温水注入相结合的越冬模式,能确保大规格罗非鱼种安全越冬且生长效果较好,可在广西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