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雌激素对双齿围沙蚕性比、生长和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性未分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暴露在双酚A和17β-雌二醇两种雌激素下,研究了雌激素对双齿围沙蚕雌雄比例、个体生长、死亡率及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雌激素各浓度下的试验组沙蚕均为雌性。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浓度为50、100μg/L时,对沙蚕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P〈0.01);浓度为10、150μ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浓度为200μ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沙蚕的死亡率随双酚A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当17-β雌二醇浓度为1、5、15 mg/L时,对沙蚕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P〈0.01);浓度为30 m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浓度为45 m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随着浓度的提高,沙蚕的死亡率明显加大。双酚A浓度为10~150μg/L、17β-雌二醇浓度为1~30 mg/L时,对沙蚕卵母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而双酚A浓度为200μg/L(P〈0.05)和17β-雌二醇浓度为45 mg/L(P〈0.01)时对卵母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16、20、24℃3个温度条件下,以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标记物,测定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ensis对牙鲆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AD).沙蚕按湿重分为3组:S组(0.50 g±0.19 g)、M组(1.00 g±0.22 g)和L组(2.00 g±0.50 g).结果表明:1)摄食混合Cr2O3饲料的沙蚕与摄食正常饲料的沙蚕体内Cr的残留量差异不显著(P=0.686,F=0.189).2)在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干物质、蛋白质、有机碳和能量的AD分别为76.7%~90.6%、86.4%~96.6%、88.0%~95.7%和84.0%~92.1%;温度对4种AD的影响均极显著(F=8.829、P=0.002,F=25.330、P<0.001,F=9.360、P=0.001,F=18.131、P<0.001);而体重对4种AD的影响均不显著.3)试验温度下,各组双齿围沙蚕的肠道排空时间(GPT)为(61±14.15)~(131±13.00)min,体重对GPT的影响极显著(F=10.195,P=0.001),而温度对GPT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体外培养时间和培养系统对山羊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和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外培养36、33、30和27 h活化率极显著高于18、21、24 h (P<0.01),体外培养24和21 h活化率显著高于18h(P<0.05).2-4-细胞卵裂率,27、30和33 h极显著高于18 h(P<0.01),显著高于21 h(P<0.05).大于4-细胞发育率24、27和30 h极显著高于21、33和36 h (P<0.01).大于8-cell的发育率,24、27和30 h极显著高于21h (P<0.01).24和27 h大于16-细胞的发育率极显著高于30h(P<0.01).孤雌胚在TCM199和SOF中大于4-细胞发育率显著(P<0.05)低于颗粒细胞共培养系统,极显著低于(P<0.01)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孤雌胚在颗粒细胞共培养系统中大于8-细胞和大于16-细胞发育率显著低于(P<0.05)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双齿围沙蚕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单位面积产量、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设150(D1)、250(D2)、350(D3)、450(D4)、550(D5)条/m2等5种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养殖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束后挖取沙蚕称质量并计算增质量率,取水样和底泥分别测定氨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硫化氢(H2S)的含量及化学耗氧量(COD)。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增大,增质量率逐步下降,(y=109.863-0.147x,r2=0.944,P0.05);D1、D2、D3试验组成活率均为100%,而D5组成活率仅有51%;D4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位面积性成熟条数也显著高于除D3组的其他各试验组(P0.05)。水质和底质中的NH+4、NO-2、H2S、COD的含量均与放养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提高放养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过高密度会抑制沙蚕生长、降低成活率并造成养殖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比较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性成熟条数可知,放养密度以350~450条/m2为宜。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用0日龄360只健康‘岭南黄羽’肉公雏,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共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连续光照组(23L∶1D)、短光照组(16L∶8D)、短光照间歇组(12L∶3D∶2L∶3D∶2L∶2D)和模拟自然光照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63d,分为0~21、22~42和43~63日龄3个阶段.研究了不同光照周期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光照周期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存留率和屠宰性能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岭南黄羽肉鸡’在模拟自然光照下即能获得与连续和长光照条件下相同的性能,不仅避免了调整光照程序的麻烦,节约了成本,也更符合肉鸡的生物学习性,利于肉鸡福利.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鳖池塘夏季主要水质因子进行昼夜连续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气温与水温、气温与pH、气温与溶解氧(DO)、气温与氨氮(NH_4~+-N)、水温与pH、水温与DO、水温与NH_4~+-N、透明度与pH、pH与DO、pH与NH_4~+-N、DO与NH_4~+-N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气温与透明度、NH_4~+-N与亚硝酸氮(NO_2~--N)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气温(A)与DO(D)函数关系为D=0.649A-12.729(R~2=0.900,P<0.01),一元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H(H)与DO(D)函数关系为H=0.015D~2-0.021D+6.59(R~2=0.900,P<0.01),二元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指导中华鳖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马尾松对氮、磷养分的响应机制,以一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施肥试验,研究氮、磷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苗木培育、养分管理和幼林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马尾松苗木叶片氮含量范围在(10.13±0.97)~(19.88±1.70)mg/g,磷含量范围在(0.30±0.10)~(1.18±0.13)mg/g,氮磷比范围在(10.53±1.79)~(50.07±17.52)之间。施氮处理下,马尾松苗木的地径生长速率与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氮含量与苗木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施磷处理下,马尾松苗木的地径生长速率与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磷含量与苗木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影响,调查了恒温条件下9种不同光周期组合(D∶D,L∶D=2∶22,L∶D=4∶20,L∶D=8∶16,L∶D=16∶8,L∶D=20∶4,L∶D=22∶2,L∶L,CK)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的发育历期和蛹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当光周期中的光照时数为0~16h时,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发育整体程度除L∶D=8∶16、L∶D=20∶4、L∶L外,均随光周期中光期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除L∶D=20∶4外,其它光周期对2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均较弱,对2龄幼虫发育进度的影响基本一致。幼虫的存活率随光周期的光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在L∶D=8∶16和L∶L却相对较低。除L∶D=4∶20,其它光周期对化蛹率影响均较弱,对化蛹历期无显著影响。光周期并不能完全使幼虫停滞发育,对其蛹期发育影响较小,适当延长光周期的光照时数可提高幼虫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将48头平均体重约27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4组,饲喂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3种试验日粮根据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试验结果表明:①4组日增重与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15%粗蛋白组生长速度最快,14%粗蛋白组经济性能最好,平均增重利润比17%粗蛋白组多0.41元/kg.②14%、13%粗蛋白组血清尿素氮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P<0.01)低于17%粗蛋白组.③4组猪舍期中、期末氨气质量浓度,14%、13%粗蛋白组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P<0.01)低于17%粗蛋白组,各组硫化氢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光照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巴西"香蕉为材料,采用5×5希腊-拉丁方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16、19、22、25、28℃)和光照(1000、1500、3000、5000、8000 lx)对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光照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均无显著影响。温度在16~28℃之间,倍增率和生根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尤以25~28℃最适宜。  相似文献   

11.
温度与接蜂密度对管氏肿腿蜂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与不同接蜂密度条件下对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结果表明,肿腿蜂在温度15℃,接蜂量为1,2,3,4,5头时,其产卵量分别为1.50±0.71,2.00±0.47,1.50±0.53,1.30±0.48,1.20±0.42,差异显著(F=3.44,P=0.02)。在温度24℃,接蜂量为1,2,3,4,5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分别为32.80±1.61,36.40±1.43,34.60±2.01,27.50±1.96,16.40±1.51。其中温度在27℃条件下,接肿腿蜂1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为最高。不同温度下,管氏肿腿蜂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随着单位空间内密度的增加,其干扰作用增强,表现为随着寄生蜂密度增大,寄生率下降。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在27℃下最高,达93.33±3.55%。在温度24、27、30℃时,均以光周期为10L:14D的寄生成功率最高。在温度18和21℃时寄生成功率均以16L:8D条件下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的地理变异,本文系统调查了棉铃虫江西永修种群、山东泰安种群和辽宁喀佐种群幼虫在20℃,交替接受长光周期(L16:D8)和短光周期(L12:D12)下的滞育诱导的光敏感阶段.当用5d长光周期干扰生长在短光周期(L12:D12)背景条件下的幼虫时,最高光敏感期:永修种群出现在4龄第4天至5龄第3天(77.5%~ 93.7%个体发育),泰安种群出现在3龄第5天至5龄第1天(64.06%~ 89.55%个体发育),喀佐种群出现在第6龄(57.69%~60.78%个体发育).当泰安和喀佐种群幼虫分别饲养在交替的短光周期(L12:D12)和长光周期(L16:D8)时,泰安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5龄前,而喀佐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4龄后.这些结果揭示了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存在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培养温度为20℃、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分别饲喂白杨毛蚜和菜缢管蚜,观察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食物因素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光周期因素的影响较大。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在长光照(14L:10D)下比在短光照(10L:14D)下显著延长,饲喂白杨毛蚜延长雌虫1.0d、雄虫1.5d,饲喂菜缢管蚜延长雌虫3.6d、雄虫3.1d。在短光照下,食物对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在长光照下,异色瓢虫的发育受食物变化影响显著,取食白杨毛蚜的异色瓢虫比取食菜缢管蚜的发育快。根据异色瓢虫的羽化率、雌雄比、产卵前期和羽化后20d的单雌产卵量的变化,表明其羽化后发育主要受光周期影响,受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卡丛生芽培养条件优化及玻璃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了南美产十字花科植物马卡丛生芽诱导和继代过程中的培养条件,使玻璃化现象得到了控制,提高了丛生芽的存活率。优化后的丛生芽诱导条件为:MS(pH 5.85~5.90)附加1~2 mg/L 6-BA,0.25 mg/L NAA,蔗糖30~35 g/L,琼脂6 g/L,诱导温度20~25℃,光照强度24μmol/(m2.s),光照时间16 h/d;优化后的丛生芽继代条件为:MS(pH 5.85~5.90)附加2 mg/L6-BA,0.25 mg/L NAA,培养温度15℃,光照强度24~41μmol/(m2.s),光照时间16 h/d。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室内继代饲养技术及冷藏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优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人工饲养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5%、光周期14 L∶10 D条件下,将浸泡过油菜汁液的卡片插入产卵瓶中,让小菜蛾在卡片上产卵,将更换下的卵卡放到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苗上孵化饲养,结果得到大量发育良好、虫龄一致的小菜蛾幼虫,并且连续饲养多代种群未出现退化现象。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合于小菜蛾的批量繁殖。根据试验要求,可采用低温冷藏方式调控小菜蛾的发育进度,在低温4~5℃条件下,卵和蛹的冷藏时间分别控制在20,15 d内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在饲料中添加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影响,以体质量为(0.54±0.06)g幼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投喂含益生菌(1×105cells/g梅奇酵母C14+1×105cells/g红酵母H26+1×107cells/g芽孢杆菌BC26)饲料(益生菌组)和基础饲料(对照组)后,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以及幼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体壁营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周和第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幼参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益生菌组幼参比对照组具有较高的体壁粗蛋白质及糖分含量(P0.05);投喂含益生菌饲料的幼参肠道弧菌数量显著低于投喂基础饲料的幼参(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壁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并影响其体壁营养组成。  相似文献   

19.
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甘薯新品种万薯7号组培快繁技术。[方法]剪取万薯7号0.5~1.0cm长的单叶节段,接种到不同激素处理的MS固体培养基,在温度(27±1)℃,光周期16h/d,光强1500~2000lx条件下培养30d。[结果]添加生长素IAA或NAA对薯苗生长起促进作用,而细胞分裂素6-BA抑制生长,0.01-0.80mg/L的IAA或NAA与1.00mg/L的6.BA配合使用均抑制万薯7号组培苗生长。[结论]添加0.05mg/L的IAA或0.20mg/L的NAA的MS培养基,能显著增加万薯7号培养苗的叶片数和苗高,增殖系数达5倍以上,适用于万薯7号组培快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ARHGEF37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利用该基因标记推进滇撒猪配套系的进一步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74头杜撒♂×大长撒♀F1代猪为试验材料,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ARHGEF37基因外显子8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组合对5个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在杜撒♂×大长撒♀F1代猪ARHGEF37基因外显子8上检测出C1262G、T1293C、G1395A和C1398T 4个SNPs位点,分别以CC、TT、GA、CC基因型、等位基因C、T、G、C及单倍型CTGC的频率最高;除T1293C位点外,其余各位点的杂合度在0.4552~0.4940,遗传多样性较丰富。C1262G位点GG基因型个体达100 kg体重日龄(258.93±2.95 d)显著高于CG基因型个体(249.87±2.68 d)(P<0.05,下同),CG基因型个体30~60 kg日增重(462.44±15.44 g)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409.29±14.30 g);T1293C位点TT基因型个体30~60 kg日增重(445.04±9.70 g)极显著高于TC基因型个体(329.33±42.26 g)(P<0.01),TT基因型个体30~100 kg日增重(516.96±6.44 g)显著高于TC基因型和CC基因型个体(470.92±28.08 g和480.64±16.94 g)。此外,达60 kg体重日龄和达100 kg体重日龄均以CTGC/GTGC组合最短(161.84±5.07 d和241.00±5.11 d),CTGC/CCGC组合最长(188.80±11.33 d和272.60±11.42 d);30~60 kg日增重和30~100 kg日增重分别以CTGC/GTAT组合和CTGC/GTGC组合最高(479.56±20.66 g和545.42±19.76 g),均以CTAC/CCGC组合最低(275.00±84.33 g和437.00±55.88 g)。【结论】ARHGEF37基因的G1395A和C1398T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C1262G位点的CG基因型、T1293C位点的TT基因型及CTGC/GTGC单倍型组合对杜撒♂×大长撒♀F1代生长性状的影响较大,携带有CTGC单倍型个体的各生长性状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