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呈贡劣质山地对墨西哥柏、银荆树植树造林进行了不同整地方式、植塘规格、种植密度、抚育方式的试验。结果:撩壕整和水平台地的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优于块状整地,且在阴坡深草地段尤为显著。3种植塘规格(60cm×60cm×60cm,50cm×50cm×50cm,40cm×40cm×40cm)对墨西哥柏的保存率和高、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对银荆差异极显著,大塘优于小塘。3种种植密度(1.5m×1.5m,1.5m×  相似文献   

2.
根据湿地松、火炬松密度试验早期测定结果,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初植密度为107~167株/667m2,湿地松可偏小,火炬松可偏大。根据整地试验研究,本着降低营林成本的原则,湿地松采用中穴(50cm×50cm×50cm),火炬构采用大穴(70cm×70cm×60cm)和中穴(50cm×50cm×50cm)整地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苗移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1年生苗采用20×20cm、20×10cm、20×75cm、20×50cm、20×40cm、20×33cm6种移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苗木高生长差异不明显,地径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苗木径高比、单株生物量随着移植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一级苗百分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经济效益随密度的增大而上升,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的单位产值相差4倍以上。从综合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以20×40cm和20×50cm两种移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4.
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厚度、整地穴规格、适栽树种、造林用苗、抚育方法等都对石质丘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产生影响。土层越厚幼林保存率越高;整地穴规80×80×70cm的造林平均保存率96%,比整地穴规40×40×30cm的造林保存率高20%,比铲草皮后边挖小明穴边造林保存率高37%;栽植火炬松容器苗幼林保存率76.2%,比栽植火炬松裸根苗保存率高17.2%;全面松土除草或以耕代抚幼林平均保存率93%,比株周圆块状、规格为100×100cm抚育保存率高7.4%  相似文献   

5.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 ,造林树种主要是以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树种 ,造林方式主要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实践证明 :该造林方法在坝上地区较为理想。现将其技术要点综述如下 :1 整地整地一般为人工穴状整地 ,穴的规格通常为6 0cm× 6 0cm× 30cm。迹地密度为 333穴 / 6 6 7m2 ,株行距 1.0m× 2 .0m ;荒山为 2 2 2穴 / 6 6 7m2 ,株行距1.5m× 2 .0m。破土面要低于原坡面 ,构成一定的内倾角 ,即“里低外高” ,穴面质量要求一净、二暄、三碎。一净指穴面干净 ,无杂草、石块、树根等 ;二暄指将穴面中心松土 2 0cm深 ;三碎指将土块全部…  相似文献   

6.
1 移植1.1 种苗选择以 3~ 4年生 ,高度 1.0~ 1.5m的雪松实生苗为培育对象 ,此类苗木生命力强 ,可塑性大 ,成活率可达 95 %以上 ,且便于运输。1.2 移植时期和方法于春季 3~ 4月份移植。带坨移植土坨直径不得小于 30cm。1.3 初植密度为节约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初植时可按株行距 3× 1m或 1.5× 2 .0m进行定植。 3年后隔行隔株销售或通过移植将株行距扩大为 2× 3m ,以培育较大规格的苗木。1.4 挖穴和移栽按初植株行距挖穴 ,穴的规格为 6 0× 6 0cm ,挖好穴后每穴施入 2 5kg农家肥。将移植苗大小分级 ,分区栽植 ,栽后立即…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武平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4年从云南省富民县引入直干蓝桉种子,进行容器育苗,采用杉木60cm×40cm×40cm标准挖穴,密度2m×2m规格造林,共栽植2-3hm2。种植后第一年进行挖穴培土,全铲抚育,第二、三年各进行一次全铲抚育措施。1998年底调查,直干蓝桉平均胸径6-19cm,最大胸径11-6cm,平均树高6-67m,最高达10-8m,平均每公顷立木蓄积17-82m3。该树生长较快,与5年生的马尾松生长相比,平均树高大于马尾松的3-2m,平均胸径大于马尾松的3-09cm,与5年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日本落叶松不同立地、不同整地规格的对比试验,对5年生试验林各年的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并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确定在辽宁省低改和主伐基地上,营造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的合理整地规格为40×40×30cm。  相似文献   

9.
台湾珍珠芭乐又名番石榴、珍珠那拔等 ,属桃金娘科番石榴属。福建省漳州市于 1998年引进试种获得成功。该品种采用组织培养繁育而成 ,具有早产、高产、稳产等特点 ,果实质脆、味香清甜 ,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整地挖穴 ,合理密植宜选择通风向阳 ,透光性好 ,排灌条件良好 ,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为佳。定植前全面深翻 ,深度为 2 5cm以上 ,细碎表土 ,晒白 ,按株行距 2m× 3m挖穴 ,穴规格为 10 0cm× 80cm×6 0cm ,每穴施沤熟农家肥 2 0~ 2 5kg ,钙镁磷肥 1 5kg作基肥 ,并与回穴表…  相似文献   

10.
雷竹是我国一种优良笋用竹种 ,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 ,年年出笋 ,效益高 ,适应性强等特点 ,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1 笋园地的选择与整地1.1 选址雷竹的建园应选择交通便利 ,坡度小于 5°,土壤深厚 ,疏松肥沃、湿润、微酸性或中性沙质壤土的低丘、平原、冲积的溪河沿岸滩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1.2 整地笋园整地一般采取全垦整地 ,造林前 ,清除园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块等物 ,垦地深 30cm左右 ,按预定栽植株数挖穴。挖穴规格 :6 0cm× 6 0cm× 50cm ,成 80cm× 50cm× 4 0cm。有条件的话每穴用枯饼…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不同种源、不同密度、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生长差异显著,容县松、上思松、尤溪松三者之间幼林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容县松,其次是上思松,造林3年后容县松树高、胸径分别达到3.07m、3.51cm,比尤溪松树高、胸径生长分别增加了15.0%、25.8%,单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2.5%、31.1%、40.4%;造林2年的宁明松和尤溪松相比,宁明松生长明显优于尤溪松,树高生长增加了16.4%,胸径生长增加了10.1%,单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43.4%、40.2%、60.7%;马尾松虽然耐瘠薄,但立地条件的好坏对林分生长影响比较明显,高标准、高质量的马尾松林分需要立地条件的保证;造林密度和整地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无显著影响,考虑到生产实际,马尾松造林株行距可采用2.0m×2.0m,马尾松容器苗造林整地规格可以适当降低,穴的规格可以采用25cn×20cn×20cn中穴造林或15cn×15cn×10cm的小穴造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栗园间作关玉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年分枝的关玉竹根茎,当茎粗≥0.5cm时,其发芽率最高,达96.7%;穴栽株行距以30cm×30cm、40cm×30cm、40cm×40cm为宜,其产量在40 950~45 900kg.hm-2,条栽株行距以10cm×15cm、10cm×25cm为宜,产量达37 950~40 950kg.hm-2;变温处理种子可实现苗齐苗壮;栽后3年收获根茎商品质量最佳,4年收获量高,但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苗木移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2年生苗20 cm×20 cm、20 cm×10 cm、20 cm×7.5 cm、20 cm×5.0 cm、20 cm×4.0 cm、20 cm×3.3cm6种移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苗木高生长差异不明显,地径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水准,苗木径高比,单株生物量随着移植密度的减少而增大,质量越好。一级苗百分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大而上升,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的单位产值相差4倍以上。综合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2方面考虑,以20 cm×4.0 cm和20 cm×5.0 cm2种移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14.
珍稀树种南方红豆杉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造林株行距(A)、不同整地挖穴规格(B)对南方红豆杉人工造林成活率、幼林高度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试验结果表明:2.0 m×2.5 m造林株行距(A)+60 cm×50 cm×40 cm整地规格(B)最好,1年生幼林平均成活率达95.6%。  相似文献   

15.
对武定县2019年引种湿加松造林地块进行样地监测调查,分析海拔、土层厚度、整地方式、经营管理措施对湿加松树高和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适宜在海拔1 800~2 300 m的温凉坝区和云南松原生分布区种植;中厚层土壤、阳坡、缓坡有利于湿加松生长;机械全垦,布设70 cm×70 cm×60 cm以上规格种植塘,基肥施入农家肥和复合肥,湿加松速生丰产杂交优势明显;造林后全面封禁,适时松土、除草、抹蘖,幼树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6.
以半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幼苗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初步研究了容器规格、肥料种类和育苗基质对桢楠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根系长、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肥料种类对幼苗的苗高、地径、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容器规格和育苗基质对容器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的各个组合处理进行分析,半年生桢楠的容器育苗最佳组合为8 cm×12 cm的容器规格,施用5%有机肥作为基肥,采用80%森林土+20%的火烧土作为育苗基质,其次是10 cm×14 cm的容器规格,施用5%有机肥作为基肥,采用100%森林土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绿竹容器苗质量的因素,试验设置的4个因素为容器类型、容器规格、基质种类和肥料类型,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绿竹生长和发笋量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肥料类型>基质种类>容器规格>容器类型,其中肥料类型与基质种类为主导因子,对育苗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施用有机肥,采用泥炭与珍珠岩(7∶3)为基质,容器规格为25 cm×23 cm×23 cm(上口直径×下口直径×盆高),容器采用无纺布容器。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optimum cutting density for producing the highest number of plantable seedlings of poplar clones, a split-plot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as used to establish four cutting densities in plots. Based on data on the survival, leaf area, seedling height, caliper, and biomass of 1-year-old seedlings of clones Nanlin-95, Nanlin-895, Nanlin-1388 and NL-80351,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seedling quality under four cutting densi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stem and leaf biomass, and caliper of seedlings of all four poplar clones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in cutting density. Leaf area index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t the spacing of 40 cm×40 cm, whil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seedling on an area basis increased as the cutting density increased. Seedling quality at low cutting dens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closer cutting density. The quantity of first-grade seedlings (grade I) for clones Nanlin-95 and Nanlin-895 was achieved at the spacing of 40 cm×50 cm; for NL-1388 and NL-80351, it was 50 cm×50 cm. According to the seedling quality and the number of plantable seedlings produced, the suggested cutting density for these four poplar clones was 50,000 stems/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互花米草切割试验,以及在互花米草切割迹地上进行红树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切割对互花米草的萌生株数影响不明显;腋芽数随活根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互花米草迹地立地条件下造林,1年生木榄裸根苗比1年生的秋茄、桐花树裸根苗更适合;秋茄1年生裸根苗造林最适密度为100 cm×100 cm;秋茄胚轴造林最佳密度为50 cm×50 cm,其次为75 cm×75 cm。  相似文献   

20.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进程和土壤肥力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进程和土壤肥力影响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杉木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4~14年生影响较大,14年生后生长差别减小以至消失。不同整地方式在整地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整地后一年土壤理化性状指标较整地初期下降,并呈现穴垦>带垦>全垦的态势,至成林阶段土壤肥力受整地方式的影响已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