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丰县地处赣西北山区 ,有着传统的种桑养蚕历史。近年来 ,该县按照“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效益为中心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发展思路 ,实行“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 ,已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种桑养蚕已逐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在历经曲折后 ,该县蚕桑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 ,全县现有新老桑园 2 1 0 0亩 ,投产桑园 1 5 0 0亩 ;2 0 0 1年 ,养蚕 1 90 0张 ,产茧 64t,实现蚕桑收入 93万元 ,蚕农人平增收 5 0 0元。1 转变思想观念 ,重新审视蚕桑发展的新机遇宜丰的蚕桑工程 ,从…  相似文献   

2.
何建梅 《四川蚕业》2012,40(4):39-40
<正>兴文县蚕桑产业受农村劳力缺乏和产业比较效益较低的影响发展缓慢。近年来,兴文县石海茧丝绸有限公司采取省力化养蚕、熟蚕自动上蔟以及养蚕布局的革新等措施,在产业下滑情况下,兴文县仍然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局面,为蚕农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绵阳因其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及土壤等宜桑宜蚕条件和栽桑养蚕习惯而成为我国蚕茧的优势产区,蚕丝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 红庙乡历光村四组村民邓益梅同志全家六口人,有三个劳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带领全家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凭着双手,辛勤的劳动,打开了致富门路,特别是在兴桑养蚕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入,仅八七年养蚕7张,产茧312.9公斤,张产44.7公斤,收入1493.7元,占家庭多经收入的69.1%。成为全县有名的养蚕致富户。归结邓益梅同志养蚕多,产茧高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平果县引导和扶持蚕农构建优势桑蚕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截止10月底,全县现有桑园面积7.58万多亩,养蚕9.82万张,总产鲜茧7.365万担,产鲜茧3235.6吨,按鲜茧价格平均每公斤40元计算,蚕农收入达1.29亿多元,同比增长35.6%。 "种桑养蚕是条致富好门路,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平果县坡造镇贤强村龙怀屯屯长唐建克高兴地说。唐建克年种桑十余亩,仅养蚕一项每年有近10万元收入。  相似文献   

6.
<正> 长寿县云集镇石堡村农户袁天奇充分挖掘土地潜力,积极育苗栽桑、养蚕,精心管理,短短几年时间成为长寿县闻名的最大养蚕专业户。1994年养蚕37张,生产蚕茧1418公斤,收入1万1千多元,全家人平蚕茧收入近2千元。 袁天奇富裕了。可是,他没有忘记周围的乡亲们。他家所处的四角头社,45户农民在他的帮助指导下,该社有41户调整产业结构,栽密桑园20多亩,94年养春蚕一季就收入2万多元,该社蚕农户平增收487.8元。该社94年仅养蚕一项就可增收5万余元。科学养蚕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四角头社的一大经济支柱。  相似文献   

7.
泉江镇窗下村刘衍柳在1992年承包2亩桑树后开始了他的养蚕致富路(除1995、1996两年未养蚕外),至今6年共养蚕40张,产茧1580公斤,收入220479元(1998年因严重旱灾减收2000元),年均蚕桑收入367465元,仅蚕桑一项年人均就增收73492元,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收605%。是当地的养蚕能手,受人尊重,被大家推选为副村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刘衍柳高中文化,干一行,钻一行。几年来,他的张种产量都在35公斤以上,最高达415公斤,其根本在于,他在养蚕中认识到,不精心养蚕,蚕就容易生病,产茧量就低,效益也低,而挖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收入还不如养…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卖第二批蚕茧,一斤27元,卖2批收入已达1万元,照这样的价钱和产量,今年我家桑蚕至少有4万元以上收入。"5月7日,忻城县新圩乡龙琴村板老屯村民罗文坚指着钱袋子高兴地说,养蚕真有搞头,现在村里95%以上的农户都种桑养蚕,每年每户至少实现增收1万元以上,桑蚕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效果非常明显。罗文坚依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只是该县众多养蚕户中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忻城县集中在"5+2"  相似文献   

9.
秦翠绿 《广西蚕业》2004,41(4):33-34
栽桑养蚕是我县农业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蚕桑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门路。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它经济作物的效益快速增长,尤其是蚕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栽桑养蚕在农业中的优势逐渐减少。为了稳步发展蚕桑生产,增强蚕桑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促进蚕农增收,我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栽桑养蚕是我县农业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蚕桑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之路。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它经济作物的效益快速增长,尤其是蚕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栽桑养蚕在农业中的优势逐渐减少。为了稳步发展蚕桑生产,增强蚕桑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促进蚕农增收,我县主要做了以下几万面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荣县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清末《荣县志》中即有记载。荣县现有桑园2700hm~2,养蚕4.2万张,产茧1500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5000万元,是广大蚕农增收致富的一个好产业。荣县从2014年开始与气象部门合作,通过气象预报与桑树生产情况相结合,摸索各季蚕种最佳出库时间,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目前养蚕布局形成了"双轨制",大面积生产全年仍养春、夏、伏、秋和晚秋5批蚕,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则养8批  相似文献   

12.
《蚕学通讯》2002,22(3)
全国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工作会议于 2 0 0 2年 6月 1 8~ 2 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大会表彰了 2 0 0 0多名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近年来 ,我校林元吉教授怀着对蚕业科学的热爱 ,走出学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尽心竭力 ,先后深入铜梁、合川等 50多个县市的农村 ,为广大农村妇女和蚕农传授栽桑养蚕先进技术 ,为山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在全国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 ,比致富、比贡献 )活动中成绩突出 ,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光荣称号。林元吉教授荣获全国“双学双比”…  相似文献   

13.
蚂蚱通常被人们认作是农田中的害虫,可在山东省昌乐县部鄱镇路家庄子村村民于德志的农田里,小蚂蚱却产生了大效益,成为他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相似文献   

14.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7,44(1):62-62
宜州市刘三姐乡孟山屯养蚕大户韦顶雪,今年养蚕收入达8万多元;德胜镇磨甲村村民黄志鹏说,他家今年养蚕总产值达49.4万元,纯利润超过15万元。“秋后算账”时,他俩都欣喜地笑了。  相似文献   

15.
蚕桑产业在重庆市渝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渝北区农民致富增收的传统特色产业。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后,由于区域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城乡统筹,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进城,加之蚕桑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影响农民栽桑养蚕  相似文献   

16.
《四川蚕业》2015,(4):39-40
<正>蚕桑产业是涪城区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全区现有桑园2.5万余亩,养蚕农户1万户,2015年养蚕6万张,产茧2400t,农民茧款收入9600万元。养蚕农户户均售茧收入近1万元。近年来,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桑园,返包给农户,扩大户营规模、提升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20亩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从  相似文献   

17.
正荣县蚕业历史悠久,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展栽桑养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荣县都是四川省的蚕茧主产县之一。最近十多年,荣县蚕桑收入都近亿元,蚕桑生产已成为荣县农村产业扶贫、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蚕桑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紧缺且养蚕人员老龄化的问题。为了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8.
贾士龙 《山东饲料》2009,(12):12-12
“下地有技术指导,看样板有示范园,销售有市场引导,我今年种的2亩地的李子已净收入4000多元。”日前,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下泉村村民刘猛业喜滋滋地说道。这是该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巧设“三大课堂”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正>蚕桑产业是海安县农业的一大特色,是海安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务农人员老龄化、养蚕比较效益的下降以及农民增收致富途径的多元化等,导致桑园面积逐年减少,海安桑蚕茧丝绸这个传统产业的根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分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17,(2):7-8
<正>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把现代蚕业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夯实扶贫支撑产业基础,稳定脱贫致富经济来源。通过两年来的努力,现代蚕桑产业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让贫困户找准了方向,看到了希望,明确了路子,坚定了目标。1珙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珙县栽桑养蚕的乡镇有14个,占全县17个乡镇的82.3%,栽桑养蚕村有158个,占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