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1987年10月下旬,莲塘铁路宿舍8栋10号雷建中同志,用棉籽壳50公斤发酵后栽培平菇,(菌号:江西省农科院菌种站选育的平4),菌丝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收菇4次,共收鲜菇59公斤。生物效率达118%。1988年10月21日用棉籽壳750公斤发酵酸,取250公斤进行大床栽培,菌号同上。采菇二次后,喷自制的增产剂。收菇4次,共收鲜菇821.5公斤,生物效率为128.60%。另取500公斤,用24×45厘米的塑料筒,共装400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农林生物复合共生循环模式,实现农林产业的生物良性循环。[方法]在人工速生林林下适宜处搭建小拱棚并安装配套设施,在棚中栽培平菇。[结果]当袋子内有黄水出现时,标志着平菇已达生理成熟,进入出菇期管理。在通风条件好的棚室内,垛底高20em,宽30cm,走向与通风换气一致。垛间距1.0~1.1m,垛高可码放8~10层菌棒。出菇前要用10℃以上温差刺激7~10d,在4~26℃范围内均可出菇,出菇温度控制在15℃左右为宜。可采用喷雾或地面灌水蒸发等方法将出菇期空气湿度控制在85%。袋内补水可用注水器注水,也可将菌棒放到容器内浸泡24h。棚室内栽培密度一般以30~35棒/m2为宜。试验栽培平菇的纯收入为121125万-200700万元/hm2。[结论]通过林菌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完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当代农业》2010,(24):39-39
一、菇房处理(1)层架式栽培。堆料或菌袋进房前半个月要对菇房、床架、墙壁及四周用水冲洗.并喷0.2%漂白粉溶液或1:50倍金星消毒液消毒。栽培2年的老菇房床架要先用1:50倍金星消毒液刷洗.  相似文献   

6.
张士罡  汪尚法 《新农村》2011,(12):18-19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两朝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然后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滨海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栽培实践,摸索出了平菇圆柱式出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该栽培法与传统袋栽  相似文献   

7.
种用一座 0 .0 3hm2现有四位一体日光温室在适宜季节内栽培平菇 12 0 0 0余袋 ,每袋栽培料生产平菇1.7kg,总产量达 2 0 4 0 0 .0 kg,比常规栽培方式每袋产平菇 0 .9kg增产 89%。并从场地选择、栽培料配制、栽培料堆制、装料接种、堆料发菌、出菇管理、脱袋覆土栽培等方面介绍了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马晓娣 《农家顾问》2009,(11):29-29
试验将不同类型(MP3005KM、MP3005KB、MP—KR、MP—KS)、不同浓度(0.1%、0.5%、1%、1.5%、2%)的保水剂吸水制成凝胶颗粒后进行拌料接种,观察平菇菌丝生长、出菇以及产量等。结果表明:保水剂使用浓度为0.5%时效果最好,可使菌丝布满袋时间提前2-5天,出菇提前4-6天,产量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9.
常规栽培的平菇等食用菌,经过较长时间的出菇,菌袋大多失水严重,难以继续出菇。采用营养调配,菌丝后熟技术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已在100%~150%,可不必继续进行出菇管理,应清理菌袋,打碎晒干,留作鸡腿菇、双孢菇、草菇栽培原料。采取常规技术生产的,要达到继续出菇的目的,必须给菌袋补水,可采取下述办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盛夏栽培平菇,通常是采用室内发菌、室外覆土出菇的方法。若采用与此相反的栽培方法,即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降温出菇,可以控制高温期杂菌污染,有利于平菇菌丝生长繁殖,提高平菇产量2~3成。  相似文献   

11.
平菇地棚菌墙增产栽培技术集覆土栽培和菌墙栽培法为一体。使平菇的栽培管理更加省工.且质量优、产量高。其方法是将采收过第一潮菇的菌袋脱去.靠地棚四周土墙建菌墙。菌墙内全部用营养土填充。菌墙外端用泥将菌棒与菌棒间空隙抹好。菌墙上筑水槽.用于补水、补肥。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来收两潮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然后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江苏滨海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栽培实践,摸索出平菇圆柱式出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瓶栽、袋栽和生料地床栽培等三方面试验,分析比较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在小白菇、姬菇、平菇、绣珍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与配方要求。试验显示,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经粉碎后可以替代杂木屑栽培4种食用菌,但受基质特性影响,采用全一枝黄花配方栽培时,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早、出菇期短,产量、生物效率和子实体体积均略低于对照。采用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后,发菌、生长、出菇性状和子实体质量等方面均比全用一枝黄花的有明显改善,栽培效果更接近棉籽壳对照。其中平菇和姬菇栽培的产量分别增加19.05%、80.77%,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小白菇和绣珍菇增产20.00%和30.00%,比对照减产14.29%和31.58%。一枝黄花+棉籽壳配方还可进行生料地床栽培,小白菇和姬菇的生物效率达67.33%和73.07%,平菇高达117.04%,绣珍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爽文 《北京农业》2011,(16):21-22
<正>1栽培模式选用秀珍2号秀珍菇菌种。以60米长,8米宽的大棚为例,立体栽培采用层架横放排袋方式,层与层之间用竹竿隔开,层数10~15层,每棚可码放菌袋2万~3万袋。在5-6月份开始生产秀珍菇菌袋,在7-9月份采收上市,供应淡季市场,每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兴起的平菇塑料袋栽培法,都是在塑料筒的两端用棉塞(或用报纸包着棉籽壳代替棉塞)和绳子扎口.此法棉塞和绳子用量大,扎口速度慢.发菌时间长,出菇时间晚.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菇农经大量试验.研究出平菇提早发菌、提早出菇的料袋扎孔新方法.即先将塑料筒的一端用绳扎口.然后从另一端向袋内装入菌种和培养料,一层料一层菌种.当培养料将要装满时才放菌种.用菌种封口.最后用绳扎口.另做一个长30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的木板,在木板的一端钉上3个直径2.5~3毫米的元钉(钉透).钉的间距4厘米.用木板上的钉子向扎好口的塑料袋两端有菌种块的位置上扎孔.但袋中间的菌种块上不要扎孔,以防袋中间出菇.栽培袋的每端扎9~15个孔,孔分布要均匀,数量视菌种块的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16.
<正>盛夏栽培平菇,通常采用室内发菌、室外覆土出菇法。采用与此相反的栽培方法,即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降温出菇,可以控制高温期杂菌污染,有利于平菇菌丝生长繁殖,提高平菇产量2~3成。  相似文献   

17.
<正>1.排袋。菌丝成熟的菌袋,打开一端,将塑料袋卷退到另一端的边缘,但不要全部脱掉,使之形成土壤与菇体的隔离层,避免出菇时菇体带土。在地沟中间部位,把菌袋头对头(相隔8厘米)并放两排,未脱去塑料袋的一头朝外。每袋间留2厘米间隙,所有间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层菌袋覆土3厘米,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第2、3、4层,共排8  相似文献   

18.
平菇地棚菌墙保湿增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地棚菌墙增产栽培技术集覆土栽培和菌墙栽培法为一体,使平菇的栽培管理更加省工,且质量优、产量高。其方法是:将采收过第一潮菇的菌袋脱去,靠地棚四周土墙建菌墙,菌墙内全部用营养土填充,菌墙外端用泥将菌棒与菌棒间空隙抹好,菌墙上筑一水槽,用于补水、补肥。此办法的优点主要有:(1)建菌墙前先出一潮菇,用已收缩的菌棒建成的菌墙不宜变形,不干裂.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平菇熟料立体栽培是指培养料配置装袋后。先经高温熟料灭菌。再进行接种和日光温室发菌的栽培方式。朝阳地区用此法进行栽培。每袋投入干料1.75千克,可产鲜菇2千克,实现温室(净生产面积350平方米)单产1.58万千克,平均每棚纯收入1.75万元。秋季栽培从9月份开始装料。第一潮菇在10月中旬采收,一般可收获5~8潮菇.平菇的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0%~200%,采收周期长达7个月。  相似文献   

20.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来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