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在对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内涵及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欧环境经济政策成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政府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发放补助金和实施减免税政策等。并结合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调研结果述评,提出了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取向: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尊重农户意愿、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对退耕还林成果实行产业化经营运作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麦分蘖的发生规律、影响分蘖发生的因素、分蘖在群体结构中的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1~3]。前人运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和32P示踪的方法研究主茎、分蘖之间的营养关系[4~6],夏镇澳等[7]研究认为,小麦在拔节后,主茎运往分蘖的养分极少;但分蘖均可将养分运往主茎和其他分蘖,特别是小分蘖中将养分运往主茎比其他大分蘖的多。郑广华[8]认为,无效分蘖的光合产物虽然有较大比例运转给有效分蘖,但因它的光全能力较弱、同化物很少且无实际意义;赵会杰等[9]研究不同穗型小麦主茎和分蘖之间的光合产物分配结果认为,... ...  相似文献   

3.
顽拗植物龙眼果皮中总RNA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建立适于富含多糖和多酚等物质的龙眼果皮总RNA提取的方法;[方法]采用TRIZOL法、Tris-硼酸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龙眼果皮的总RNA,并通过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提取的RNA样品的品质;[结果]改良CTAB法、Tris-硼酸法所提取的RNA经电泳检测,28SrRNA和18S rRNA条带清晰,RT-PCR得到的条带与目的片断大小一致,说明所提取的RNA纯度高、质量好;TRIZOL法所得到的RNA降解严重,没有得到完整的电泳条带;[结论]改良CTAB法和Tris-硼酸法适于富含多糖和多酚等物质的龙眼果皮总R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4.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4和Xa23的聚合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常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1], 严重的可减产80%[2], 甚至绝收[3]。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控制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4~6]。但长期以来,我国利用的白叶枯病抗性具有专化性,抗性基因单一,加强了病菌的选择压,必然加速新的或原来处于劣势的病原菌小种变迁,使品种失去原有的抗性[7]。Huang等(1997)曾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于同一个品种(系),提高了抗性,拓宽了抗谱,这是改良和延长品种抗性的一个有效措施[8]。  相似文献   

5.
韩晓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9):107-111
摘要:[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目的]对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热带低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2017年8月2~3日其影响潍坊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个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造成的,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好,水汽输送条件好,再加上列车效应导致潍坊多个站点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结论](2)几家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预报差异较大,其中欧洲中心表现较好,对今后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 [8~13]等育种实践中,偶尔会遇到杂种F2不分离的现象。吴先军等[11]提出了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概念,即水稻杂交后代F3以前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以后世代不分离的遗传现象。由于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在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遗传机制和育种应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谈河北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自河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本文根据河北省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划分出6个退耕还林区并总结出各区最主要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金科  郑金贵  陈荣冰  陈常颂 《作物学报》2005,31(11):1511-1517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是茶叶具有抗癌功效的核心成分[1~3],是决定茶叶饮料品质好坏的关键因子之一[4],是茶多酚具有生理活性和广阔用途的最关键的核心成分[5~7]。EGCG在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的含量一般为9%~13%,前人对EGC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癌、抗氧化、抗病毒等功能性方面[8~10]。而茶树EGCG的遗传规律、资源筛选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居世界之首[11],前人已对茶树种质资源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品种早期鉴定、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生物化学、细胞学、解剖学、形态学、制茶学、孢粉学、发酵学及抗性(抗寒、抗病虫)等领域取得长足进展[12~19]。若能从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EGCG含量(>13%)的品种或株系,一方面,可作为茶树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可应用于生产,从茶树鲜叶中直接大量提取EGCG。因此,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于EGCG的工业化生产、茶树新品种选育、提高茶树鲜叶或干茶的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筛选高EGCG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LFS诱导烟草叶片愈伤组织的生物活性和使用浓度;[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LFS配制成诱导培养基,以烟草幼叶切片作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1)LFS 0.05~2.00 mg/L皆表现出诱导烟草叶片愈伤组织的生物活性;2)最适浓度为1.50 mg/L,1o d出愈率48%,20 d达100%.愈伤组织的褐化与板结程度轻微,每瓶平均鲜重产量为8.3g,而ck组只有1.7 g;[结论]LFS作为单一诱导剂添加于MS可以快速、优质、高效地获得烟草叶片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北省退耕还林典型县涉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分析了涉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涉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高覆盖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长了6.41%和5.61%;耕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减少了7.68%和4.60%;可以看出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较广。到2015年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持续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23%;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减少了3.74%;林地,草地和耕地始终为主要的转化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该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资源,是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景观格局指数对布尔津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为:(1)布尔津县以草地、林地为主要景观类型,镶嵌着耕地、水域等景观类型。(2)四个分区(即高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荒漠区)的林地资源组成差异明显,耕地、居民、交通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丘陵区和平原区(3)从各项指数来看,高山区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平原区是受人文因素最多的区域,景观优势度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差异不大,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但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荒漠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通过该研究对布尔津县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一个了解,为该县乃至整个地区的景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景泰县农业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景泰县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依据农业分区的理论及原则,运用分区单元与中低产田分区对应的方法对景泰县耕地进行了农业适宜性分区。将全县耕地划分为景电(一、二期)特色经济作物区、黄河沿岸粮食作物与经济林区和高扬程提灌干旱畜牧农林区。农业适宜性分区结果不但扩充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农、林、牧三方面科学的、系统的、直观的为景泰县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及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99年与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并结合当地土地部门的统计材料,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前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客观评价安定区退耕前后的生态环境动态走势。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由1999年占总面积的20.24%降低到2007年占总面积的9.76%,林地面积由22.45%提高到38.86%;农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林地和草地,林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草地,草地的主要转化类型由低覆盖型向高覆盖型转变。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旨在为黄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研究-以舞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改善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对舞阳县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分区建设意见。最终得出:[结果](1)舞阳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7.2,最低为64.8;(2)舞阳县耕地划分为核心保护、适宜调入、重点整治和退耕改善4个耕地类型区;[结论](3)不同耕地类型区特点各不相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途径不同;(4)核心保护区是全区的优等耕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首要目标;适宜调入区整体质量较核心保护区较弱,但无明显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加强土壤保水保肥,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基本农田划定象;重点整治区整体耕地质量偏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需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备选区域;退耕改善作为全区的劣等地在加强改善的同时应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6.
开展合理的土地开发潜力评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当前土地整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模型,从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哈巴河县作为研究区,以县域行政村作为主要评价单元,应用GIS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哈巴河县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大,但限制因素如坡度、水源、土壤质地等较多,近期开发难度大。县域可划分为高、中、一般、低四种不同潜力区,土地开发宜优先在中高潜力区开展,低潜力区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17.
根据西畴县近17年(1990 ~ 2006年)的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分析西畴石漠化地区影响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耕地质量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69.85%,经济投入水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20.29%,说明耕地质量因素是西畴石漠化地区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而耕地质量的提高则主要得益于西畴土地整理模式的实施。在西畴石漠化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极为缺乏,以及因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耕地减少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地整理,切实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良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才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进而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湖南省石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区建设前和建设后的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定,[方法]选取地形部位、排水能力、灌溉能力、障碍因素、剖面构型、耕层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共10个评定因子构建耕地地力评定指标体系和层次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确定评定因子隶属度和综合权重,运用指数法计算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地力指数及其变化值,[结果]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测算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量为1860 kg/ (hm2?a),[结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永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从而更精确把握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动态过程。将GIS技术与CLUE-S模型结合研究重庆市永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永川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以森林和农田为主,各期占总面积90%以上。从2000—2010年城镇面积显著增加,增加了16.11%,且2005—2010年城镇面积变化程度比2000—2005年变化更为剧烈。森林面积在10年间少量增加。10年间农田面积减少了1660 hm2。对永川区土地利用变化设定3种情景进行模拟,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得出:在快速城市化的驱动下,永川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森林和农田为主,城镇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面积也呈现增加趋势。相应地农田面积减少。生态保护情景模式下对生态环境有保护作用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较好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农业现状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退耕还林草等措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