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的分蘖规律与分蘖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2个蘖位转折期,主茎3蘖位为第1蘖位转折点,主茎N蘖位为第2蘖位转换点;在主茎1-N-1蘖位中,在水稻具有n-3的叶、蘖同伸规律的同时,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 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纵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最优蘖位形成的规律是:在所有同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3和N-4蘖位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强优势中位蘖具有18%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6年春季之后,河南省小麦相继进入返青、起身、拔节期,小麦生长由冬前以根、蘖、叶等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转变为根、叶、蘖、茎、穗等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时期,群体和个体发展迅速,植株生长量大、需肥需水也多,是小麦一生变化最大和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为客观分析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旱地直播种植,以5个水稻不育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叶蘖生长对干旱的响应,为耐旱水稻不育系的筛选提供依据和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不育系品种的叶片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分蘖速度在前期无明显差异,而后期存在明显差异,以Y58s最快;单蘖重存在明显差异,以Y58s最大;相关分析可知,不育系3~5叶的出叶速度与其单蘖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即3~5叶的出叶速度能衡量水稻不育系的耐旱性,可作间接的育种选择指标在生产上应用。综合评价可知,Y58s和天丰A的耐旱性较强,可在旱稻育种中作不育系使用。  相似文献   

4.
在以大田小麦群体为对象进行生长分析研究过程中,需要一种简单、迅速、准确测定小麦群体叶面积的方法。为了寻求一种简单适用的方法,首先需要了解小麦叶面积的变异规律。本文是三年研究的结果:随着蘖位的增高,各蘖位的总叶面积或单叶平均面积都相应降低。任一蘖位的叶片,都是随着叶位的增高而叶面积逐次加大,但抽穗后,全部叶片伸展开,大多数蘖位是以倒数第二叶片面积最大,少数是旗叶最大。不同时期的各蘖位上的叶片,以倒二叶的面积相对稳定。不同蘖位比较则以主茎上的倒二叶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蘖位相比,以主茎倒二、三两叶的平均面积与单株叶片总面积相关系数最大(r=0.91和 r=0.82)。用三个品种,三个时期的资料求出理论叶面积的回归方程和三个品种综合计算的回归方程(显著性均为 P∠0.05)。用国内外引进的不同株型的稀播材料检验所得回归方程的适用性,发现分蘖力强的品种在营养面积大的情况下,所求回归方程式不适用,对这类情况用经验方法找出了校正值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回归方程和校正值,编制出小麦叶面积查算表。  相似文献   

5.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小麦逐渐进入旺盛生长时期。针对少数麦田由于不同原因而引起的弱苗,应及时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补救,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1缺氮型弱苗根据叶、蘖同伸关系,第4叶与第1蘖应同时出现。若第4叶很长,而第1蘖长度只有第4叶的1/2,即为缺氮型弱苗。另外根据叶色,  相似文献   

6.
<正> 经我们多年观察、摸索得出,小麦弱苗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可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1 缺氮弱苗 根据小麦叶、蘖同伸关系,第四叶与第一分蘖应同时出现。若第四叶很长,而第一分蘖长度只有第四叶的一半时,即为缺氮弱苗。用同样方法,可依次观察第五、六叶与第二、三分蘖长势情况。其次看小麦生长是否缺位。若叶、蘖不能同伸,主要是氮素营养不良所致,每667m~2应立即补施碳铵15-  相似文献   

7.
水稻强化栽培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志根  刘金弟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73-1573,1608
观察不同移栽叶龄对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各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关系,明确了移栽叶龄增加1叶,分蘖叶位提高1个;各蘖位分蘖数也有所不同,成穗率以1次分蘖为最高,其次是2次分蘖,3次分蘖成穗为最低。  相似文献   

8.
在石河子地区生态条件下,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主茎叶数与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2—3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弱冬性小麦主茎叶数少于冬性、强冬性的品种。播期不同,主茎对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多数品种的有效办蘖叶龄期是从主茎第4叶到第7叶的4个叶龄期。多数冬小麦品种的生理技节叶龄期为主茎第9、10两个叶龄;在适期播种条件下,除主茎穗外,尚有鞘蘖、1N.2N、3N、4N、2N-1和1N-2等蘖位的分蘖有成穗的潜力。因此,生产上可利用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9.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体系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分精播、半精播、旱作和晚茬麦四大技术体系与八项配套技术(精播、千斤规范、半精播、中产变高产、旱作、晚茬四补一促、独秆栽培和稻茬盖播)。这些高产体系和配套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和不同的土、肥、水等生产条件下,以冬前积温为依据,以调整合理的群体起点为开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求得穗、粒、重最大乘积为目的,以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手段,来协调小麦高产生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统一。其中控制小麦的叶蘖生长与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掌握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叶蘖生长规律、群体结构及四大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春小麦的分蘖消长规律和叶蘖同伸关系.将春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特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发生快,分蘖发生经历的时间短,分蘖消亡经历的时间长,主茎3、4、5片叶叶蘖发生符合同伴关系;而中熟、中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较晚.分蘖消长的时间相当,叶蘖同伸情况与理论值吻合程度较差.这将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因春小麦品种类型不同而采取相应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育秧的中后期管理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水稻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然而,在育秧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前期管理,而忽视后期管理。现就水稻育秧的中后期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技术措施: 一、水层管理 秧田灌水深度对秧苗生长的快慢、分蘖的多少影响很大。根据几年来秧田叶龄记载结果表明,间歇性浅水灌溉的秧苗生长敦实,叶、蘖早发;而长期灌深水(1cm以上)的秧田,秧苗易形成高脚苗,且叶、蘖偏少(见附表)。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主茎叶龄计算稻麦理论分蘖数的公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稻、麦作物上,由于第n节叶原基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原基大体上同期分化,因而第n叶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可保持同伸。这种相关生长特征被称为“叶、蘖同伸规则。在叶、蘖同伸规则充分实现时,每一稻(麦)株应有的分蘖数目,我们称为理论分蘖数。理论分蘖数的多少,显然和n对应,并可用一定的数学公式作出准确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杂交中粳稻Ⅲ优98利用叶蘖同伸规律,以掌握适宜叶龄,建立叶龄模式栽培。  相似文献   

14.
依叶龄施氮模式对优质水稻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与穗肥施氮叶龄设置 1 5种施氮模式 ,研究其对优质水稻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及其动态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以及茎生叶和节间配置均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氮 2 2 5 kg· hm- 2和大苗栽培条件下 ,采用穗重法并辅以倒 4、1叶 2次穗肥施氮 ,可优化优质水稻群体茎、叶、蘖及节间等生长动态 ,促进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根据春小麦的分蘖消长规律和叶蘖同伸关系,将春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特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发生快,分蘖发生经历的时间短,分蘖消亡经历的时间长,主茎3、4、5片叶叶蘖发生符合同伸关系;而中熟、中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较晚,分蘖消长的时间相当,叶蘖同伸情况与理论值吻合程度较差。这将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因春小麦品种类型不同而采取相应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是以叶龄进程的调查、预测生育进程,通过对水稻叶片的长势、长相,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实现水稻已安全抽穗期为中心的计划生长,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1叶龄诊断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1叶龄诊断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的叶片生长与其它叶片、蘖、茎、穗等器官的生长发育之间,存在较严密的相互关系——器官同伸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叶龄进程的调查,可推测出其它器官的生育进程。这就是生育进程的叶龄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的叶片生长与其它叶片、蘖、茎、穗等器官的生长发育之间,存在较严密的相互关系——器官同伸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叶龄进程的观察,可推测出其它器官的生育进程,这就是水稻叶龄诊断。利用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可以根据水稻的不同时期进行施肥、除草、防病、晾田等田间管理。1抓好育苗管理的四个关键时期,育成健壮旱育中苗a.种子根发育期的管理种子根发育期指播种后到第一完全叶露尖,时间为7~9d。管理重点是促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麦不同层次叶片的解剖结构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不同茎蘖同位叶结构的比较尚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主茎及第Ⅰ蘖的同位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一下主茎,第Ⅰ蘖、第Ⅱ蘖茎的结构。试图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提供一点根据。我们所用的材料为校园高产田拔节末期的植株,小麦品种为津丰一号和泰山一号。分别取同株主  相似文献   

19.
水稻茎蘖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 ,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茎蘖增长与消亡的模拟模型。用指数函数描述潜在茎蘖数增长量与叶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品种分蘖特性、有效分蘖叶位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以及植株含氮量等影响因子对潜在茎蘖增长量进行调节 ,从而得到实际生长条件下茎蘖数增长动态模型。拔节至抽穗期间 ,分蘖的衰亡量决定于分蘖的生理年龄和同化物供应状况。利用有广泛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变异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 ,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茎蘖数增长和衰亡动态。  相似文献   

20.
在水稻生产中,秧苗是基础,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关于壮秧的形态指标,过去曾提出过扁蒲秧、三叉秧、带蘖秧、健壮秧等,但仅是秧苗在形态特点上的定性描述,缺乏数量概念,不易规范化。近年来,凌启鸿等根据秧苗生理特点和器官同伸规则提出用个体叶蘖基本同伸,群体茎蘖停滞增长(多数个体停止分蘖)叶龄期作为适龄移栽的壮秧指标。为了阐明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秧苗的特点,以及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密度和壮秧的关系,明确移栽的适宜叶龄期与最适播量,特进行本试验,以便为大面积培育壮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