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脏、抗肝脏纤维化、抗病毒等诸多作用,是食药用菌中独树一帜的品种,尤其在亚洲发达国家,对桑黄菌青睐有加,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一、菌种采取菇木分离或组织分离技术获得纯菌种,采用谷粒基质制作二级种,常规操作。注意问题:第一,桑黄菌的菌种老化、退化速度较快,必须按计划生产。第二,商  相似文献   

2.
桑黄是一类名贵的药用真菌,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可有效防治包括肿瘤、肠胃不适、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尽管当前桑黄已被公众所认知并接受,但这些活性化合物的复杂性及其具体药用功效仍不明确,因此,这些无毒、无副作用活性成分的研发时刻在鼓励着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此外野生桑黄通常需多年才能生长成熟,子实体十分珍稀,而桑黄的短缺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必然会导致人为采摘的加剧,因此研究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也是促进桑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归纳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简述桑黄的药用功效和栽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桑黄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加速桑黄产业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桑黄在桑树上寄生又名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等,属于担子菌亚门的真菌,以子实体及菌核入药。桑黄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桑黄,轻身不老”;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黄多糖能够缓解因癌症引起的肢体疼痛,食欲不振,身体暴瘦及疲劳倦怠等不良症状。目前干桑黄市场价格每千克580元,100 kg干料可生产干桑黄3 kg左右,人工种植桑黄效益十分可观。在我国东北三省、华北及陕西等地,桑黄人工种植面积较大,精准细化桑黄生长发育技术环节,规范种植技术是桑黄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桑黄作为一类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着桑黄药用功能研究的深入全面系统化,其药用功效逐渐为大众所熟知,采收量持续增加,由此出现了桑黄野生资源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难题,因此,亟需开展人工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本文从桑黄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桑黄菌丝的发酵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剖析与总结,并对桑黄人工栽培和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桑黄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首次发现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有白桦树桑黄,主要分布地在垣曲历山风景区;并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认识白桦树桑黄药用真菌,了解中条山林区概况,白桦树、栎树林资源;然后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中条山东段白桦树桑黄资源情况,并对白桦树桑黄药用价值与用法用量作出了具体介绍,包括内容有化学成分和综合利用应用情况等,为白桦树桑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桑黄是东亚地区的传统药用真菌,在我国的记载和应用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桑黄的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有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降低血脂、抑制尿酸等作用。长白山区是野生桑黄的重要产区,但因人为掠夺资源量逐年减少,有些种类已难得一见。近年来,桑黄的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并呈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本文记述了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资源情况,并对桑黄产业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桑黄子实体中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考察实验,分别考察了桑黄子实体的粉碎粒度、提取溶剂、提取方式、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桑黄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确定最优提取条件后,进一步考察该提取条件下磷钼钨酸显色法测定桑黄多酚的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中间精密度等参数,最后利用该提取测定方法测定10份浙江产区的不同生产批次的桑黄子实体的多酚含量。结果显示,粉碎粒度为过三号筛、料液比1:100(质量体积比)、50%乙醇70 ℃水浴回流3 h是桑黄多酚的最优提取条件。该提取条件下磷钼钨酸显色法测定同批次桑黄样品的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中间精密度均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用该方法测定的产自浙江省的10批桑黄样品多酚含量为3.98%~8.54%。以上研究结果为浙江产区桑黄的多酚含量测定提供方法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桑黄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子实体培育的技术,为桑黄菌子实体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桑黄进行液体培养基的扩大培养,分析扩大培养过程中黄酮产量的变化。[方法]250、500、1 000 m L 3种锥形瓶分别装液体培养基150、300、600 m L,在28℃、180 r/min条件下培养。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黄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产量。[结果]在扩大培养过程中,桑黄胞内和胞外黄酮产量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该研究结果对桑黄胞内和胞外黄酮的生产、提取及应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桑黄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综述了桑黄菌的形态特征、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发酵培养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从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中得到6种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化合物1-6结构分别被鉴定为: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3-酮-环菠萝蜜烷、麦角甾-4,6,8,22-四烯-3-酮、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7,22-二烯-3-酮和啤酒...  相似文献   

15.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探讨了由桑黄液体发酵液提取桑黄多糖制成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桑黄口服液高剂量组(40 mL.kg-1)能显著增加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的重量,中剂量组(20 mL.kg-1)、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碳粒廓清率的吞噬指数,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由对照组的13.7%分别提高到22.2%和3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桑黄口服液具有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可显著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适合菌丝体生长发育的理化因子为:摇瓶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6℃,摇瓶转数为128 r/min,pH值为6.0,培养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18.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琼脂打孔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比较了桑黄液体发酵菌丝体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对5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初步探讨了热处理、紫外线和介质pH值对其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桑黄菌丝体5种提取物均对测试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佳。在甲醇提取物各极性部位中,乙酸乙酯萃取部的抑菌活性最强。热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对提取物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随着介质pH值的增大,提取物抑菌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