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梯田农耕是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赋予了梯田以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创造了丰富的梯田农耕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少数民族在梯田农耕中所体现的‘蚂蚁抬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以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00-102
梯田既是一种农耕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景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梯田文化及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梯田的起源与发展、梯田文化及其开发价值、以及梯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尤其是对当今全国各地的古老梯田遗存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湖南娄底紫鹊界梯田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农耕文化开发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尤溪联合梯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提出尤溪联合梯田农耕文化开发策略,包括凸显地方文化,营造联合梯田景观品牌特色,取长补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等。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的生计经历了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和梯田农耕的生产方式。在梯田农耕活动中,已普遍使用犁、耙、锄、斧、砍刀、弯刀、锯镰、镰刀、铁锤、铁撬杆、谷船、麻袋、背箩等生产工具,也使用脚碓、水碓、水碾、水磨、石磨、筛子、簸箕等稻谷加工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维护梯田农耕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而且是展示梯田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梯田农耕的传承问题受到严峻挑战,而且象征梯田农耕物质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逐渐消亡,由此引发传统生态的生产方式功能降低,导致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被削弱。  相似文献   

6.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以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山雾海、千姿百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享誉天下。然而,究竟是谁开辟了这片神奇的梯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学术界未有定论。从畲汉农耕历史、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耕习俗等方面探求云和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为挖掘云和梯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绵延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行政村,面积714 hm2左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经过数十代人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地域农耕文化。大大小小的梯田镶嵌在山地之间,掩映于竹海和云雾之中,千奇百怪,变幻莫测。近年来,梯田因其壮丽的景观和蕴含的深厚农耕文化,陆续被评为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中国五大魅力梯田、全球  相似文献   

8.
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黔东南梯田及农耕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从黔东南梯田(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砌梯田)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各类梯田的工程特点和生态价值,并讨论了如何挖掘和保护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云和梯田国家湿地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括。云和梯田湿地是江南独特的,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景观资源丰富,其农耕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梯田湿地构建成传统、生动兼具的美景。  相似文献   

10.
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云和梅源梯田是浙江山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和梅源梯田美学景观价值,保护梯田文化、保持梯田生命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首先必须完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景区项目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再者,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以坡耕地为对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8种典型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撂荒草地、人工草地、经济林和生态林地、农耕梯田、经济林梯田、撂荒梯田、淤地坝地)土壤质量,结果表明:与坡耕地相比,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增加了1.2%~20.7%和1.2%~9.3%;碱解氮除农耕梯田减少6.6%外,其他措施增加0.2%~54.2%;经济林梯田、经济林和生态林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显著,其他措施减少了9.2%~67.1%;土壤速效钾变化差异显著。除撂荒梯田和淤地坝地土壤各酶的活性减少了6.3%~49.5%和1.2%~15.6%,其他措施均增加。土壤质量以经济林梯田、生态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经济林地和撂荒草地良好;农耕梯田和撂荒梯田较差;坡耕地和淤地坝地最差。  相似文献   

12.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是哈尼梯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区域传统农具发展历史、类型、结构特点、力学性能和工作特性上进行研究,从结构上了解和研究了犁的特点,对哈尼族传统蓄力犁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的研究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正"联合梯田"作为一个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于2013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旅游的发展。一、"联合梯田"概况"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北部的联合乡,从乡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总面积10707多亩。"联  相似文献   

14.
梯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融合、和谐相处的杰作,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梯田之美,美在层层而上的错落线条,注入了人类田埂劳作的精华,造就了绝佳的视觉效果,如千年雕琢的仙境,如诗如画,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可以远观近看,可以仰望俯瞰,无论怎么看,都掩藏不住山水田园风光之美.云南元...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义强 《农业考古》2012,(3):242-244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也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世居于云南省的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和半山区。从经济形态上来看,哈尼社会以梯田陆地农耕经济为主,是极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哈尼人一般聚族而居,哈尼族村寨中延续千年的"莫批——咪谷"组织是哈  相似文献   

17.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阎莉  戚晓明 《农业考古》2024,(1):190-196
农业耕作是人类延续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围绕这一生产方式,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农耕文化。在众多农耕文化中,围绕农耕建立的习俗文化独具特色,典型地表征了农耕生产的特性。从习俗的设立来看,农耕习俗的建立与农事活动的节令性相一致,体现着农业耕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特点,借此,农耕习俗的价值和作用得以显现。作为农耕文化的一个分支,农耕习俗反映着农人面对自然顺势而为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以习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农人以群体参与的方式显明农耕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金平、红河等哈尼山乡,是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辛勤开拓的农业文化遗产。据估计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89万亩,梯田级数最多者达3700多级,从河谷到山头依山而列的层层梯田,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绵延不绝,景色壮丽,堪称人类农耕文明奇观。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土壤养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上千年农耕历史,本文对元阳梯田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土壤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并分析测定了有机质和碱解氮,结果表明:(1)元阳梯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达到二级水平,含量比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还高;而梯田中的碱解氮含量较低,含量低于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2)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谷底低海拔区含量突增;同一海拔段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谷底低海拔区上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均匀;(3)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碱解氮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碱解氮含量最高;同一海拔段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却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