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除竹材害虫外,竹类害虫均与毛竹林出笋、换叶相关联。为增加毛竹林单位面积产量,竹林内留养小年笋长成毛竹,使竹林内出笋、换叶规律复杂化,从而影响竹类害虫的发生及生物学习性。本文仅据研究竹类害虫积累的资料,对出笋大、小年毛竹和花年竹林毛竹上害虫的变化探讨如下。一、毛竹出笋大、小年与花年毛竹林一般隔年出笋,即一年出笋多,一年(次年)出笋少或不出笋。出笋多的一年称为大年,其笋称为大年笋,所长成的毛竹称为大年竹;反之则称为小年。一般小年所出之笋不留养,挖除食用,即竹林没有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根据安徽省舒城县龙河口地区水竹择伐人工异龄林内15个土壤剖面39个土样分析资料和1985—1987年160块次标准地的竹笋观测数据,进行数量化分析和回归计算,拟合出40个回归方程,研究水竹林土壤条件和倒笋间关系。研究表明:1)水竹林倒笋严重程度的顺序按土壤质地为:粘壤土>砂土>砂质粘土>砂壤土>壤土,按土壤厚度为:厚土层(≥50厘米)或薄土层(≤30厘米)高于中土层(30—50厘米);②土壤含水率高,倒笋严重,毛管孔隙度为35—40%,总孔隙度为50%,倒笋少;③土壤含氮量为1.90—1.95ton/mu,含磷量为0.50—0.75 ton/mu,倒笋少,阳离子代换量与倒笋呈负相关,与钾含量相关不显著;④倒笋与氮、磷、钾三元素含量之和呈正相关;⑤氮、磷、钾、含水量、阳离子代换量、孔隙度六元素与倒笋率关系分别年度拟合出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在金佛山方竹中心分布区内,选择低质低效的天然次生林,建立密度等级试验区。经过5年的研究,乔木层密度1623株/hm^2~2587株/hm^2、方竹林层片密度87632株/hm^2、平均胸径0.86cm的林分,适宜的经营密度为4.5万株/hm^2。在由保留林分、1年生竹、笋产量径级结构,林分和间伐物特征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间伐和产笋是方竹异龄林系统的输出部分,1年生竹的径级结构通过影响保留林分的径级结构进而影响林分的特征指数。分析表明,采笋直接影响蓄竹质量、林分质量,适度间伐可优化方竹林分的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因此,蓄竹、间伐和采笋措施是提高金佛山方竹林分质量的3种主要手段,三者互为关联、其中蓄竹较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散生小径竹笋用林的营造及丰产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笋用林是竹林经营的一个重要类型。笋用竹林以其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可持续发展性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以及鲜笋市场的拓展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笋用林的发展。笋用林已成为竹产业或开发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散生小径竹(包括混生竹)笋用林营造和丰产培育的关键技术作一简要介绍,供生产单位参考。1 散生小径竹笋用林的营造11 林地选择笋用竹林地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根据竹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历时10年对大径级毛竹林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大径级毛竹林发笋率、成竹率和大径级新竹数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1.30倍、1.31倍和16.07倍,大径级新竹数量占成竹总株数平均值为62.8%;大径级毛竹林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分别为12.28 cm、17.03 cm,平均枝下高和最大枝下高分别为8.95 m、13.0 m,立竹密度平均达到4 705株/hm2。大径级毛竹林中,产材量和各解析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大径级毛竹比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径级越大其增长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安徽省舒城县水竹林留养1~7年生竹14个试验区连续4年观测资料,拟合出水竹不同留养年龄与倒笋及其有关因子间的关系的回归方程式20个。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水竹倒笋的适宜留养年龄为,留4a砍5a。水竹倒笋数与发笋数、成竹量和保留母竹株数有一定关系。用尝试法以水竹林倒笋率最低时所保留株数来调整择伐量,将水竹林年龄一株数改善成均匀分布,保持利用均衡和收获稳定。各留养年龄年均每公顷增产量和增产值分别为3855kg和2310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水竹林竹笋倒伏防止措施,于1983—1985年在安徽舒城县苗圃设置固定试验区48块并在舒城县所属七个区部分乡村设置固定和临时试验区30块,主要从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合理密度、留养适宜年龄和培育混交林分等方面探讨防止竹笋倒伏措施。该地区倒笋开始于1980年,通过试验研究,1984年每亩倒笋为568支,1985年每亩倒笋下降了191支,平均倒笋率由30%下降为12%。水竹林留养母竹年龄以1—3年和1—4年为宜,保留株数因胸径而异,胸径1.25—1.75厘米,每亩保留3000株,胸径1.75—2.25厘米,每亩保留2500株,胸径2.25—2.75厘米,每亩保留1800株,对防止竹笋倒伏和提高成竹质量效果显著。施饼肥、尿素有利于防止倒笋的作用,施土杂肥、钾肥能促进成竹地上部分生长,加土有一定的防止倒笋和促进成竹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湖州市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经营方式对4类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样分析了湖州市毛竹材用林、笋用林、早竹林和杂竹林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6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杂竹林和材用林优于早竹林和笋用林。其中笋用林的容重最大(1.40 t.m-3),总孔隙度最小(46.97%)。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杂竹林最高,依次为杂竹林>材用林>早竹林>笋用林,全磷含量依次为杂竹林>早竹林>材用林>笋用林。4类竹林土壤全K、水解氮、速效磷及土壤酸度状况均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集约经营毛竹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毛竹材用林和笋用林两类经营方式林分,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分别调查材用林和笋用林各6块标准地,于2008年3-6月,运用定位采样分析表土层(0~5 cm)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结果显示: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土壤总孔隙度趋于一致,材用林表土层0~5 cm内贮水量176.94~248.44 t/hm2,笋用林164.95~210.76t/hm2;材用毛竹林毛管孔隙度体积百分率45.72%~56.75%,笋用林39.14%~49.19%;材用林毛管持水量22.86~28.38 mm,笋用林19.57~24.60 mm;材用林最小持水量17.69~24.84 mm,笋用林16.50~21.08mm;材用林排水能力5.53~13.46 mm,笋用林6.61~12.43 mm;材用林合理灌溉定额5.31~7.45 mm,笋用林4.95~6.32 mm.方差分析表明,两类经理方式毛竹林表土层0~5 cm的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最佳含水率下限、合理灌溉定额达5%水平显著差异,而土层贮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经营毛竹林时为稳定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需要对经营方式予以注意,比较而言,材用毛竹林土壤毛管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笋用毛竹林.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现代经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竹子现代经营的概念和应遵循原则,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对毛竹集约高效林和笋竹两用林实施:①按笋用林要求继续调整好竹林结构;②按开发要求调整好竹林地下结构;③做好竹林土壤管理和平衡施肥;④搞好竹林水份量化管理;⑤从保护竹林生态环境出发,探索竹要复合经营技术;⑥创建竹林无公害绿色品牌产品等方面,探讨毛竹林的现代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引进竹种Guadua amplexifolia为对象,进行了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全年连续育苗和主枝、次生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对提高新竹质量有显著作用,处理较对照新竹径级增大51.5%,立竹全高增加30.9%;全年3次移栽育苗成活率均达87%以上,其中以5月份移栽效果好,成竹率达45.7%;1年生、2年生立竹主枝、次生枝扦插成活率68%以上,各处理生根时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47d,综合扦插成活率、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等,以2年生立竹主枝扦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方竹属(Chimonobambusa)四方竹(C.quadrangularis (Fenzi) Makino)是优良的笋竹两用乡土经济竹种。根据对四方竹生物、生态特性观察,在复层林分的下层及山谷荫湿环境纯林生长发育良好。总结了四方竹野生竹林垦复改造技术,以分类经营为原则,通过劈山清杂、松土垦复、水肥管理,建立集约经营、一般丰产经营与生态经营竹林。集约与一般丰产经营竹林单位面积立竹量提高了290.1%,平均胸径提高了177.9%,2008年竹林单位面积平均出笋23 067个(采挖与留笋养竹总和),已基本建成正常生产经营竹林。  相似文献   

15.
采取对照、劈山清杂、全垦、施复合肥料、施饼肥5种技术措施,对毛竹疏残林进行人工改造。经过对毛竹林分出笋、成竹、胸径3个指标连续4 a的观测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改造措施总体上促进了毛竹林的生长;随着人工改造措施实施时间(次数)的延长,各年度间毛竹林分出笋、成竹、胸径3个指标均有极显著、显著性差异;各人工改造技术处理间出笋数差异极显著、胸径差异显著,而成竹数差异不显著。q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改造措施对毛竹林生长的正效作用排列依次为施复合肥料>施饼肥>全垦>劈山清杂>对照。  相似文献   

16.
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后的林分生长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分别在1974年和1984年实施清除混交乔、灌木,把原竹木混交林改为毛竹纯林经营的两片毛竹林分内,于1985年各设立固定标准地20块,自1985年至1995年对改造后处于自然肥力条件下的林分不同生长阶段的毛竹纯林的生长指标,进行为期11a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竹木混交林改成毛竹纯林后的较长经营期中,各生长因子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即:新 竹个体数量增长和粗度下降期(1-4a),主要特征是林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类型的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分的毛竹自然再生产情况。结果表明:由6~8竹组成的竹杉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和6竹组成的竹松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强,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大于纯竹林;6~7竹组成的竹松阔混交林、6~8竹组成的竹松杉混交林、6竹和8竹组成的竹松混交林,其林分结构组成较差,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弱,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18.
毛竹天然林表型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我国17个天然毛竹林的胸径、中央直径、杆高、枝下高、全杆节数、枝下节数、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胸高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等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胸径、杆高、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竹腔径、壁腔比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经度无关;全杆节数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研究还表明部分表型特性与气候条件下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检查法林分生长预测及择伐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法胜  于政中 《林业科学》1994,30(6):531-539
检查法是一种适合于异龄林经营的集约作业方法,由于目前试验时间还较短(第1择伐周期1987-1992年),需要对其长期经营效果作出预测。文中提出了一种修正参数预测模型(MPPM)和线性规划方法相结合对于林分进行生长预测和择伐模拟研究的方法。拟合林分直径分布采用了形状灵活的Weibull分布形式,使得这种方法很适合于异龄林分(反J形直径分布)的生长预测(当然也适于同龄林),特别是当径阶株数出现突然变化  相似文献   

20.
Tian-hu Liu 《林业研究》2011,22(3):487-490
Winter bamboo shoots are widely used in Asian cuisine. We surveyed growth depth (tail depth and root depth), harvest speed, and harvest processe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harvest technology. The tail depth of most winter bamboo shoots was 100 350 m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and the root depth was 200 500 m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Most winter bamboo shoots were difficult to locate with only the naked eye. The digging depth was 200 500 mm to cut winter bamboo shoots from the root. The highest harvest rate was 7.75 times faster than the slowest one and the average harvest speed ratio of men: women was about 1.71:1. The harvest process of winter bamboo shoots was divisible into three steps: searching, digging a hole (around the shoot) and cutting the root. The ratio of searching time to the sum of digging and cutting time was about 8:1, showing that searching required more time than digging and cutting toge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