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富饶美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林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林区三十万各族人民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每年都要生产出三百多万立方米木材,占全国统配材的十二分之一。它的木材产量仅次于伊春、吉林林区,是我国第三大林区。  相似文献   

2.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既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尤其是珍贵大径材的战略储备基地,更是东北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4.57%,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18.79%;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全局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建设50年来,东北、内蒙古森工企业生产的木材约占全国商品材产量的1/2,累计上缴利税240多亿元。可以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森工集团所经营的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808.0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区森林总面积的10.2%;活立木总蓄积7.23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活立木总蓄积的10%。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1.7亿立方米商品材,上缴利税、各种费用和社会公益性投入16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的3.8倍。  相似文献   

4.
<正> 国有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森林面积、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4%、70%和三分之二。建国以来,国家在国有林区己投资百亿元,建立了131个林业局与50多个木材综合加工和林业机械修造厂。截止1984年国有林区林业企业,提供商品材六亿多立方米,营造人工林二百多万公顷,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国有林区不仅过去是,而且在将来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我国很重要的林业基地。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对国有林区木材生产的管理,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林业部和国家计委于1987年颁发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木材总产量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把过去由国家统配的商品材和森工企业自行销售使用的抚育伐材等所有符合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之一,总土地面积1000多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00多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森林面积的11.1%,森林覆盖率达75.5%,是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和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赖以生存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重点林区之一,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兴安岭的46%。驻扎在林区的最高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8.
1987年国内木材市场供求总趋势是:可供资源减少,需要量增加,供需矛盾扩大,价格上浮。供今年全国木材总量(采伐量+进口量)将比1986年下降3.1%,其中:统配计划比去年减少346万立方米,下降14.2%;国家进口木材比去年减少150万立方米,下降22.8%。林区库存量与去年初相比,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减少10%;南方集体林区减少30%。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基地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总体规划产量为670万立米。近几年木材产量每年都以20万立米的速度递增着,1984年商品材产量已达到了360多万立米。由于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长速度未能与木材生产能力增长同步和铁路车皮紧张,造成了贮木场大量木材积压降等。据统计,到984年底,大兴安岭林管局积压统配材与非1统配材70多万立米,如每立米按影响售价20元计,70万立米就少收入1,400万元。由于木材生产与调运不能同步,不得不限产,这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在建设初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材,限于当时的开采条件及人为因素,经过近50a的采伐,使得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乡土树种樟子松、云冷杉等珍稀树种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缓解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对特殊树种进行培育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3—1997年我国木材进口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初,中信林业公司成立,这是中信总公司统一协调经营海外林业投资业务,利用海外林业资源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举措。今年适逢国家启动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逐步实行“封山育林”,到2000年,国家将调减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000万m3。国家林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我国进口木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加强对国内进口木材市场的分析研究,不仅是形势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公司开拓国内进口材市场的需要。本文将根据《海关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对近几年我国进口的原木、锯材和人造板等主要木材产品进行分析,通过进口木材的数量、价格、…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森工集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57户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在我国林业工作中,内蒙古森工集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其经营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8.15万平方公里,经营面积、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总蓄积均居全国四大国有林区之首,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同样特殊而重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直是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现在还是潜力巨大的森林旅游目的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能源后备基地。目…  相似文献   

13.
<正> 东北、内蒙古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仅森工企业就拥有82个林业局,占国家131个森工企业的2/3,林地面积2521.2万ha,森林蓄积18.17亿m~3,担负着国家统配材生产任务的95%。可以说这片森林经营好坏对我国林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乃至人民生存条件,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40年来,这片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历经几次变革,但始终没有理顺,目前这些森工企业经济危困,可采资源枯竭;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林业发展建设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逐渐调减到“天保”工程实施前产量的40%,采伐方式也由过去主伐产量占90%调减到70%,过去林场的数量和职能也随着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场、经营所,已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48个撤并转型到121个,基本满足生态建设为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国有林区营林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西南西北的青藏高原、天山、秦岭、岷山和黑龙江、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澜沧江、金沙江、怒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白龙江流域。国有林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林产品生产基地,是我国大江、大河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我国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区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土保安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国有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10多亿立方米,占国家商品材供产量的50%以上,为国家上缴利税160多亿元,为国民…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三十多年来,林区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九千多万立方米及其他林副产品,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当前林区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可采森林资源锐减,二是经济危困。本文结合一些经济理论知识,就开展森林集约化经营、营造速生丰产林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森林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经营面积1064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9%;总蓄积量60171万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十二五"时期木材生产产量减少、人员富余、柞树林资源破坏情况,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如何开展柞矮林培育经营提出观点,供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国国有林区的28.7%和28.1%。建国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4.29亿m~3,占全国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的48%,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失误和某些经济政策的失当,积累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可采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这已引起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相继出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已初步形成一个新的木材生产基地和一个比较完整的林区社会。在边建设、边生产的过程中,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3,620万立方米,积累资金5.6亿元。二十年来,共花掉国家投资13.8亿元,森林覆被率下降了11%,可采蓄积减少了1.1亿立方米,而林木生长量为0.8亿立方米,人工造林24万亩,仅占宜林荒山荒地的2.5%,且保存率很低。照此下去,周总理生前提出的“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遗愿将难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于1980年3月在《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林工商综合经营是建设我国现代化林业的方向”。这种经营体制是我国三十年来林业工作的经验总结,是林业生产建设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尤其适合于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型国有林区。下面,就大兴安岭林区如何按照林工商综合经营的体制进行改革,谈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木材生产基地,年生产木材约400万 m~3。自60年代投产以来,完成统配材近6000多万 m~3,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作出了较大贡献。大兴安岭林管局各局木材运输方式均采用汽车运材,运材成本约占木材生产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