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市花溪地区油菜夏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品种早、中晚熟3个材料在花溪夏繁表现性状的观察,分析在花溪地区油菜夏繁加代的必要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春化获得壮苗的条件是春化温度在2~8℃,春化时间为15-20d为宜,移栽大田后,整齐度好,但开花时间长,经济性状较差,不宜加代繁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和杂种 F_1异地异季种植的性状表现。春油菜、春性和半冬性类型品种夏播生育期缩短,性状变差;冬性和部分半冬性类型品种不能现蕾开花。春油菜对长日照敏感;冬油菜对长日照不敏感。我国三种类型冬油菜品种夏播与秋播的现蕾日数与全生育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类型品种夏播与秋播经济性状呈显著  相似文献   

3.
近春性小麦品种在广东陆丰冬繁收获的种子,比在新疆春繁收获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提前抽穗。这是由于在陆丰冬繁的种子形成期间,处于较低的气温条件下,种子收获前就进行了一定春化作用。新疆冬季就地加代的近春性品种,在13~15℃室温条件下形成的种子,也有类似的幼胚春化现象。这种幼胚春化是种子春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新疆室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麦品种石麦12春化特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探索黄淮冬麦区小麦冬、春性改良途径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石麦12与冬性品种石家庄8号杂交后代F2:3株系中的春性株系、冬春性分离株系、冬性株系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石麦12具有一个显性春化基因,经已知春化基因的基因特异性标记鉴定为Vrn-D1。利用Vrn-D1的基因特异性标记对上述F2:3株系进行冬、春性鉴定的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说明该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冬、春性改良中对Vrn-D1的辅助选择。在高海拔、长日照地区夏播是小麦冬、春性表型鉴定的一个快速、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品种对温光互作反应的作用力分析和回归分析,看出供试的南方北方17个品种可分为光敏感类群(春性,强春性),温敏感类群(冬性、强冬性),温光兼敏感类群(半冬性)。在具有不同程度春化效应的品种中,温光作用的先后也有三种类型,即春化光照并进型(半冬性),春化半提前型(冬性,强冬性),春化提前型(超强冬性、春化要求60天以上的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6.
小麦加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彬 《种子》2004,23(7):43-46
文章综述了小麦加代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破除种子休眠技术和根据冬性、半冬性小麦的温光特性进行春化处理、温光调控来缩短世代周期,达到一年多代的目的.简述了小麦加代的必要性、概念、意义、研究历史概况和加代材料的选择方法以及加代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道杰  冯毅  王辉  闵东红  李学军 《作物学报》2008,34(11):1953-1957
春化基因VRN-B3是小麦开花素基因TaFT,为探索该基因在品种间的保守性及其与小麦开花早晚的关系,根据TaFT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DQ890162)设计特异PCR引物,扩增了13个品种中该基因的编码区。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存在多态性,序列翻译发现5个品种的表达产物FT蛋白发生变异。利用中国春的非整倍体材料将TaFT基因定位在7BS染色体上。参考品种的冬春性及开花时间,推测冬性品种正常的FT蛋白(同DQ890162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一致)可加速开花,FT蛋白变异则延迟开花;春性品种的FT蛋白变异与否对开花期影响不大,推测TaFT基因的效应可能被春性品种的显性春化基因所掩盖。  相似文献   

8.
孙道杰  冯毅  王辉  闵东红  李学军 《作物学报》2008,34(11):1953-1957
春化基因VRN-B3是小麦开花素基因TaFT,为探索该基因在品种间的保守性及其与小麦开花早晚的关系,根据TaFT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DQ890162)设计特异PCR引物,扩增了13个品种中该基因的编码区。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存在多态性,序列翻译发现5个品种的表达产物FT蛋白发生变异。利用中国春的非整倍体材料将TaFT基因定位在7BS染色体上。参考品种的冬春性及开花时间,推测冬性品种正常的FT蛋白(同DQ890162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一致)可加速开花,FT蛋白变异则延迟开花;春性品种的FT蛋白变异与否对开花期影响不大,推测TaFT基因的效应可能被春性品种的显性春化基因所掩盖。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黄淮麦区常常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或南繁异地加代等方法。但异地加代受费用高、加代材料多偏春性、规模小、管理麻烦等因素限制,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和育种质量:而就地加代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在黄淮麦区应用也较为普遍。许多单位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中的打破休眠。春化和光照处理的优化,移栽时期以及加代性状的选择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进展显著,但对就地夏繁加代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较少。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幼苗春化一年三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秋泉 《作物学报》1985,11(1):59-67
1979~1983年,通过春化室、温室等人工设备和山区、大田等自然条件相结合,异季集团加代和正季单株选择相结合的途径,研究了小麦幼苗春化加代育种技术,技术要点:(1)双氧水低温法打破种子休眠;(2)春化室幼苗春化:处理温度8~10℃,连续光照30天左右;(3)一年三代育种:山区集团密植夏繁,温室集团密植秋繁,就地大田单粒冬播,苗期薄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根据其成花转变过程中对低温春化时间需求的不同分为3种生态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前人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可在多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在拟南芥中, LncRNA可以通过调控春化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开花。本研究以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苗期叶片的mRNA和LncRNA测序,初步探究LncRNA在油菜生态型分化及适应性形成中的作用。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共差异表达基因的GO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不同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之间存在大量基础化合物合成代谢差异,特别是脂质类化合物。3种生态型甘蓝型油菜中共鉴定获得3775个LncRNA,其中285个在2个及以上生态型组合中存在差异表达,涉及到1517个候选靶基因。这些差异表达LncRNA涉及到的靶基因也富集到大量基础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通过mRNA-LncRNA联合分析,我们预测到了一个开花基因的调控网络,包含8个开花基因和23个LncRNA,涉及到温度和光信号调控通路。通过比较鉴定得到的LncRNA和972个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性状QTL位...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温光互作设计下,通过品种苗穗期(出苗—抽穗)对温光反应的变异分析看出,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温光组合下,不仅存在着最短与最长的苗穗期,而且不同类型品种,对温光反应类型不同,春性类型品种对春化基本无反应而对光长反应敏感;强冬性类型品种对春化反应敏感,而对光长必须在一定春化量基础上才表现敏感,并且具有短日代替春化效应。一般冬性类型品种(主要指黄淮麦区的半冬性过渡类型)多为温光兼敏性,无短日春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加代繁育是良种创新过程中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都是采取异地夏播加代繁育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通过异地夏繁收获的材料返回正常秋播,有的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不佳、产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冻害、病害重,难为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14.
春化基因Vrn-B1是决定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冬春性的主要基因之一, 研究其不同显性等位变异的低温春化作用效应及分布, 对该区小麦品种选育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等位变异Vrn-B1a品种皖麦33与等位变异Vrn-B1b品种豫麦34为亲本构建杂交组合, 对其F2代进行5~35 d的低温春化处理, 并在温室(22±3℃,16 h昼/8 h夜)鉴定抽穗期, 结合分子标记分析低温春化处理时间对各等位变异型抽穗期的影响。同时对228个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进行相关位点分子检测, 分析该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布特点。各春化处理均使两种等位变异小麦植株的抽穗期提前, 但Vrn-B1a抽穗时间比Vrn-B1b晚约2 d。从春化处理当天至处理后25 d, 2种等位变异类型的抽穗时间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缩短; 继续延长春化时间, 抽穗期不再缩短, 表明满足两种等位变异完成春化的低温时间为20~25 d。在228个品种中, Vrn-B1位点有214个(93.9%)隐性和14个(6.1%)显性等位变异。其中, 显性等位变异Vrn-B1a有6个, 占总品种数的2.6%; Vrn-B1b有8个, 占总品种数的3.5%。在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中, 春化基因Vrn-B1位点至少存在Vrn-B1a和Vrn-B1b两种显性等位变异类型, 两种等位变异类型纯合小麦植株的抽穗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麦冬播”种植效应及品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春播小麦生育期短、干热风、高温逼熟等因素制约产量提高,且收获后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的现状,以及试种冬小麦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本研究以“春麦冬播”种植模式为切入点,采用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越冬出苗、叶片生理、根系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以期筛选适宜冬播的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供试的全部春性小麦品种及部分冬性品种可以以种子形式完成春化作用,第2年正常抽穗成熟。冬播条件下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越冬出苗率高、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其中永良4号产量可达到与春播相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原因。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待油菜长至5~6片真叶时,大田试验进行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盆栽试验按24℃→10℃→5℃→0℃→-5℃→-10℃各48 h依次降温处理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冬前生长点洼陷,幼苗匍匐生长,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地下部鲜质量与地下部干质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236.1%,263.0%,说明抗寒性强的冬油菜能够在营养生长阶段将光合有机产物优先运输到地下部,建立庞大的根系,为安全越冬提供代谢能量。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差异,-5℃时陇油7号SOD活性较CK增加了10.7%,0℃时陇油7号CAT、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4.7%,28.6%,而0℃时白菜型冬油菜SP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32.3%,-10℃时白菜型冬油菜的SS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71.4%,-10℃甘蓝型冬油菜MDA含量较白菜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52.8%,这说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损伤,其中CAT、POD、SP是抵抗冷害的保护性物质,SOD、SS是抵御冻害的保护性物质。白菜型冬油菜比甘蓝型冬油菜在形态学及生理水平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态学上的优势使其有利于抵御极端低温天气,提供维持越冬及冬后返青所需的代谢能量;生理水平上,低温胁迫后保护性酶活性、调节性物质含量增加,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MDA含量减少,可以缓解低温对冬油菜叶片的伤害,从而保证高越冬率,为北方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分属冬性、半冬性、春性类型的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进行了2年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间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构建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了两类指标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异。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材料间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在部分材料间差异极显著,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材料间无差异。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向显著相关,其中与叶绿素总量相关程度最高(r=0.9082),其次是与叶绿素b的相关(r=0.8366)。SPAD值及叶绿素含量年际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受年际间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在23个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促进国外资源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有效利用,以小麦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及光周期位点Ppd-D1标记对23个国家的755份品种检测,同时在河南安阳秋播,观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Vrn-A1、Vrn-B1、Vrn-D1和vrn-A1+vrn-B1+ vrn-D1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3.0%、21.1%、15.6%和64.2%,显性等位变异Vrn-B3在检测材料中缺失。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主要分布在中国春麦区和长江中上游冬麦区、意大利、印度、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澳大利亚,上述地区的小麦一般为春性类型;春化位点均为隐性等位变异或vrn-A1+vrn-D1+Vrn-B1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美国中部和南部、德国、法国、挪威、乌克兰、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这些地区的小麦为冬性类型。光周期迟钝型Ppd-D1a的分布频率为55.2%。光周期敏感等位变异Ppd-D1b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即美国各麦区以及德国、挪威、匈牙利、中国东北、加拿大、智利和阿根廷,来自其余麦区的品种均携带光周期迟钝等位变异Ppd-D1a;携带Ppd-D1a的品种在河南安阳大部分能够成熟,而携带Ppd-D1b的品种在河南安阳基本不能成熟。在安阳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a未加速小麦抽穗,而携带Vrn-B1和Vrn-D1等位变异的部分春化需求品种能够正常抽穗,主要因安阳生长季节的温度能够满足春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玉米自交系一年三代种植的新模式,采用了温室与大田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玉米自交系加代种植与选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山东大棚春播、山东夏播、海南冬繁一年三代种植与选育模式可靠,可操作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自交系扩大了选育范围。利用该加代模式,山东春季大棚2月25日左右播种,5月1日左右授粉,6月12日左右收获,灌浆期42天以上,籽粒基本饱满;夏季6 月15 日左右播种,10 月5 日左右收获,及时暴晒考种;海南冬季11 月8 日左右播种,2 月20日左右收获暴晒3 天及时运回山东大棚春播,完成一年三代。利用该模式选育出的自交系性状表现可靠,生产上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甘蓝型油菜CMS130A为试验材料,设6个播期处理,研究了雄雌(6/早)比值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播期的延迟,各处理的初花期也逐步延迟,并且初花时的雄雌比值相应减小,不育性逐步提高。CMS130A的雄雌比值与开花前的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属于对低温敏感的高温不育类型,感温临界值为9.7—13.9℃。对于不同的播种期处理,雄雌比值与开花前日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的日期不同,并且随着播期的延后有向前推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