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与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江苏省高效生态桑园管理、桑园散养草鸡、桑叶粉饲养畜禽、叶果兼用桑树品种选育、家蚕蛹虫草栽培、桑基鱼塘生态基地建设等系列试验调查,探讨了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五种典型模式与应用效果,为促进现代蚕桑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蚕桑生产与经营、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研讨新方法,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南方蚕区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桑基鱼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桑基鱼塘作为传统的农业生态模式在我国南方蚕区延续至今,该模式开辟水、陆2个生态系统,形成陆基种桑→塘水养鱼→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循环性农业生产特征。简要综述了桑基鱼塘的演变历史、基本技术要素,进一步讨论认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是我国南方蚕区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虎  沈浩 《蚕业科学》2021,47(4):374-379
中国是蚕桑起源地之一,传统蚕桑产业发达.桑树作为其基础环节,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中在梳理文献基础上,分析中国古代桑树资源利用变迁,其主要体现为桑叶饲用、桑椹果用、桑树药用、桑林文化、桑基鱼塘等5个层面.以史为鉴,文中进一步分析桑树的当代生态价值,其功能集中表现为涵养水源、修复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4个方面.进而结合当前中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任务,尝试性阐述其具体应用路径,包括蚕桑科技完善、传统蚕桑产业升级和蚕桑生态旅游,以期能够更好地开发桑树资源,为传统蚕桑产业升级和桑树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7月20日-21日,广东省蚕学会茧丝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组组织其会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行23人先顺德后珠海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学习,此次活动就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现况、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推广情况、蚕沙有机肥的可发展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次活动首站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基地,这是一种"桑茂蚕壮鱼大  相似文献   

6.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广西蚕区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蚕区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的不同综合高效利用模式在广西蚕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桑枝、蚕沙、桑叶、桑椹、蚕蛹等高效利用模式促进新兴乡镇工业的发展;以开发蚕桑生态旅游带动蚕区农村旅游和生态建设。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建立起适合广西蚕区发展的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是蚕桑绢丝产业的延伸与拓展。全文以新的思路与理念讨论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技术及该学科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将蚕桑产业相关的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目的;从蚕桑资源的加工特性、功能评价、多功能品种选育、原料标准化生产、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系统构建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学科和技术体系;从桑枝、蚕蛹、蚕沙等大宗资源入手,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并开拓蚕桑资源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实现蚕桑资源的全方位开发,打造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产业。  相似文献   

8.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循环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科学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应用条件价值法2种形式获取数据,分别对桑园提供产品、桑园气体调节、桑园涵养水源、桑园减少尘沙、桑园保持土壤、鱼塘提供产品、鱼塘蓄水防洪、桑基鱼塘休闲旅游以及桑基鱼塘历史文化共9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桑园、鱼塘和桑基鱼塘整体3个部分每年提供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107亿元,其中:桑园系统每年提供服务价值最低,为1.24亿元,占总价值的1.16%;其次是鱼塘系统,提供价值为7.44亿元,占总价值的6.96%;最高的是桑基鱼塘整体系统服务价值,约98.32亿元,占总价值的91.88%。研究结果显示桑基鱼塘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远远高于单一的桑园生态系统和鱼塘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价值,明确了桑基鱼塘只有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有机组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更高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和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桑基鱼塘综合技术研究”课题,于1989年12月29日通过省级鉴定。该课题利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原理,开展桑基鱼塘物质与能量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经过三年试验,较全面地探明了“桑—蚕—鱼”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鱼塘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质量的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高效生态桑园、桑园散养草鸡、桑叶粉饲养巴马香猪、桑枝粉栽培食用菌等系列试验,初步探讨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几种模式,为提高蚕桑生产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研讨了新方法,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菱湖“桑基鱼塘”系统及其农业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湖州菱湖"桑基鱼塘"的历史渊源和桑基鱼塘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和作用。梳理了湖州菱湖"桑基鱼塘"的发展变化,介绍了菱湖镇射中村对"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调研齐河古晏农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等现状基础上,制定了该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桑基鱼塘循环农业为主导,以传承“一带一路”蚕桑丝绸文化为骨架,以蚕桑绿色有机产品为突破口,将农庄建设成为集蚕桑生产、科普教育、科技示范、休闲康养于一体的零污染循环农业型蚕桑生态园的总体定位。将整个农庄按照“一带(滨水生态景观带)、两心(游客服务中心和蚕桑产品研发中心)、两馆(养蚕技术馆和丝绸博览馆)、三区(桑基鱼塘生态区、桑树种植区、葡萄种植区)”进行规划与建设,并提出了各分区建设内容和功能分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广西在桑枝栽培食用菌、蚕丝被加工、蚕沙无害化处理、蚕桑生态食品开发、蚕桑生态模式5个方面,发展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所进行的促农增收新举措和成效.  相似文献   

14.
桑基鱼塘是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农耕劳作,创造的田埂种桑-池塘养鱼-采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鱼肥蚕壮的良好人工生态系统。2014年5月“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单位。为进一步传承发展湖州桑基鱼塘传统文化,9月22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在湖州荻港鱼村联合主办了“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江苏及省内蚕桑重点市,有关农业遗产保护、渔业专家近百人参加了论坛。原全国人大常委、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省农业厅副厅长冯一鹤应邀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5.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以桑为中心。种桑养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塘泥上基肥桑,使蚕、桑、鱼三者密切结合,互相促进,使人们持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几年来,由于对蚕茧、蔗糖、圹鱼等一些农产品价格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蔗、鱼等项生产,因而严重影响到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并损害了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因此,如何按照价值规律法则。通过部分调整价格政策以促进蚕桑生产,维护和发展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是农业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南临大海,属副热带的海洋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既没有严寒的冬季,也没有内陆的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此外,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大,地势低洼,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了一种桑基鱼塘的生产结构形式,即把低洼地深挖为塘。挖出的泥土复于四周成基。塘蓄水养鱼,基上栽桑(或蔗、果等)。以桑叶养蚕,用蚕沙(粪)、蚕蛹喂鱼再以塘泥肥桑,从而形成一个以桑为中心的、蚕桑鱼结合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互相促进的“桑茂蚕壮、蚕壮鱼肥、鱼肥泥好、泥好桑茂”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证明,这种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丰富,经济效益大;这种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比较合理,参与这个循环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生态系统投入更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继承和发展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注意保持这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桑、蚕、鱼三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以达到取得更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诚然,桑基鱼塘是特殊地区的一种生产结构形式,它所提供的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及原理。对其它一些地区来说也是有现实的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开拓综合利用的途径。我县圩区是主要淡水养殖地区,也是主要蚕茧生产区,养鱼饲料来源不足,利用蚕沙做鱼饲料是桑鱼结合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有效措施。近年我们示范推广了鱼池埂栽桑养蚕、利用蚕沙肥塘养鱼、塘泥肥桑的桑基鱼塘模式,但在池塘养鱼生产中如何使用蚕沙做饲料,蚕沙的饲料  相似文献   

17.
沈蔚 《江苏蚕业》2011,(4):29-3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重视,蚕桑资源特别是大宗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提取叶绿素、桑叶制茶、桑果酿酒、蚕蛹虫草开发、蚕蛾制酒等方面取得了技术性突破并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成为了蚕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典型。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湖州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健全管理体系,加快人才引进,开展资源普查,开发功能产品,实施项目推动等举措“,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基本面貌得到修复,产业循环系统更趋合理,生态功能更加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同时,本文针对目前桑基鱼塘系统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政府管理机构、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丰富系统业态与加强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拓展蚕桑资源在食品、医药、饲料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已经成为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有赖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支撑。国内研究者将低温加工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等应用于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中,例如蚕桑资源中的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成分与花青素、多酚、生物碱、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桑椹、桑叶和蚕蛹食品的加工、保鲜等,并建立了部分蚕桑资源产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本文总结近10年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并探讨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亟待解决与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李兴  李冰 《北方蚕业》2023,(3):53-60
开展蚕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动有利于深度挖掘蚕桑资源价值、弘扬与传承深厚的中华蚕桑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丰富中小学素质文化教育,有利于科研院所拓展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蚕桑产业综合影响力、丰富民众休闲旅游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徽省蚕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具备过硬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基础、坚实的科技保障和充实的人才支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环境条件、发达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旅游环境等发展优势,介绍了基地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模式及具体开展情况,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策略与规划,以期为我国蚕桑文化科普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