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施肥纯技术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了施肥对乌龙茶品种黄棪和铁观音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不仅能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而且乌龙茶品质也好。氮、磷、钾化肥和莱饼的适量配施,鲜叶质量高,鲜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及总糖的含量适中,碳/氮比为12左右,乌龙茶成茶品质最佳。在氮、磷、钾三要素中,钾对乌龙茶成茶品质影响最大,其次为氮,因此,在三元化肥配施中,适当提高钾肥的比例,是乌龙茶施肥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两个乌龙茶品种的经济合理施肥量及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将市售铁观音划分为"正炒"、"消青"、"拖酸"、"浓香"等4种风味,分别进行不同时间单次冲泡处理,对冲泡茶汤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冲泡3 min时,可较好反映各种风味的感官品质特点.冲泡茶汤理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正炒"铁观音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和可溶性糖总量较低;"消青"铁观音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拖酸"铁观音的水浸出物含量最低,可溶性糖总量最丰富;"浓香"铁观音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含量高于其他茶样,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从生化成分浸出效率来看,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及简单儿茶素更易浸出,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及可溶性糖浸出量较低,揭示了不同风味铁观音冲泡时的滋味变化.  相似文献   

4.
茶饼便于保存和携带,茶叶在压制及湿热工艺中对其品质的影响也是茶叶加工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压饼和湿热工艺对政和白茶特征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茶样,以及寿眉在压饼三个阶段的茶样为研究对象,测定茶样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类、茶多糖和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经过压饼尤其是湿热压制工艺后,寿眉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蛋白质、黄酮类和没食子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可溶性糖、茶多糖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湿热处理后,四款白茶茶汤内含物质丰富且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增加,有利于贡眉和寿眉的品质提升,如儿茶素含量及酯型儿茶素比例、汤色明亮度和滋味均有明显改善,而对于相对较嫩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分析了乌龙茶主要产区包括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四个产区共33个乌龙茶茶样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乌龙茶的感官品质平均分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6.88±2.26、87.72±1.20、88.47±1.87和88.25±2.97;而其茶汤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其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及加工工艺有关;儿茶素组分含量差异较大,高儿茶素含量和高酯型儿茶素比例是导致广东乌龙茶(797.39±151.84、487.11±112.69)和闽北乌龙茶(587.33±57.74、300.92±30.97)茶汤滋味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乌龙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主要包括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本研究结果将为乌龙茶品质提高和消费者鉴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方世辉  张秀云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146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做青生理生化效应及微域环境设备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接1999.4总第65期)1.4.乌龙茶做青中酶的作用酶是一种具有特异催化功能的很活跃的蛋白质,一切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和异化作用都必须酶的作用。张劲松(1988)对乌龙茶制造各工序中的茶黄素、儿茶素和氨基酸的组分以及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活性作了一定的分析,从而使乌龙茶的研究从简单的单一生化成分过渡到其内源酶活性变化的研究上[12]。与做青关系较密切的有水解酶类的淀粉酶、蛋白酶和氧化还原酶类的多酚氧化因。淀粉酶把茶青中的淀粉分解为糟类,是呼…  相似文献   

9.
<正>单丛茶是广东乌龙茶的特色品种,有"花香型"和"蜜香型"之分,其鲜叶原料均是南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异单株及其培育出来的品种、品系和株系。2006年,晏嫦妤等~([1])对34个凤凰单丛茶样进行测定发现,凤凰单丛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范围为水浸出物35.63%~49.41%、氨基酸1.15%~2.96%、茶多酚22.64%~39.12%、儿茶素8.91%~19.57%、黄酮类0.83%~1.40%、咖啡碱1.05%~5.33%,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而茶鲜叶中咖啡碱含量一般在2.00%~  相似文献   

10.
保靖黄金茶品质季节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靖黄金茶1号品种为实验材料,测定分析了不同季节保靖黄金茶1号绿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黄酮、茶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保靖黄金茶1号绿茶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等品质成分季节变化明显。春茶品质明显优于夏、秋茶,秋茶品质优于夏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加温萎凋与复式萎凋过程中取不同萎凋样品及成品茶,采用国标方法分析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同时采用GC/MS分析两种萎凋方式制成的成品茶香气物质差异,来探究两种萎凋工艺对福鼎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萎凋制成的福鼎白茶可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复式...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丹桂、黄观音和金观音3个茶树品种,分别加工成白茶、红茶和乌龙茶3种茶类,测定其主要生化成分,以及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采取综合模糊评价法评价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茶类间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茶类间的清除率顺序为:白茶乌龙茶红茶,茶树品种间自由基清除率的排列顺序为:黄观音金观音丹桂;抗氧化综合评价值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成正相关,并且与茶多酚和EGCG差异显著,体现了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白叶1号、中黄1号、黄金茶1号、苏茶早、E1和20-2-1的主要生化成分,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分析了6个品种(系)春季新梢(一芽二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茶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它组分变化规律不明显.基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白叶l号、苏茶早、黄金茶1号、中黄1号、E1等5个品种(系)聚为一类,该类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低的特性;此外,高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的品系20-2-1则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将同一批紫娟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烘青、炒青、晒青和蒸青4种绿茶,分别测定它们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芽蒸青绿茶总抗氧化能力高于晒青、炒青和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烘青绿茶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最强。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中的Pt、Pg、黄酮类中My和Qu,以及可溶性糖和没食子酸等与4项抗氧化活性均正相关,茶多酚与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正相关,但与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长沙县高桥相同嫩度茶鲜叶原料采用卷曲形毛尖茶加工工艺制绿茶为对照,分别对沅陵县齐眉翠峰、凤娇碣滩茶、干发茶和军大坪茶4种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沅陵4种绿茶的茶多酚总量28.76%~30.34%,游离氨基酸总量2.35%~3.22%,咖啡碱含量3.00%~3.63%,水浸出物含量37.26%~40.07%,可溶性糖总量5.46%~5.65%,可溶性蛋白含量1.50%~1.74%,类黄酮化合物总量1.16%~1.79%,叶绿素总量1.36%~2.01%,儿茶素总量13.53%~16.20%。与对照相比,4种绿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齐眉翠峰外其余3种茶样水浸出物和叶绿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干发茶外其余3种茶样类黄酮化合物总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现代人群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之多。茶叶作为广受关注的健康饮料,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多种功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坚持饮茶,例如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有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可作为推荐的日常健康生活方式。茶叶富含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保护胰脏、肝、肾等器官,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糖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病情等。现代科学研究中,已经发现茶叶功能成分的多种降血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泡茶器具对茶汤滋味物质的影响,试验选用紫砂西施壶、白陶倒钟形杯(盖碗)、玻璃壶等三种主流泡茶器具冲泡坦洋工夫红茶,采用荧光光纤测温仪监测三种茶器的保温性,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材料的微观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汤中的滋味物质(氨基酸、7种儿茶素类茶多酚、咖啡碱及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以紫砂壶冲泡的茶汤中鲜甜物质茶氨酸和可溶性低聚糖含量最高,而苦涩味物质儿茶素类茶多酚以及咖啡碱含量最低,表明紫砂壶最适宜用于冲泡红茶。  相似文献   

18.
以福鼎大白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设置0 lx、3 000 lx、6 000 lx、9 000 lx、12 000 lx、15 000 lx等6个光照强度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每隔30 min取样,测定茶多酚、黄酮、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黄素组分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同光照处理样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黄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现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总量和茶黄素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拐点在发酵120 min左右。不同光照强度处理间比较,15 000 lx强光照处理会促进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的下降及黄酮、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积累;9 000 lx处理样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3 000 lx处理样的茶黄素组分总量和茶氨酸比重最高;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 000 lx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六堡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六堡茶品种资源在苍梧全县、藤县金鸡镇、岑溪市南渡镇等地均有分布,以苍梧县六堡镇、狮寨镇为主要分布地。这些茶原料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6.6%~56.4%,茶多酚含量为32.2%~49.7%,氨基酸含量为2.7%~5.2%,咖啡碱含量为2.7%~6.6%,儿茶素含量为17.5%~24.6%,适制六堡茶和红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