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叶摊放与绿茶品质的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绿茶在杀青之前进行适度摊放 ,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提高。鲜叶摊放过程中的多酚类 ,儿茶素含量逐渐减少 ,氨基酸 ,水溶性糖的含量明显增加 ,酚氨比值下降。经摊放处理后 ,绿茶茶汤浓度、鲜爽度和香气均明显提高。但摊放必须适度 ,过度摊放反而降低绿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德宏州芒市优质绿茶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芒市茶叶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优质绿茶加工提出关键技术措施:更新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鲜叶适度萎凋,轻度发酵;高温恒温匀速杀青;安装揉捻机无端变速器,控制揉盘转速,提高揉捻质量;恒温均匀烘培。结果表明:茶叶品质得到提高,为芒市打造优质高效的绿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越冬防护区福鼎大白茶相关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区,春茶鲜叶百芽重、产量、折干率及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水浸出物、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降低了酚氨比,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而夏茶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越冬防护条件下,它的物质代谢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在停止防护措施后,此效应对春茶影响较明显,夏茶不明显。这为茶树安全越冬,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夏秋茶为原料,结合乌龙茶和蒸青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不同蒸汽杀青时间对花香型蒸青茶内质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测定成品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蒸青时间越长,内质成分转化越多,7 min较5 min的茶叶茶多酚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减少0.23%和0.20%;游离氨基酸显著降低,降幅达到6.10%;茶叶色泽、滋味、外形、香气均受到不良影响。花香型蒸青茶工艺可以提升夏秋绿茶的品质,杀青时间以杀透为标准,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5.
信阳毛尖茶生产线配套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信阳毛尖的生产能力与茶叶的品质,以决定信阳毛尖茶品质的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4个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为对象,对信阳毛尖茶流水线作业的配套加工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杀青时,滚筒进叶口35 cm处空气温度115~120℃,杀青时间2 min;高、中、低档鲜叶原料揉捻时间6~8 min、15~18 min、25 min;理条时间5 min,投叶量0.75~1.0 kg,温度90℃;初烘温度115~120℃,时间6~8 min、复烘温度70~80℃,时间25~30 min,上述条件下生产的信阳毛尖茶感官评审得分最高,外形和内质俱佳。本研究集成了一套信阳毛尖茶生产线加工技术,为信阳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启利 《茶业通报》2013,(3):123-124
本文介绍了绿茶“三色定投”杀青技术,即看滚筒内的茶叶三种色泽,准确无误地确定绿茶杀青三种投叶时间和投叶量,达到投叶适温准时,避免由于欠火或过火而导致红梗红叶或焦叶情况发生,出现茶叶次品而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针芽形名优绿茶滚筒杀青工艺研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针芽形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指标评价优化的针芽形名优绿茶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即温度270℃、时间90 s、投叶量125 kg/h;杀青温度对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茶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投叶量对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山银钩茶     
黄山银钩茶是歙县近年来创制的新产品之一,其品质特点:外形如钩,条索紧结,色泽银灰,味鲜醇回甘,汤清香馥耐久,易于贮藏。产于海拔800—1000公尺的里东乡大谷运、岱岭、木岭后一带,终年云雾缭绕。黄山银钩采制技术要求精湛每年清明后7—10天开始采摘,鲜叶要一芽一二叶初展,无病虫冻伤,无杂质老叶,当天采,当天制。手工制作分杀青、揉捻、炒胚、烚干四道工序。杀青:在桶锅中进行,锅温掌握在160℃左右,每锅投叶量1.5—2市斤,掌握雨水叶少投,晴天叶多投,温度高多投,温度低少投,鲜叶下锅后用双手在锅内快速轮换抖炒约5—8分钟,达到叶面失去光泽变暗,叶质变软折梗不断,紧握不易松散为止。揉捻:用竹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砖茶品质,有效降低氟含量,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25个不同茶树品种1芽5叶原料的氟含量,这些茶树品种氟含量为181.92~345.06 mg/kg,‘中茶302’是含氟量最低的茶树品种。以1芽5叶‘中茶302’为原料,在参照传统砖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优化出3条砖茶生产工艺,生产低氟砖茶。比较砖茶氟含量、理化指标、内含成分检测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最优生产工艺为工艺3,即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复炒→复揉→晒→渥堆→蒸→渥堆→炒干→蒸、压砖→砖茶,该工艺所制砖茶氟含量、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GB/T 9833.4—2013);感官品质优于传统砖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比传统砖茶增加了9.41%、36.39%、26.94%、27.23%、15.29%。通过选用低氟砖茶品种,控制原料嫩度,优化砖茶加工工艺,能实现砖茶的低氟优质。  相似文献   

10.
茶叶测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茶叶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和叶绿索等物质的变化也不一样。按制法,茶叶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等六大茶类。凡正常的鲜叶经不同制茶工艺,制出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的色、香、味特点。因本文是茶叶的测色研究,故着重说明制茶与色泽的关系。绿茶类是鲜叶经杀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第一道杀青工序,利用高温迅速纯化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等物质的变化,其后紧  相似文献   

11.
滚筒杀青机是目前全国绿茶产区比较欢迎的杀青机种。滚筒杀青操作简便、适应性能良好,杀青叶品质比较稳定。但是有些茶叶初制厂对滚筒杀青的特点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台时产量,杀青温度、投叶量与失水率三者关系失调,降低了茶叶品质,未能充分发挥滚筒杀青应有的经济效益,失去了“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绿茶传统风格。现就如何正确使用滚筒杀青,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了宣州区名优茶塔泉云雾的采制技术,主要加工流程为鲜叶采摘和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初烘、摊凉、复烘、干茶捡剔、分级包装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金萱、英红九号、青心1号、红叶1号四个品种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加工烘青绿茶,以碾压和揉捻两种方式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对烘青绿茶主要理化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含量揉捻方式比碾压方式更高,但是理化指标含量均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的结果表明,碾压方式得到的分数均高于揉捻方式,两种加工方式加工的烘青绿茶差异主要在茶叶外形上。综合品质结果认为,碾压加工方式在茶叶外形上优于传统揉捻加工方式,内在品质与传统揉捻方式相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解放以来,在红(工夫红茶)绿茶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揉捻机,均为揉捻原理相同而且只能进行间歇作业的桶盘结构的揉捻机,它对发展我国茶叶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此种揉捻机,在人们长期的生产使用中,发现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在生产同一批茶叶过程中,很难做到投叶量、揉捻时间和加压重量基本相等,再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因此,揉捻质量难以保持前后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从而影响毛茶质量。为克服这些弊病,自7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相继开始进行多种原理(拓板式、转子式、链板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古丈群体品种单株间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差异情况,初步判断各茶树资源的特点和适制性,筛选一批符合不同茶类要求的优良单株,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古丈地方茶树资源春季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测定结果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出共5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0%;聚类分析将10 个供试样及2 个对照样分为4 类,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在各分类间存在较大差异,测定的其他生化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所研究的古丈茶树资源整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低茶多酚、低酚氨比、低咖啡碱。试验从10个供试茶样中筛选出8个适制绿茶单株、2个红绿茶兼制单株,其中游离氨基酸高于4%的种质资源3 份、茶多酚含量低于16%的种质资源3 份、咖啡碱低于2%的种质资源为1份、酚氨比低于5的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6.
鲜叶摊放程度对绿茶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芽2、3叶的茶鲜叶为原料,进行摊放处理,取不同减重程度(分别减重4%、8%、12%、16%、20%、24%)摊放叶经微波杀青后烘干,制成绿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研究不同摊放程度对绿茶感官品质以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问的延长,摊放叶含水...  相似文献   

17.
lyy@ahau.edu.cn     
 不同芽叶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存在差异,嫩芽叶>老叶>嫩茎。芽叶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摊放2h后上升到最高峰,为鲜叶酶活性的1.2倍;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下降,8h后酶活性降至鲜叶酶活的85%。揉捻及发酵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大幅度下降。微波杀青处理后,β-半乳糖苷酶快速失活,摊放冷却后没有复性。  相似文献   

18.
Study on Variation of --Galactosidase Activity During Tea Process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芽叶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存在差异,嫩芽叶>老叶>嫩茎。芽叶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摊放2h后上升到最高峰,为鲜叶酶活性的1.2倍;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下降,8h后酶活性降至鲜叶酶活的85%。揉捻及发酵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大幅度下降。微波杀青处理后,β-半乳糖苷酶快速失活,摊放冷却后没有复性。  相似文献   

19.
毕彩虹  潘科  薛泽程 《茶业通报》2006,28(4):157-158
以福鼎、巴南9号、川种三个中小叶种的鲜叶为原料,采用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摊晾初揉烘二青摊晾复揉解块毛火摊晾足火的加工工艺流程加工成烘青绿茶;以混合样为对照,对各茶样密码审评和常规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品质:巴南9号最优,福鼎次之,川种最末。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开发富硒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茶叶硒形态、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等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无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与总硒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面喷施0.02 g/L处理茶叶各化学品质指标含量最高,化学品质满足GB/T14456.3—2016标准要求,茶叶硒含量满足GH/T1090—2014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