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破坏区愈10万km^2,核心破坏区达6.5万km^2,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灾区生态屏障功能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保护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入手,提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河流源区与流域区、聚落生态与农田生态区、地震遗址保护区”是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五大关键区域,而“脆弱生态环境的难恢复性、贫困人口生存方式的脆弱性与经济开发活动的持续性”是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中面临的三大障碍,提出通过“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农村扶贫、建立生态补偿以及开发生态资源”等四大措施来改善灾区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德阳市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对策建议,以期对灾区林业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生态修复Ⅱ: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两年多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实践,提出了2年间地震灾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震灾区中长期生态修复的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对灾区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借鉴日本及我国唐山市、台湾地区震后生态恢复经验,提出应科学规划、以"示范区"带动生态恢复、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绿地建设、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严惩不贷等恢复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灾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震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改善。但地震灾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生态问题依然严峻,还有大量的、长期的生态修复任务。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分析了我国两年多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震灾区自然地理背景和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分析,提出依托灾区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区域内2个省林业产业重点县为中心,在四川地震灾区的龙门山北部和中部可分别建立2个山桐子木本粮油产业化基地。建议通过新造和改建等方式发展产业基地6.67万hm2,正常投产后可实现年加工生产山桐子油18.0万t,对推进区域特色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脆弱生境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岷江上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加之"5·12"汶川大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其恢复重建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观点,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类型,主要目标等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状况及其主要成果;针对岷江上游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研究重点、方向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地震对区域环境的干扰强烈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灾区灾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汶川地震区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样地法,对汶川地震区具有代表性的9个县典型损毁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生物量恢复特征以及土壤恢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形成的不同灾害类型以及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类型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了针对各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的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9.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等产生的影响,认为林木受灾、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土壤生态系统受损等雪灾引发的生态问题影响巨大而长远。探讨了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开展植被与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监测与调查,受损生境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植物物种的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完善,以及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山峡谷区地处林业、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长江上游,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汶川特大地震使灾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破坏。分析探索和抓紧实施该区域灾后生态植被修复(或称恢复),对于尽快恢复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保障下游生态安全,十分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成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设施的不完善问题突显出来。城市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本文针对在“5.12”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问题,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从植物景观、应急设施和应急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探讨公园防灾功能方面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青城山前山风景区灾后损失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青城山景区前山受灾情况,提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当在保护其原有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增强其抵抗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前,高黎贡山森林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如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不时发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高黎贡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1)恢复植被;(2)开发替代能源以降低薪材消耗;(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发展社区经济;(4)发展生态旅游;(5)借助保护区的优势,争取国内外支持援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滑坡灾害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黄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63%,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滑坡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黄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不同分类指标,把黄土地区滑坡概化为9种类型,并重点分析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黄土地区滑坡的影响因子即滑坡机理。指出黄土地区的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震发育情况、降水密切相关;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情况、水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不同方面对黄土地区滑坡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黄土地区存在易发生滑坡的先天自然条件,而人类活动又加速了滑坡的发生。本文指出控制黄土地区滑坡灾害,寻找最佳防治对策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表1参14。  相似文献   

15.
对广州市2014年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出植被覆盖度(NDVI指数)、土壤指数(裸图植被指数)及坡度3个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结果,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归一化后的环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处理,得出广州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广州市总体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优等级别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01%,良好级别的占4.5%,中等级别的占35.79%,差等级别的占59.70%;南部的城市核心区生态环境普遍较差,北部和东北部状况较南部好。重视城市中绿地、绿道的建设,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利用Landsat TM和ETM影像数据建立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植被受损的程度,运用植被覆盖度估算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总体上评价了芦山县经过4·20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2009年至2013年芦山县平均覆盖度从75.47%降低到70.22%②两个时期植被都是以较高覆盖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36%,其中2009年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大量的减少,减少的高覆盖度植被主要转化成了2013年中覆盖度的植被③2009年~2013年以轻度减少和稳定为主,轻度减少区和稳定区占总面积的75.66%,剧烈减少区和减少区占总面积的9.68%。这说明2009年~2013年植被有较严重的退化趋势④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着空间格局差异,随高程、坡度、坡向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⑤通过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地震造成的植被受损情况,其中重度受损的植被大多是滑坡、崩塌的区域。通过研究植被受损的等级和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了地震灾害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状况,为灾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暴露出当前城市建设中防灾避险绿地严重缺失、公园绿地偏少等一系列问题。以成都市为例,从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入手,分析当前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校园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对城市园林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完善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市绿地探讨灾害发生后居民的避难行为,总结城市绿地如何在城市避震减灾方面发挥其独特功能,以期对我国防灾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