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缓释熏蒸,间歇熏蒸,仓底熏蒸,环流熏蒸等化学药剂防虫新技术;第二、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剂混合使用技术和采用多种技术进行综合防治技术;文章最后提出了确保防治害虫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豆食心虫防治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证明,熏蒸片剂的研制成功,改过去喷药防治为撒施熏蒸片剂防治,其使用方法简便易行:在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将熏蒸片剂50片均匀地撒在667m^2豆田中即可。防治效果可达86.0%-94.4%,不仅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还提高大豆的品质和等级。对人安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增添了一个新的农药剂型, 在防治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3.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储粮磷化氢熏蒸处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几种储粮在几种特殊发生害虫的情况下的磷化氢熏蒸处理建议,包括局部生虫时的处理、储粮表面熏蒸、有明显死角时的熏蒸和大型仓房有明显冷心时的熏蒸。指出了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磷化氢熏蒸时保持生虫部位磷化氢浓度的必要性和防止害虫迁移的重要性,以及尽可能采用试验虫检测熏蒸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几种储粮在几种特殊发生害虫的情况下的磷化氢熏蒸处理建议,包括局部生虫时的处理、储粮表面熏蒸、有明显死角时的熏蒸和大型仓房有明显冷心时的熏蒸。指出了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磷化氢熏蒸时保持生虫部位磷化氢浓度的必要性和防止害虫迁移的重要性,以及尽可能采用试验虫检测熏蒸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主要通过毛壳菌、地恩地、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菌剂等在熏蒸和未熏蒸的农田地土壤中施用,观察记录其出苗率及对土壤抗病性的影响,验证毛壳菌剂、地恩地等对人参立枯病病害的预防效果;从而获得科学的田间数据,为指导实际生产提供基础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未熏蒸土壤A1、A3、B1效果最佳,发病率分别为0.65%、0.62%、0.68%;熏蒸土壤方案C3、H3人参出苗效果最佳,出苗率为92.71%,方案B1、B2、C1、C3、E1、F1、F2、G1、G2、H2出苗较好,出苗率在90%以上;方案B2对人参立枯病害的防效最佳,发病率几乎为0,方案B3、C1、C2、G3防效较好,发病率在1%以下。未熏蒸农田地方案H2人参保苗效果最佳,达到88.02%,方案B2、C2、D2、D3、H3保苗效果较好,保苗率在80%以上;熏蒸农田地方案H3、C1保苗效果最佳,保苗率为88.54%,方案B2、C3、F2、G1、G2、H2保苗效果较好,保苗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6.
红棕象甲幼虫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灌根法、灌淋法、打孔注药法和熏蒸法等化学防治方法对红棕象甲幼虫进行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依次为:熏蒸法>打孔注药法>灌淋法>灌根法.用磷化钙以每株树9.6g的剂量进行根部熏蒸,5d后防效达83.03%,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用斯美地对辣椒苗床进行熏蒸试验,结果表明,32.7%斯美地水剂对辣椒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有预防作用,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结合苗高、叶长、根系和苗干重测定结果,推荐使用量为40~50mL/m2。  相似文献   

8.
以海绵、粉笔、玉米芯3种材料为载体,进行了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载体中,以海绵效果最好,玉米芯次之,粉笔最差。同时,针对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的有效距离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的有效距离为2.6m(36h内靶标死亡率100%),田间有效防治的载体单元投放量不能少于25个/667m2。风对DDVP熏蒸效果有影响,但在大面积应用时,风的影响可被多点的传递效应所抵消。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加热熏蒸抑芽剂氯苯胺灵(CIPC)对马铃薯抑芽效果及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加热熏蒸和喷施2种方法,在室温20℃的条件下,贮藏第30 d时对马铃薯进行处理,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测定马铃薯萌芽情况及品质关键指标。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在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喷雾CIPC和加热熏蒸CIPC均能显著抑制马铃薯发芽,处理后薯块普遍出现芽萎缩变黑的现象;2种处理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相比之下,喷雾施用CIPC较加热熏蒸对马铃薯的抑芽效果和薯块品质的保持更佳,但二者都具有明显的抑芽效果。考虑操作性、成本、对马铃薯的机械损伤等因素,认为加热熏蒸比喷雾的优势更加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具有更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0.
生物熏蒸就是利用芸苔属植物细胞破碎后硫苷与黑芥子酶接触反应生成的挥发性异硫氰酸盐/酯类,熏蒸土壤、杀灭/抑制土生病虫害。该文摘编2008年在堪培拉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生物熏蒸学术会议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7篇论文以及21期生物熏蒸最新报道,综述在高发病虫害农田,间、套、偷种、复种或轮作高硫苷油/芥菜品种,适时适量碎汁+入土+捂青,确是一项绿肥绿药美土嘉禾的农田生态新技术。中国农田之广、耕制之多,在果菜园、棉薯田、城郊集约种植基地,试验、示范推广绿肥绿药美土嘉禾农田生态新技术必将大利归农、惠及全民的。  相似文献   

11.
1-MCP在姜荷花切花贮运保鲜的适宜熏蒸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姜荷花鲜切品种‘清迈粉’为试材,研究2μL/L 1-MCP处理在不同贮运温度、熏蒸时间和重复熏蒸下对姜荷花贮运期间生理代谢指标(失重率、叶片叶绿素和花瓣的细胞膜透性、花青素、乙烯释放量、Prof、SOD、POD、O-2、MDA)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贮运(12℃)对姜荷花花瓣产生一定的冻害,常温贮运(25℃)效果较好;常温下6 h和24 h熏蒸均能显著地抑制乙烯释放,其中,24 h熏蒸处理效果较好;常温下重复熏蒸对姜荷花保鲜产生负作用。因此,常温下24 h熏蒸处理是1-MCP对姜荷花鲜切花贮运保鲜的适宜熏蒸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磷化铝应用剂量与仓房气密性对磷化氢浓度的影响,在杀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目前在生产中常用的环流熏蒸方法及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苍术、艾叶与甲醛的熏蒸效果比较,探索中药在组培室消毒中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苍术的平均灭菌率为44.8%(真菌)、77.9%(细菌),艾叶的平均灭菌率为68.4%(真菌)、44.1%(细菌)。甲醛熏蒸平均灭菌率为70.2%(真菌)、68.8%(细菌)。由于苍术对细菌的灭菌效果优于真菌,而艾叶对真菌的灭菌效果优于细菌,可根据组培真、细菌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二者之一作为熏蒸剂。两种中药熏蒸剂对人体和试管苗均无伤害,且与甲醛熏蒸效果相近,可用于马铃薯组培室的消毒杀菌。  相似文献   

14.
第二届国际生物熏蒸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6月25—29日在美国爱德荷大学举行,来自17个国家的8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油料所张春雷博士是参会的唯一一位中国代表,并展示了海报《油菜硫甙组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磷化铝应用剂量与仓房气密性对磷化氢浓度的影响,在杀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目前在生产中常用的环流熏蒸方法及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3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的熏蒸效果及寄主切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磷化钙、3%高效氯氰菊酯烟雾剂(烟魁)和溴甲烷3种熏蒸剂熏蒸处理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各虫态及散尾葵切叶,观察椰心叶甲各虫态的死亡情况和对散尾葵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魁使用时灼伤散尾葵切叶,不适合处理散尾葵切叶.其他2种熏蒸剂对切叶没有明显影响,影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各虫态致死的主要因素是熏蒸剂的浓度和熏蒸时间.磷化钙处理而言,其分解为磷化氢气体需要时间,需要熏蒸24 h,使用0.3 mg/m~3即可达到完全杀死椰心叶甲的目的;而对于溴甲烷处理而言,用量相对较大,但熏蒸时间较短,20g/m~3的浓度2 h才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椰心叶甲除害的需要.研究结果对处理棕榈植物鲜切叶或苗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杧果象是杧果的重要害虫,该类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质量,对杧果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发现杧果果肉象和果实象在云南发生为害严重,发生程度不一,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重。采用溴甲烷对采后的杧果鲜果及新鲜果核进行熏蒸处理,结果表明:在20-25℃,常压下使用72g/m3溴甲烷熏蒸鲜果、新鲜果核3h或使用24、36g/m3溴甲烷进行熏蒸鲜果6h,可100%杀死果肉及果核内的杧果象且果实外观、风味未发生改变,种子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杧果象是杧果的重要害虫,该类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质量,对杧果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发现杧果果肉象和果实象在云南发生为害严重,发生程度不一,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重.采用溴甲烷对采后的丰亡果鲜果及新鲜果核进行熏蒸处理,结果表明:在20~25℃,常压下使用72/m~3,溴甲烷熏蒸鲜果、新鲜果核3 h或使用24、36 g/m~3溴甲烷进行熏蒸鲜果6 h,可100%杀死果肉及果核内的杧果象且果实外观、风味未发生改变,种子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 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假眼小绿叶蝉不同查虫方法虫量资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三种查虫办法(检叶,振落和熏燕)虫量资料相关性研究,证实这三种查虫方法所获虫量资料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如以熏蒸虫量代表近似田间实有值,则振落和检叶虫量均能反应田间实有值的同一趋势。同时也证实这三种查虫方法的虫量资料可以利用相应的回归方程互相代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