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稿摘登     
适宜河津市发展的苹果早熟品种目前山西省河津市已发展苹果面积5000hm2,但早熟品种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早熟品种田间管理时间短,果实受污染和病虫危害轻,同时河津地处晋南,其成熟期较早,可提早占领邻近地区市场,为此调查研究早熟品种果实的经济性状和市场效...  相似文献   

2.
早熟苹果在市场上畅销,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欢迎,但我国栽培的苹果早熟品种相对较少,现有的早熟品种存在果实小、品质差、采前落果重及抗病性差等问题。1997年我们从加拿大引进了早熟苹果品种晨阳(Sunrise)进行试栽。经过8年的引种观察,该品种在陕西省苹果产区生长结果表现良好,是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苹果早熟优良品种,2005年4月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命名为晨阳。  相似文献   

3.
“嘎富”苹果由青岛市果茶站从日本引进。经过4年的引种观察和栽培,表现为果实早熟、质优、味香,抗斑落叶病。7月20日前后成熟,是一个填补市场空档的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苹果品种结构极不合理,晚熟品种比例过大,缺少早、中熟品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从金冠实生中选育出的苹果新品种——绿帅,果实品质优良,外观商品性高,早产早丰,树体抗性强,适栽范围广。绿帅果实成熟早,正值早熟品种藤牧一号采收之后,中早熟品种珊夏、嘎拉成熟以前上市,价格好,填补了市场缺少中早熟品种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据2003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我国苹果产量达1924万吨,占全世界苹果总产量的35%.由于不同时期品种比例的失调,造成早熟品种果实价高,而且市场供不应求.就全国而言,成熟期在7~8月、颜色稍好的早熟品种,市场售价是一般晚熟品种的3~4倍.目前生产上曾经推广的早熟品种有10余个,但生产上形成产量的仅有藤木一号、美国八号和嘎拉等少数几个品种,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一定的不足,生产上迫切需求综合性状优良的早熟品种,以适应和满足苹果品种结构调整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祝光苹果是品质优良的中早熟品种,在内销外贸中都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对解决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苹果淡季问题很重要。但由于果实成熟期处于夏末高温季节,致使果实不耐贮运,造成上市集中、供应地域狭小、时间短暂,因而使祝光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如能使祝光苹果的成熟期适当提前和拖后,延长其供应时间,扩大其使应地区,则对解决当前苹果淡季、适当促进祝光苹果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乙烯利对许多苹果品种有增色催熟的作用,但对祝光等早熟品种的效果尚不明确。 本试验是试图应用乙烯利的催熟作用控制祝光的…  相似文献   

7.
苹果品种藤牧1号原产于美国,是一个优良早熟品种.钟祥市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部,年生长期长,物候期早,具备发展苹果早熟品种、抢占早熟苹果市场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特早熟苹果新品种“辽伏”,1990年12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辽伏”是选育果实生育期为70天、生育前期果实肥大生长迅速的早熟品种“老笃”为母本,以果实生育期为100天,品质优良的中熟品种“祝光”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的方法,经过23年的培育、选择,于1979年育成的特早熟苹果新品种。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果实生育期为60天,比目前国内外栽培的早熟品种早捷、黄魁  相似文献   

9.
早熟优质苹果新品种—华艳目前,我国苹果品种中,9月份成熟的中晚熟品种和10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种所占比例过大,部分地区已出现卖果难的问题。而早熟和中熟品种市场较缺乏。为满足市场需要,自1984年以来,我市陆续引进了30多个早中熟苹果新品种,经十几年的试栽...  相似文献   

10.
比津轻、赞作早熟的优质苹果新品种——信浓红1 育成经过长野县属苹果栽培的温暖地带 ,为发挥其能促进苹果提早成熟的优势 ,利用早熟品种津轻 ,使其成熟更早、效益更高。但津轻品种在温暖地区存在着色较差等栽培问题 ,而且品种单一 ,因此希望能选育出适宜该类地区种植又比津轻早熟的品种。长野县果树试验场以选育着色艳丽、风味优良、耐贮藏的早熟品种为育种目标 ,1983年用津轻与ビスタベヲ品种杂交 ,实生苗于 1993年结果后首先进行外观和果实品质筛选 ,选出了品质突出的苹果长果 12优系 ,并经系统适应性观察发现其坐果状况、果实大小、外…  相似文献   

11.
22个苹果早熟品种的生长结果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研究了早捷、丰艳、安娜、藤牧1号、美国8号等22个早品种的生长结果情况,从果实经济性状、栽培表现、市场情况以及各地的引种表现等方面分析了各品种在生产上的发展前景,认为藤牧1号、美国8号、新嘎拉具有很好的栽培特性和良好的果实品种,是值得发展的早熟苹果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富士苹果品种在长期的栽培中,产生了大量的早熟芽变类型,成熟期较晚熟富士普遍提早,如日本选育出的红王将、红将军、弘前富士,韩国选育出的极早熟富士A,我国科研单位选育出的昌红、晋早富、望山红、早熟富士王、烟农早富、玉华早富等品种。早熟富士系品种由于果实外观近似富士,且成熟期早,深受市场的欢迎,已成为生产上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类型。在烟台地区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现将烟台地  相似文献   

13.
苹果是文登市农业的主导优势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文登市苹果以晚熟的红富士为主,中、早熟苹果品种所占比例较小。为丰富全市中早熟苹果品种的类型,文登市从2004年开始.陆续从国内外科研单位引进中熟和早熟苹果品种,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试栽推广。经多年调查研究,认为从烟台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的红露苹果新品种,果实品质突出,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作为优良中早熟苹果品种在文登苹果产区进行推广栽培。现将红露苹果的引种结果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4个中早熟苹果新品种在陕西宝鸡陈仓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入陕西宝鸡陈仓区的4个中早熟苹果品种玉华早富、蜜脆、秦阳和红盖露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调查。结果表明,4个苹果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表现良好。玉华早富、红盖露和秦阳适宜发展,蜜脆要慎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苹果的发展面积已经饱和 ,今后主要是调整品种发展优质果 ,特别是中早熟品种中的优质果市场价格连年都很好 ,今后可作为发展的重点品种考虑。山东省临沂市良种果树苗圃的中早熟品种 ,已经结果2~ 9年 ,对各品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 ,可以作为群众今后发展中早熟苹果时参考。松  相似文献   

16.
武汉位于我国苹果分布的边缘区域 ,属典型的南方夏季高温多湿气候区 ,仅适于苹果早熟品种的生产。南方气候区栽培早熟苹果的优势是物候期早 ,果实成熟期较北方苹果主产区提前 2 0天左右 ,能避开夏季高温和病虫大发生期等不利因素 ,并可就近占领市场。另外 ,由于在南方苹果树成形快 ,一般栽后 2~ 3年即进入丰产期 ,见效快。因此 ,近年来南方地区发展早熟苹果积极性很高。鉴于目前我国南方应用于生产的早熟苹果品种数量少 ,更缺少红色优质丰产的早熟良种 ,亟须提供适宜的良种。笔者从 1995年开始先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辽宁省…  相似文献   

17.
李赛 《山西果树》2002,(4):42-42
红露系韩国新育成的中早熟苹果新品种 ,已成为韩国中早熟苹果的主栽品种。本地 1999年从山东农大林学院林果良种示范基地引进 ,经栽培观察 ,认为该品种早果、早丰、个大、色美、抗霜冻 ,是大果型全红早熟优良品种。1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长圆锥形 ,果形指数 0 .85,平均单果重 2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现有的苹果品种中,9月份成熟的中晚熟品种和10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种比例非常大,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市场饱和卖果难的问题。相比之下,早熟和中熟品种仍短缺,市场空间较大。近年来,中早熟苹果品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为了  相似文献   

19.
 以‘泰山早霞’、‘极早红’和‘辽伏’3个早熟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果实发育期间果实硬度、细胞壁水解酶及淀粉酶活性、乙烯释放量的变化,旨在为探讨果实软化机理提供基本资料,并为早熟苹果品种软化的调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① 3个参试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硬度基本均呈下降趋势,但品种间下降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辽伏’花后75 d硬度的下降幅度为35%,‘泰山早霞’50%,‘极早红’53%;② 3个品种果胶甲酯酶(PE)和淀粉酶(Amylase)活性差异不明显,‘泰山早霞’、‘极早红’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活性明显高于‘辽伏’,3个品种PG酶、Cx酶活性变化与其果实硬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③ 3个参试早熟苹果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乙烯释放量与PG酶、Cx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早丰甜及贝拉、辽伏等早熟苹果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3种早熟苹果含醇类等12类136种香气成分,其中1-己醇、(E)-2-己烯醛、乙酸丁酯、乙酸己酯等成分均在1%以上,总含量占测定芳香物质总量的93.81%,为参试苹果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2)β-大马酮及草蒿脑可能是早丰甜特有香气物质;(3)根据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可将早丰甜与贝拉分别划为“酯香型”与“醇香型”苹果;(4)3个早熟苹果品种间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苹果香气成分是早熟苹果品种选育标准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