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氏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是我国浅海洄游性头足类,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年产量很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乌贼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搞清其食性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提高乌贼渔业的年产量,除了要搞清其产卵场、索饵场及涸游路线外,对其食性的研究也是显得十分必要的。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食性作全面详细的报道,为此作者对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周年按月采捕的新鲜乌贼标本计336只,逐个进行胃肠消化道的解剖观察,为了解其食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是我国东海的主要渔捞对象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带鱼和黄鱼,但国内对无针乌贼的研究,却远不及带鱼、黄鱼那样系统和周密。除了断续作了一些形态、生态、产卵习性、孵化发育等研究外,关于资源方面,也仅有1960年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队作了春、夏汛洄游分布的调查。至于幼乌贼的分布范围、数量变动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前使用的捕捞乌贼的工具主要有对网、张网、乌贼拖网、乌贼笼、扳罾等。其中对网与张网是把乌贼作为兼捕对象,在产卵场外围拦捕产卵群体,使能到达产卵场的亲乌贼数量锐减。张网对稚仔乌贼的损害也很大。乌贼拖网过多地拥挤在狭窄的渔场上反复拖曳,使产卵附着物柳珊瑚、海藻等遭到损坏,从而破坏了产卵场的繁殖生态环境。扳罾的产量有限,不是主要的捕捞工具。乌贼笼除少量试验外,仍被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角质颚形态的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的种类判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2015年南海海域灯光罩网渔船捕获的鸢乌贼样品,利用Fisat II软件对南海鸢乌贼群体的生长死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南海没有大型群鸢乌贼个体,且雌性个体(12.05cm)比雄性个体(10.91cm)大;南海北部和南部的鸢乌贼均呈正异速生长,胴长和体质量关系b值分别为3.470~3.605和3.379~3.773;生长参数K反映了南海北部更适合于雄性鸢乌贼生长;南海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1.84)和雄性(1.76)总死亡系数相差不大,开发较为均衡;南海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0.60)总死亡系数远小于雄性(4.83),显示该海域鸢乌贼未能充分开发。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渔业政策偏向于开发南海南部鸢乌贼资源,使得北部鸢乌贼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不利于南海鸢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大陈渔场春夏汛渔具损害乌贼资源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亲乌贼的损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量捕捞越冬乌贼和春夏汛初期捕捞拢山产卵的亲乌贼,我们在1985年4~6月就大陈渔场几种主要渔具渔法对亲乌贼损害情况作了调查,以供资源增殖和繁殖保护参考。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赡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赡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种群生活史特征,根据在江苏沿海港口所采集的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金乌贼的摄食生态及营养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雌、雄群体间 13C和 15N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金乌贼的 值与胴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值与胴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雄性金乌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57‰2)与雌性(SEAc=0.63‰2)无明显差异,雌性略大于雄性,且两者高度重叠(0.62)。同位素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金乌贼个体分为75~114mm、115~184mm和185~204mm三个胴长组;185~20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SEAc=1.77‰2),75~11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SEAc=0.39‰2);仅75~114mm和115~184mm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为中度重叠(0.34),其余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低。分析认为,金乌贼δ13C值的变化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和金乌贼洄游模式影响,而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金乌贼摄食作用影响;雌性和雄性金乌贼群体之间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利用高度相似;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在营养生态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课题系1983年9月浙江省两委一厅联合下达的《水产增养殖技术》攻关项目的子课题之一。在此之前,曾进行了四年(1980~1983)的研究。1980年主要进行了无针乌贼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生的研究以及乌贼成体和其幼体分布所及海区的调查。1981年与普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协作,主要进行投放墨鱼笼观察乌贼产卵以及仔、幼乌贼的孵化、生长等情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大海中,一只乌贼被一群凶残的狗鱼团团围住了。只见乌贼左右招架,时而喷出浓厚的墨汁,时而用触手拼命抽打,结果仍无法突破重围,看来已是凶多吉少了,一看时机成熟,狗鱼发起了总攻,像饿狼似地一拥而上。不料就在这时,乌贼却突然失踪了。狗鱼上上下下地搜索开了,足足闹了半个小时,却连乌贼的影子也没找到。  相似文献   

13.
金乌贼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室内人工苗种繁育、池塘养殖和越冬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金乌贼人工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研究的方向,以期为金乌贼人工养殖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金乌贼与脊尾白虾、斑节对虾和文蛤土池混养技术及金乌贼的土池收集和室内暂养技术。[方法]改造3.67 hm~2的长方形土池,依次投放脊尾白虾抱卵亲虾、文蛤苗、斑节对虾苗和金乌贼幼乌,金乌贼苗种投放前主要投喂对虾配合饲料,投放后除投喂配合饲料外,补充20%~30%的兰蛤。选用捕获对虾的地笼和飞机段收获斑节对虾及部分脊尾白虾上市销售,然后用普通地笼捕获乌贼,将地笼中的乌贼充氧带水运输到缓冲池适应,然后带水转到暂养池养殖、出售。[结果]金乌贼成活率约75%,产量724.5 kg/hm~2;斑节对虾成活率约58%,产量828.0 kg/hm~2;文蛤产量3 900 kg/hm~2,脊尾白虾产量82.1 kg/hm~2。[结论]通过金乌贼与脊尾白虾、斑节对虾和文蛤等多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土池生态混养,南虾北养,逐步形成立体养殖特色。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金乌贼在收获过程中被对虾额剑刺伤,降低了金乌贼墨汁对自身的麻醉作用,解决了刚进入暂养池的金乌贼的饵料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曼氏无针乌贼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其产量在浙汪为最高。开展乌贼生物学的研究,对保护、增殖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作些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摘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展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生长及免疫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虎斑乌贼幼体能够适应的盐度范围很大,但当盐度(盐度17)过低时,幼体几乎不能生存,活力不高、反应迟钝直至死亡;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的体重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幼体在高盐(盐度26~32)时的生长率较高,低盐(盐度20~23)环境下生长比较缓慢;不同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的免疫调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当盐度为20~23时,幼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盐度29时相对较低;推测虎斑乌贼幼体的最适盐度为26~28。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一些鱼,其实从动物分类上说它们并不是鱼,是名不副实的"鱼"。下面介绍几种我们身边的"假鱼":墨鱼,又名乌贼,属软体动物头足类,生活在海里,体呈袋形,头部发达,周围有10个腕足,眼大,躯干背部内有石灰质骨,介壳退化,体内有墨囊,遇到敌害即放出墨汁逃走。乌贼可供食用,墨汁可制颜料,骨供药用,中药称"海螵蛸"。  相似文献   

18.
南海鸢乌贼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鸢乌贼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种类,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于资源评估和管理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鸢乌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院关于鸢乌贼仔稚鱼的研究较少,稚鱼期结束的标志不明显;成鱼分为4个主要种群和2个次要种群,即大型群、中型群、小型群和微型群,其中中型群根据内壳特征分为中型单轴群和中型双轴群;鸢乌贼的分布具有岛屿相关性,通常夜晚上升到水面,白天下降到深水层;鸢乌贼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鱼类、海洋哺乳类的主要饵料,同时本身也是甲壳类、小型鱼类的捕食者,另外还有自食的特性;鸢乌贼广泛分布于38毅N~40毅S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资源量丰富,其中我国南海的可捕量为130万~200万t/年。  相似文献   

19.
由于曼氏无针乌贼独特的产卵习性:需将受过精的由三级卵膜包果的卵缠附在附着物上,卵的孵化过程又很漫长,约须一个月左右,所以附卵区的生态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亲乌贼的集群、附卵量、孵化率及稚乌贼第1~2周的成活率等关系甚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特性及渔场分布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及渔场分布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于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就以往的资料看,林书颜等(1935、1937)、浙江省水产试验场(1936)、朱元鼎(1959)、郑严等(1960)、浙江省水产资源调查队(1960)、黄建勋等(1964)等分别对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及渔场分布进行过调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中街山渔场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测定及浙江近海主要渔场的调查,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