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五代棉铃虫发生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第五代棉铃虫发生特点探讨董慈样山东省菏泽地区植保站274025荷泽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棉铃虫四代常发区。个别年份虽有四代成虫羽化,出现五代卵和幼虫,但因气温偏低,食物老化,幼虫不能完成发育,对棉花生产没有影响。1994年由于持续高温造成五代棉铃虫...  相似文献   

2.
成安县1994年棉铃虫发生概况及原因分析王书魁河北成安县植保站0560071994年棉铃虫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期偏早,蛾卵量一代比一代多,虫情分布不均,发育不整齐、历期长,五代幼虫能入土化蛹。1各代棉铃虫发生概况1.1第一代棉铃虫为轻发生。其越冬代蛾、卵...  相似文献   

3.
茶黑毒蛾,又名茶茸毒娥,鳞翅目,毒绒科。以幼虫取食茶树叶片为害,严重时,老嫩叶片尽皆吃光,仅留秀技,不仅严重影响茶叶产量,甚至毁灭茶自。条黑毒俄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全体棕褐色,间生黑白色长短毛;第四至第七节腹背毛族耸立,棕灰色,短而整齐,密同毛刷;幼虫体毛有毒,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痛痒;初孵幼虫具群集性,二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共五龄,极活泼,受惊后坠地假死;幼虫每年约发生五代,代次较为整齐,各代发生期如下:(1)3月下旬——4月下旬;(2)5月下旬——6月中旬;(3)7月上旬——7月下旬;(4)8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1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新疆一年发生三至五代,其中南疆垦区年发生三至四代,北疆垦区发生三代,东疆垦区四至五代。在1997年特殊年份里,北疆奎屯垦区可部分发生不完全的四代,南疆阿克苏垦区可部分发生不完全五代。该虫以滞育蛹在当年秋季土壤下1~12cm室内越冬,...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发生规律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我省为害茶树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咀食嫩梢。发生严重时 ,老叶、嫩茎将被幼虫食尽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 ,并且树势衰弱。目前绝大部分茶场和茶农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不仅污染茶园生态环境 ,而且在杀死茶尺蠖的同时 ,也杀伤了大量天敌 ,还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 ,根据茶尺蠖发生为害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其发生为害 ,将对茶叶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 茶尺蠖发生规律1 1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 ,少数以幼虫在茶丛中越冬。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 ,抗逆力强 ,死亡率低 ;其越冬后羽化率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茶树蓑蛾区系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鹄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7,17(2):171-176
我国茶树蓑蛾类害虫已达11属20种。除雄蛾外,其它虫态终生负囊,聚集发生,形成“危害中心,常致局部茶丛受害光秃。常见种大都一年发生1代,只茶蓑蛾与茶小蓑蛾一年2代。多以非老熟幼虫越冬,仅大蓑蛾以老熟幼虫、黑肩蓑蛾以卵越冬。非老熟幼虫早春复苏早而贪食,常造成冬芽殆尽,春茶局部绝收。气候雨湿和天敌可对蓑蛾产生明显的自然控制。文中还就其地理分布、形态鉴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小地老虎主要以1代幼虫为害棉花。通过对当地2011、2012年棉田第1代成虫及幼虫危害的发生监测,分析小地老虎的发生规律,预测明年的发生情况,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洪雅县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学平 《中国茶叶》2008,30(7):32-32
一、发生规律 1.茶树黑刺粉虱在洪雅县一年发生4代,以第4代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份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4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第1代到第4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金缘吉丁虫是危害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驻马店地区严重发生。该文介绍了金缘吉丁虫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及危害情况、生活史及发生规律,并提出金缘吉丁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供果树科技工作者及广大果农参考。金缘吉丁虫幼虫生活隐蔽,不易彻底消灭,应重点抓住成虫期的防治。成虫发生期比较集中,有一定的假死性,羽化后需要取食获得补充营养才能产卵,这些习性提供了在成虫期防治的有利依据。此外,再结合刮树皮、剜幼虫、枝干涂药等措施消灭幼虫,完全可以控制此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茶黑毒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黑毒蛾 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 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本报告通过对幼虫取食量、取食嫩叶和老、成叶的比例及田间摘除老、成叶后对产量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幼虫的平均取食量为1710.4毫克,越冬代幼虫取食嫩叶占总量的78.33%,第1代幼虫占20.98%。越冬代幼虫的危害嫩叶当量 D=0.00134公斤,第1代幼虫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为(?)=0.0001377x~(1.247)。根据防治总费用、茶叶产量、价格及防治效果的调查,每亩年产150公斤干茶的茶园,越  相似文献   

12.
茶皂素对菜青虫作用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小艺  黄炳球 《茶叶》1998,24(3):138-140
为探讨茶皂素对菜青虫的作用方式,测定了茶皂素对菜青虫Pieris rapae(Linnaeus)5龄幼虫的拒食作用,以及对4龄幼虫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结果表明,拒食是茶皂素对菜青虫的主要作用方式,当浓度高于800mg/L时,茶皂素对菜青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拒食活性。此外,在高浓度(〉20000mg/L)下对4龄幼虫具有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贾玲燕  屠幼英 《茶叶》2014,(2):102-103
茶人精神历经千年锤炼,更与时俱进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现代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茶人精神,也正契合当代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根据郑州郊区稻麦连作区稻象甲以老熟幼虫在麦田内的前稻茬及其周围土壤中越冬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的稻象甲幼虫的致病性以及线虫防治稻象甲幼虫的可能性。使用病原线虫防治地下害虫是一种理想的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措施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稻象甲幼虫有很强的侵染力,在很短时间内即可使大量稻象甲幼虫死亡。此外,受侵染的稻象甲体内所繁殖的线虫有很强的再侵染能力,因此,一次使用后可长期在田间发挥作用,抑制地下害虫的种群。不同剂量的线虫制剂对稻象甲的致死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田间稻象甲幼虫的密度不同,施用线虫制剂后死亡率差异较大。高密度的幼虫使用高剂量的线虫制剂效果好,低密度时低剂量的效果好。大田使用时因根据虫口密度决定线虫剂量。根据大田实际情况,似应以40~80万条/m2的剂量较好。线虫剂量的增加,侵染力也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时,其杀虫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茶木蠹蛾ZeuzeracoffeaeNietner是茶树的主要枝干害虫之一,尤其是新辟茶园被害严重。在安徽省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期为5龄,危害期长达120—150d,一生中可转移钻蛀5—10个枝干。经变温测定:蛹期发育起点温度C=(15.0±0.7)℃,有效积温K=(174±12)DD,预测式N=(174±12)/〔T-(15.0±0.7)〕(d),卵期发育起点温度C=(17.6±0.8)℃,有效积温K=(124±7)DD,预测式N=(124±7)/〔T-(17.6±0.8)〕(d)。  相似文献   

16.
苎麻蝙蛾(Phassus jianglingensis Zeng et Zhao)是近几年来严重为害苎麻蔸部的一种新害虫。它以幼虫蛀食苎麻地下茎,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研究表明该虫在湖南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地下茎的隧道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上旬羽化,成虫寿命6-10天,无趋光性,白天停歇,晚间也很少活动,无需补充营养。6月上中旬出现新一代幼虫,幼虫期可长达320天,有相互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脊胸天牛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树重要害虫脊胸天牛在那大地区于室内平均一代需时423.6天,其中卵期11.7天,幼虫期351.4天,前蛹期14天,蛹期22天,成虫寿命24.5天。幼虫共有十二龄。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茶鲜叶采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采摘完整率,降低采茶机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研究提出了机采茶蓬面割刀自动仿形方法和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低成本开发方法,研制了仿形采茶样机,并开展室内和田间试验.仿形采茶机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往复式割刀与茶树蓬面间的距离信息,通过丝杆实现仿形传动;利用Hampel滤波和低通滤...  相似文献   

19.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卷叶蛾幼虫。  相似文献   

20.
腰果蛀果斑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