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旨在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分期播种法,利用试验数据,建立28个生长模型(方程均通过0.01的极显著检验),将玉米灌浆期百粒干重、百粒体积随灌浆日数增加的时段分为三阶段,即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适时播种的玉米吐丝后百粒体积、百粒干重增加进入渐增期,终止日分别为吐丝后的6天和20天,此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时间分别为22天和18天;其后到籽粒体积和干重增加进入缓慢增长期。适时播种的玉米百粒干重增加逐渐增长期为吐丝后活动积温区间0~502.4℃·d,增幅0.014 g/℃·d;快速增长期为吐丝后活动积温区间502.4~938.4℃·d,增幅0.049 g/℃·d;缓慢增长期为吐丝后活动积温区间938.4~1355.1℃·d,增幅0.018 g/℃·d。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移栽期和覆盖方式对晒红烟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和有效积温关系的影响,以吉林蛟河晒红烟品种漂河1号为材料,研究3个移栽期(5月24日、5月29日、6月4日)和2种覆盖方式(不覆盖、地膜覆盖)对晒红烟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干物质积累特征及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移栽期可延长晒红烟伸根期天数;提前移栽期和地膜覆盖可延长晒红烟成熟期天数,提高了晒红烟成熟期有效积温和采收前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积温和快增期开始积温、结束积温均提前,降低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提高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移栽期提前,各处理产量下降,产值先升后降,地膜覆盖处理的上等烟比例和均价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积温对晒红烟经济性状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蛟河晒红烟在5月24日-5月29日移栽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和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为技术人员科学指导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对多年农情调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了北京地区小麦生育时期温度演变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分析表明,北京小麦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为17~18℃;进入越冬期即基本停止生长(稳定通过0℃终日)的时期常年(近30年)为11月28日;小麦返青平均需要气温0℃以上的日期19d,需要0℃以上的积温73.3℃·d;返青期至起身期需18~29d,平均需积温216.5℃·d;起身期至拔节期需8~12d,平均需积温147.5℃·d;拔节至挑旗历时12~15d,平均需积温231.2℃·d;挑旗至抽穗历时7d左右,平均需积温153.4℃·d;抽穗至开花需5d左右,平均需积温113.4℃·d;开花至成熟历时32~37d,平均需积温800.4℃·d;全生育期260d左右,最短256d,最长262d,所需积温1 970.7~2 325.5℃·d,平均为2 294.0℃·d。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嫩单18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自交系N0455为母本、自交系NYU513212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适应区生育日数为125d,需≥10℃活动积温2600℃。该品种具有耐密性好、抗倒伏、抗病性强、脱水快、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1早熟玉米的概念:黑龙江省纬度高,无霜期一般110~140d,年有效积温在1900~2800℃之间,秋霜早,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400~800mm,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所应用的品种其积温一般在1800~2700℃,品种熟期一般在80~130d之间,习惯上将适应我省栽培种植的玉米称为早熟玉米。  相似文献   

6.
北疆棉花出苗的低温胁迫影响及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新疆北疆地区棉花播种出苗期低温冷害问题,笔者利用人工气候室,对种子低温胁迫设计不同温度进行播种出苗试验,并结合1991—2017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播种—出苗的适宜播种温度指标、积温指标,确定棉花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棉花种子的萌芽率、萌芽天数、萌芽长度、萌芽鲜重及出苗率等各项参数随温度呈非线性有规律变化。棉花种子低温胁迫时间越长出苗越滞后,所需的积温较多。北疆地区棉花主栽品种播种出苗下限温度为12℃,需要活动积温在160℃·d以上,≥12℃有效积温在55℃·d以上。通过人工气候室试验结合大田实际监测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稳定通过12℃应作为棉花主栽品种播种的初始期;播种期确定在4月下旬,出苗期可免受春季低温冷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为初步探讨怀地黄干物质增长过程与有效积温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对怀地黄品种皇后的干物质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应用生物统计方法,配合干物质的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怀地黄植株地上部干物质(Wt1)以及地下部干物质(Wt2)的增长动态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符合或基本符合Logistic 方程所描述的曲线,Wt1 和 Wt2 增长盛期的转捩点(起止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是:981.6~1745.0℃ 和1655.4~2381.0℃,最大瞬时增长速率(Vmax)分别为 0.01862 g/(d ℃·株)和0.05976 g/(d ℃·株),分别出现在有效积温达1363.31 ℃和2018.22 ℃ 之时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马铃薯块茎膨大特性及其与单薯鲜重之间的相关性,于2018-2019年马铃薯生长季开展不同种植管理模式的田间试验,通过分析马铃薯单薯鲜重和块茎膨大速率等随结薯天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块茎膨大参数与单薯鲜重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了马铃薯块茎膨大特性及其与单薯鲜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单薯鲜重随结薯天数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在结薯35d后,水肥一体化(TI)处理的单薯鲜重显著高于常规水肥(TC)处理;各处理马铃薯块茎膨大速率随结薯天数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块茎膨大速率达到最大值成熟期时,TI处理的块茎膨大速率高于TC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马铃薯块茎膨大主要参数均与最终单薯鲜重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快增期膨大速率R2和缓增期膨大速率R3均与平均膨大速率R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说明TI处理可以保障水肥的精准供应,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可以有效防止植株早衰,提高块茎膨大快增期和缓增期膨大速率,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干物质积累,而TC处理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容易出现肥料供应不足的情况,抑制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此外,马铃薯块茎平均膨大速率和最大膨大速率主要受块茎快增期和缓增期膨大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甬优籼粳杂交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甬优4540,全生育期天数169~171 d),常规粳稻(镇稻13号和武运粳30,全生育期天数159~160 d)和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全生育期天数140~141 d)为试材,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品种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征及其差异。甬优籼粳杂交稻2年平均产量为12.4 t 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增产7.8%和23.3%,差异显著。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籼粳杂交稻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每穗粒数则较高;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收获指数较低。成熟期茎鞘和叶部干物重及其所占比例均呈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穗部干物重以籼粳杂交稻最高、杂交籼稻最低,穗部干重所占比例则呈相反趋势。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均以Gompertz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不同类型品种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分别在栽后61~62、64~66和63~64 d。籼粳杂交稻栽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17.7%和17.3%。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均较高;渐增期和快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天数较低,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天数则较高。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本研究建立了符合不同类型水稻栽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Gompertz方程;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具优势,渐增期和快增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主要由于此阶段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缓增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由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10.
庄振涛 《种子世界》2016,(12):41-42
正天玉197玉米杂交种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丰禾玉米研究所以以F2258为母本,5H3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5年该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黑审玉2015016,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1特征特性普通玉米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22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500℃左右。该品种幼苗期第  相似文献   

11.
定量化研究迷你型黄瓜的生育特性,对深入了解品种特征,进行精准化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长度日(GDD)为度量单位,对迷你黄瓜京研迷你2号的生育进程、形态特征、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并比较了秋冬季和春季不同栽培茬口环境下京研迷你2号与普通型黄瓜瑞光2号在生育特性和产量性状方面的差异。在生育特性上,京研迷你2号在缓苗期株高增长率为0.022 cm/(℃?d),缓苗后为0.585 cm/(℃?d),并且株高受低温抑制作用相对明显;出叶速率在缓苗期为0.016 叶/(℃?d),缓苗后为0.040叶/(℃?d);缓苗期叶片扩展速率为2.833 cm2/(℃?d),缓苗后为15.873 cm2/(℃?d),并且受高温抑制作用相对较小,而瑞光2号叶片扩展受高温抑制作用相对明显。在产量性状上,京研迷你2号在GDD达到773 ℃?d时进入结果期,坐果率为7.7 果/株,干物质向果实分配比例大,产量也相应较高,每100株产量在秋冬茬高出瑞光9.35kg,春茬高出瑞光4.17kg,并且两品种在春季茬口产量明显高于秋冬季茬口。京研迷你2号在形态特征、生育进程及干物质分配上与瑞光2号存在差异,由此也造成了产量的差异。因此,针对迷你型黄瓜结果期早,产量高,不耐低温的特点,应相应调整栽培管理措施,加强温度及水肥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其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大田条件下, 以益农103、先玉335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置3个播种期(5月3日,5月28日,6月22日)和4个密度处理(4.5万株 hm-2,6.0万株 hm-2,7.5万株 hm-2,9.0万株 hm-2), 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 分析播期、密度和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关系及其积温模型。结果表明: (1)将3个播期玉米不同处理的最大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出苗至成熟的积温分别定为1, 建立了相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积温的Richards模拟模型, 方程式为y = 1.1044/(1+e2.0253-5.1927x)1/0.4448, r=0.9950**。(2)方程参数a值(终极生长量参数)基本为1;b值(初值生长量参数)和c值(生长速率参数)在播期、品种间变异较大, 密度间变异较小;d值(形状参数)在播期、品种和密度间变异较小, 可见播期主要通过调节参数b、c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应用2008年本试验和另一试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准确度(以k表示)均在1.0486**以上;精确度(以R2表示)均在0.9534**以上。(3)拔节期至蜡熟期是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对密度的敏感反应期;晚播玉米所需积温在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的缓慢增加和下降阶段逐渐减少,在快速增加阶段逐渐增加。全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表现为先玉335>登海661>益农103;且早播>中播>晚播;密度越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越大, 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14.
播种期温度变化对玉米出苗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掌握玉米播种出苗期的温度特性,科学调整玉米播种期提供依据,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温度变化对玉米出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玉米出苗速率加快。玉米出苗速率与4月中旬—6月上旬平均气温存在对数函数关系,与≥12.0℃有效积温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出苗天数与活动积温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稳定通过12.0℃为玉米播种初始温度,14.0~18.0℃为较适宜温度,18.0℃以上为播种适宜温度。耕层温度与气温对出苗速率的影响相同。播种期初始温度应从稳定10.0℃调整至稳定12.0℃为宜。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雨养旱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张仁和  高杰 《作物学报》2015,41(12):1906-1914
为了解决陕西渭北旱塬地区玉米播种期干旱缺水造成出苗不全、不整齐,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设置6个不同播期,研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生产、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19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3~5 d。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单株干物质生产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受播期调整后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适宜播期的玉米花后雌穗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早播和晚播提高4.0%~23.6%、3.9%~24.5%和6.6%~14.5%。早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低而造成的出苗差,实际收获穗数不足;晚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生长期后移,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千粒重下降。适期播种可以增加田间实际收获穗数,促进雌穗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该区生态因素,5月4日以前适墒播种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避旱播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春玉米抗逆避旱高产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黄土高原庆阳地区春玉米的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及物候变化规律,给粮食生产安全及情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以黄土高原庆阳地区有代表性的物候观测站的春玉米生育期内的气温、降水、≥10℃的活动积温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春玉米生育期的气候资源及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6℃/10a;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8.7 mm/10a,但绝大多年份雨水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积温呈增加态势,变化速率为58.0℃/10a,热量资源充足;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偏早出现趋势,变化速率为6.3 d/10a。春玉米全生育期日数呈现为缩短的响应特征,减少量为1.7 d/10a。因此,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种植较为有利,尤其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拓展种植界限及提高产量。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及播期进行生产,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充分挖掘气候增产潜力,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为精准脱贫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新疆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关键期,收集石河子地区1961—2015年棉花单产、气温资料以及1988—2017 年棉花物候期监测等资料,运用多项式分离气候产量、气候倾向率、一元回归及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段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丰富增加趋势明显;≥10℃积温、棉花生产期≥0℃积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0℃积温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10℃积温低于3350℃· d、棉花生产期≥0℃积温低于3650℃·d 棉花减产明显。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期是棉花的热量关键期,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分别为6.59%和5.95%。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橡胶树六点始叶螨主要生物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sexmaculatus(Riley)]是西双版纳地区为害橡胶树的重要害螨,为研究该螨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同时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六点始叶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螨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六点始叶螨的历期、发育速率和温度间相关性明显,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32±1.33)℃,有效积温为(62.52±6.69)℃·d;幼螨至成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38±3.30)℃,有效积温为(153.79±33.46)℃·d;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52±1.70)℃,有效积温为(233.18±26.25)℃·d。为有效开展六点始叶螨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疆不同积温条件下棉花生育进程及生长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北疆玛河流域棉田为例,通过分期播种的方式调控积温,分析了不同积温下棉花的生育进程,并利用植物生长解析法研究了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以及群体生长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积温水平下棉花群体生长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而活动积温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较生育期天数而言波动性小;不同积温水平下的棉花结铃盛期至吐絮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最为明显;群体生长率(CGR)和叶面积指数(LAI)之间具有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由此可以确定棉花的最适宜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