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土壤热通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田土壤温度资料 ,分析了冷型小麦陕 2 2 9和对照品种 9430的土壤温度 ,用热平衡台站规范方法计算了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冷型小麦陕 2 2 9比 9430品种 0~ 0 .2 0 m土温偏低 0 .2~ 3.5℃ (8:0 0和 2 0 :0 0地面温度除外 ) ,偏低值以午后最大 ,地面达 2 .5~ 3.5℃ ,地下 0 .0 5 ,0 .10 ,0 .15和 0 .2 0 m分别达 1.5~2 .2 ,0 .9~ 1.6 ,0 .7~ 1.5和 0 .6~ 1.5℃。通过地面的土壤热通量陕 2 2 9比 9430偏低 10 .80~ 13.2 4J/ (m2· s) ,0~0 .2 0 m土层的热含量偏低 11.0 2~ 13.6 7J/ (m2· s) ,即冷型小麦的 0~ 0 .2 0 m土壤环境具有偏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9430的土壤湿度,并用M.И.布德柯法计算了株间水汽通量。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冷型小麦0~2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低;冷型小麦在40~50cm土层的蒸腾耗水为暖型小麦的1.98倍;9:00~11:00冷型小麦20c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的水汽通量分别比暖型小麦高3.23~24.62mg/(m2·s)和11.46~36.52mg/(m2·s)。表明冷型小麦植株蒸腾作用旺盛,土壤蒸发较少,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3.
冷型小麦灌浆斯株间温,温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田小气侯观察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对照品种9430的农田株间温、湿度,用M.И布德柯法计算了株间的湍流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冷型小麦陕229比9430株间气温低0.1~1.9℃,湍流热通量低8.89~48.47J(m^2.s),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温度分别高20~220Pa和1%~11%,潜热通量高19.85~240.23J/(m^2.s)即冷型小麦的株间环境具有冷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冷型小麦田间小气候环境形成机理及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在晴天测定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的农田热量平衡、农田土壤温度、叶片蒸腾速率和株间气温,研究不同温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陕229"的农田净辐射与暖型小麦"NR9405"差异不显著,农田潜热通量、湍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差异均显著;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株间气温均较低,叶片蒸腾速率高0.0013~0.0041 mol./(m2.s)。说明旺盛的蒸腾作用和较低的土壤热通量是形成冷型小麦田间冷湿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株间气温和土壤温度使冷型小麦绿叶期延长、根系活力旺盛,从而有效地延缓了后期早衰,提高了其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所形成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灌浆结实期间的株间气温偏低0.5~2.3℃,0~0.2 m土层温度偏低0.3~4.0℃,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分别偏高30~180 Pa和1%~10%,株间光照度偏小0.52~7.08 klx,且株间气温差及土壤温差随生育期推迟增大。即冷型小麦对高温干旱的适应性较暖型小麦强,且气候愈干燥、气温越高冷型小麦所表现出的田间小气候环境较暖型小麦越冷湿,这对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小麦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下不同温型小麦农田微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旱棚内外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 9405”的农田微气象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NR 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灌浆结实期间的株间气温、地温均偏低,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升高,株间光照度减小。该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对干旱的适应性较暖型小麦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陇中旱作小麦农田不同生育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旱区农业合理施用氮肥、减排温室气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长期施氮春小麦田为供试土壤,其中5个处理组氮肥投入量分别为0,52.5,105.0,157.5,210.0kg/hm~2.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测定旱作小麦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通量,利用EGM-4便携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测定小麦农田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结果】春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施氮水平下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在分蘖期(4月25日)、抽穗期(6月8日)和灌浆期(7月10日)出现排放峰,且灌浆期排放峰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出苗期出现排放最低峰.在灌浆期N_5处理组N_2O气体通量最高,其排放值为0.806mg/(m~2·h).CO_2通量变化在不同处理间较为一致,在分蘖期前变化幅度较小,至三叶期开始降低,其中N_1、N2处理组在三叶期到分蘖期CO_2通量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从0.563、0.402μmol/(m~2·s)降低到0.238,0.183μmol/(m~2·s),其他处理变化幅度较小.相关分析发现,N_2O平均通量与各土层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0~5cm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与5~10cm和10~30cm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和0.105.CO_2平均通量与各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419和0.367;与0~5cm和10~30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385.【结论】在整个生育期内,小麦田N_2O和CO_2的排放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同时,小麦田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N_5处理组N_2O排放量最高;小麦田CO_2的平均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N_1处理组CO_2排放通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绿叶数和冠层温度的连续观测试验研究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可分成2种类型,cy626,cp601、rb6为温度偏低型(冷型);ys9h、9430、nr9405为温度偏高型(暖型).绿叶数和冠层温度之间关系密切,温度偏低型小麦的绿叶数在抽穗期至成熟期均高于温度偏高型小麦.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灌浆期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积累规律的差异,为不同温度型小麦的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个冷型小麦品种"RB6"、"陕229"、"小偃6号"和3个暖型小麦品种"9430"、"偃师9号"、"NR9405",从扬花3d开始到灌浆后期,取6个小麦品种的强势和弱势籽粒,分别测定干质量、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不同温度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差异。【结果】在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呈增长趋势,且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在灌浆期均较暖型小麦增长快;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扬花后7d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21d以后趋于平稳,最终二者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从灌浆初期开始,冷型小麦各个品种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暖型小麦。【结论】灌浆期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物质积累速度较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快,最终积累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肖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17-13921,13928
[目的]对河北栾城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栾城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2008年小麦水热、CO2通量数据及常规气象、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状况。[结果]①潜热、感热、CO2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呈倒"U"型,CO2通量"U"型,且通量日峰值存在较大差异;②潜热、感热、CO2通量的强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有较大关系:三者对光强、净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相关系数分别达0.92、0.66、0.65及0.90、0.69、0.74,且晴天更好,对气温也较为敏感,潜热通量,特别是在降水后对土壤含水量反应较敏感;③小麦农田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91,存在明显的不闭合现象,而且在不同月份、一天不同时段,闭合程度也不同,能量平衡不闭合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和忽略热储量等。[结论]该研究得到了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CO2通量特征、传输机制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作物冠层蒸散、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能量分配等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涡度相关法与垂直梯度法对安徽寿县农田湍流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与不同下垫面对农田湍流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农田湍流通量受不同天气条件的影响显著。LE、H、G变化特征在晴、阴、雨条件下均呈单峰型曲线,日峰值、变化幅度:LE>H>G;通量值受短时气象条件影响有所波动,其稳定程度:晴天>阴天>雨天;雪天湍流通量单峰曲线规律不明显,LE波动剧烈,G为负值。地表反照率:雪地>裸地>作物下垫面;雪面反照率最大,导致H、LE最小,G相对较大,为负值;作物下垫面地表反照率随作物生长周期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反照率与湍流通量各值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农田立体林热量平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农田立体林内各测点及对照点(空旷麦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的瞬时值和日总量。结果表明,林内热量平衡各分量与对照相比,无论是瞬时值还是日总量都有一定差异,就林内各点比较,其量值也有所不同。且林间各测点(Ⅱ、Ⅳ、Ⅴ)的各分量均大干树下(Ⅰ、Ⅲ)及对照(Ⅵ),特别是林间的净辐射日总量比林外对照平均大14%左右,这对提高林内果树、作物的产量、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河北栾城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栾城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2008年小麦水热、CO2通量数据及常规气象、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状况。[结果]①潜热、感热、CO2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呈倒"U"型,CO2通量"U"型,且通量日峰值存在较大差异;②潜热、感热、CO2通量的强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有较大关系:三者对光强、净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相关系数分别达0.92、0.66、0.65及0.90、0.69、0.74,且晴天更好,对气温也较为敏感,潜热通量,特别是在降水后对土壤含水量反应较敏感;③小麦农田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91,存在明显的不闭合现象,而且在不同月份、一天不同时段,闭合程度也不同,能量平衡不闭合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和忽略热储量等。[结论]该研究得到了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CO2通量特征、传输机制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作物冠层蒸散、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能量分配等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土区耕作措施对春季耕层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少耕和旋松三种耕作措施下耕层黑土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变化,进而阐明了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处理)0cm和5cm处土壤温度变化与净辐射通量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5cm处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各处理均表现为"S"型波动曲线,日变化相对较大,10cm处相对较小.免耕秸秆覆盖日净辐射平均值为0.58MJ/m2,比少耕和旋松小0.04MJ/m2,受净辐射、容积热容量和5cm处热通量影响,0 cm和5cm处土壤温度日变化较大,且有波动现象;受深层较低地温、容积热容量和10cm处热通量影响,10cm和15cm处土壤温度变化较小,且较平稳.所有耕作措施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出现滞后现象.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各耕层相对于其他处理地温均较低,影响春季地温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农田生态系统的热通量变化和农田小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上午棉田比稻田波文比大,下午稻田比棉田波文比大。白天稻田和棉田的显热通量为正值,晚上为负值。上午稻田显热通量大于棉田,下午则棉田大于稻田。稻田潜热通量全天大于棉田。棉田和稻田气温上午随时间增加而迅速升高,下午则随时间增加而气温下降。白天稻田内活动层随着高度升高气温增高,为辐射型;50cm以上随着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为日射型;棉田与稻田相反。稻田相对湿度不同层次以早晨最高,内活动层以16:00最低,外活动层以13:00最低。在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稻田中风速大于棉田。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棉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分配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下滴灌棉田获得的辐射热量比常规灌溉棉田稍高,以潜热通量的方式消耗的热量花蕾期约占净辐射的61.0%、吐絮期为42.3%,沙漠下垫面条件下产生的干而热的空气块在天气系统运动作用下,经过棉田使潜热通量增加,但膜下滴灌棉田比常规灌溉棉田花蕾期低7%左右,且后期差距加大,使得膜下滴灌棉田的感热通量、波恩比比常规灌溉棉田分别高4.8%~6.4%、0.1~0.2,其小气候条件优于常规棉田.  相似文献   

17.
不同沟麦种植方式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沟麦和畦麦( 对照) 的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热量平衡:(1) 农田净辐射、湍流热通量沟麦和对照相差不大;(2) 土壤热通量比对照增加48 % ~129 % ;(3) 蒸发耗热量减小2 % ~7 % 。气象效应:(1) 沟麦种植的沟温、垄温具有与畦麦不同的温度效应;(2) 田间蒸发量比对照减小3 % ~11 % 。  相似文献   

18.
贾志军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1274-1284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使得短期内出现水分收支亏缺。2005-2007年,大豆田波文比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波文比与降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三江平原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单峰日变化特征显著,生长季内大豆地表水分盈余。净辐射、降水量和植被发育是影响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以及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水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有重大影响,然而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过程的了解仍很有限,本文在北方城市森林开展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机理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法,探讨了2018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各表面能量组分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控制能量分配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  结果  全年日均净辐射通量(Rn)为133 W/m2,日均感热通量(H)为23.6 W/m2,日均潜热通量(LE)为26.9 W/m2。波文比(β = H/LE)为0.88。在非生长季,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在生长季开始,潜热通量逐渐超过感热通量,占据主导地位。Priestley-Taylor系数(α系数)、冠层导度(gs)和解耦系数(Ω)都与土壤含水量(VW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正相关的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β与VWC、VPD和NDVI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VWC和VPD通过影响冠层导度,控制潜热通量及能量分配。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能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冠层导度,从而降低潜热通量,影响能量分配。此外,为提高潜热通量比例,最大化城市绿地的降温功能及其价值,在冠层构建期和生长季干旱期进行一定程度的灌溉是一项合理的用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