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综述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查明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是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及其抗性品种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稻白叶枯病与稻叶尖枯病田间症状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继农 《植物医生》2002,15(1):10-10
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与叶尖枯病(PhyllostictaOryzaecola)都是籼稻上的常见病害 ,且其症状(尤其是后期症状)与发病盛期均相似 ,故二者常被混淆。20世纪70年代在江苏省稻区叶尖枯病已有发生 ,但因白叶枯病发生普遍且流行频率高 ,叶尖枯病多被误认为白叶枯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江苏省境内白叶枯病有所减轻 ,叶尖枯病有所上升 ,于是又出现了相反情况 ,把白叶枯病误认为叶尖枯病。近几年在农村考察水稻病害时发现 ,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还是把这两个病害…  相似文献   

3.
植物促生细菌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白叶枯病是使水稻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病害。曾有利用白叶枯病原菌胞外多糖(EPS)和白叶枯病原菌弱毒株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害抗病性的报道。但有关应用植物促生细菌(PlantGrowthPromotingBacteria,PGPB)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害抗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分离于水稻苗期根内、根面的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促生细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MR12和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paradoxus)R4作为诱导子处理孕穗期水稻叶片,研究了它们对水稻白…  相似文献   

4.
杀枯肽防治稻白叶枯病“防与治”的药效试验湖北省植保总站苏清实杀枯肽是当前防治稻白叶枯病的最佳新农药。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成功的生物型杀菌剂、作者1993年对杀枯肽防治稻白叶枯病进行田间药效定性试验,肯定了防病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其预防与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噻枯唑具有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田间和室内分别筛选的抗噻枯唑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性质研究发现:室内筛选的抗药菌株在水稻上失去致病性,而田间抗药菌株在离体下则不表现抗药性;抗噻枯唑的菌株对敌枯唑表现交互抗性,对叶枯净不表现交互抗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混合接种于无药水稻上发现,抗性菌株的竞争力稍低于敏感菌株;供试的抗性菌株在无药平板上转移6代后,抗性仍很稳定,但在无药的水稻上反复接种、分离4代后,抗性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的单细胞系混合组配后的致病力随着不同毒力菌所占的比例、彼此之间及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相应变化;同一病田不同病株分离菌以及同一叶片不同叶位段分离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表明稻白叶枯菌在同一块田、甚至同一病叶上都存在不同的毒力细胞。稻株发病程度,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不同毒力的多细胞入侵和协同互作的结果。所以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所得的分离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测定一定数量的此类菌株的致病型分化,即是对田间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表型反应。
来自同一田块的36株分离菌的致病型测定结果与从48县采集的208个菌株所测定的结果非常一致,因此,对一块稻田的病菌的毒力分化测定,可以作为对相似生态条件下的广大稻区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吉林省151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吡唑醚菌酯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并监测375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151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敏感基线为1.800 μg/mL;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80.000 μg/mL。抗性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7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为0。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T-LH3-1和T-XZC5-1在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的EC50分别为16.139 μg/mL和31.782 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51,均为中抗水平,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抗性突变体生物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差异不显著。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异菌脲、多菌灵和肟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交替使用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野燕枯在土壤中的残留,迁移及在水中光解的环境行为,500mg/L的野燕枯在土壤中0~59d的残留动态模型q=412.33e^-0.0331t,r=0.8670,且该残留动态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在0~16d符合I(q1=657.825e^-0.0975t,r1=0.9742)模式,在16~59d内则符合II(q2=195.429e^-0.0136t,r2=0.9773)模式,野燕枯在土壤吕的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c)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不仅发生范围广,而且危害也很严重,一般发病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40%~6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 以本所发明新抗生素B—3543为有效成份的新型杀菌剂杀枯肽,经多年研究证明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且内吸性好,耐雨水冲刷,使用安全,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农药。本文报道1993年在重病区武昌县农科所,利用杀枯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验示范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药性现象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目前我国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是噻枯唑(川化—018),在含药含菌培养基上,筛选出了叶枯净(5—氧酚嗪)抗性菌,其突变率为2×10~(-6),抗性指数为333。未发现噻枯唑和渝—7802抗性菌。而在活体上直接喷药筛选时既发现了叶枯净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08),又发现了噻枯唑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96),仍然未发现渝—7802抗性菌,进一步的试验证明,噻枯唑活体抗性菌,离体测定时无抗药性,说明噻枯唑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不一致,而叶枯净的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一致。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噻枯唑、叶枯净、渝—7802三者之间无交互抗性现象,而噻枯唑与敌枯双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紫外光照射诱导获得了6株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抗链霉素突变体。测得链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敏感菌株ZJ173及其抗性突变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10和600 μg/mL;对敏感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0.03 μg/mL,对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1.64 μg/mL,平均抗性倍数为388。通过PCR扩增了敏感菌株ZJ173及5株抗性菌株的rpsL基因(编码S12核糖体蛋白)和rrs基因(编码16S rRNA),并检测了strA基因是否存在。序列分析表明,5株被测抗性菌株的rpsL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4株在氨基酸43位、1株在88位,均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而rrs基因未发生突变,strA基因未被检测到。表明实验室诱导获得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抗性菌株对链霉素的抗药性是由rpsL基因突变引起的。抗性风险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在无药剂压力下可稳定保持,其致病性、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竞争性低于或略低于敏感菌株,抗性自发突变率较高,且抗性突变为单一位点突变,病害循环为多循环,因此由rpsL基因突变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对链霉素的抗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上较为严重的种传真菌病害,咪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咪鲜胺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药剂。以对咪鲜胺抗性及敏感的田间水稻恶苗病菌为试材,研究了其适合度及对几种常用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其温度敏感性与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部分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方面显著高于田间敏感菌株;咪鲜胺与三唑类及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均无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合度,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有可能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磊  杨叶  王萌  贺瑞  陈绵才 《农药学学报》2017,19(3):298-306
针对中国海南地区芒果蒂腐病致病菌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及菌株的适合度进行了研究。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2016年从海南省芒果园采集、分离的90株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并对抗性及敏感菌株在菌丝生长、致病力、渗透压及相对渗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南地区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65.56%,且以高抗菌株为主(8个中抗菌株,51个高抗菌株);该病菌对芒果危害甚大,其中具强致病力的菌株达65株,占72.22%。高抗菌株的菌丝生长优于敏感菌株,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抗性菌株的致病力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敏感菌株的相对渗率高于抗性菌株,表明敏感菌株细胞膜的透性较高,胞内电解质渗出较多。研究表明,海南地区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较高,且抗性菌株适合度高于敏感菌株,易形成优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测定了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和环境适合度,旨在为探明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变化机制提供生物学研究基础。随机选取不同地区24株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抗性类型的多主棒孢,分析了7种类型抗性突变体对几种不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s) 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在无药剂选择压力下的抗性遗传稳定性,以及抗性突变体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结果表明:除突变类型SdhB-H278Y及SdhB-H278R对啶酰菌胺与氟吡菌酰胺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外,其他突变类型对啶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及萎锈灵之间均表现为正交互抗性;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的抗药性均能稳定遗传;不同突变类型菌株之间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SdhD-D95E突变体的致病力最强;利于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生长的碳源是麦芽糖,氮源种类则对突变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突变类型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 ℃,其中突变体SdhD-D95E在高于30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大于其他突变体;耐热性研究中,抗性突变体经65 ℃高温处理45 min后无法存活,同时发现,60 ℃条件下突变体能正常生长,而敏感菌株不能生长;各质量浓度NaCl处理下,SdhD-D95E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其他突变菌株,而SdhB-H278Y突变菌株慢于其他突变菌株;葡萄糖对SdhB-H278R突变菌株的生长较为重要。研究表明,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存在差异,SdhD-D95E突变菌株适合度有所提高,表明该突变类型多主棒孢在田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对三氟氯氰菊酯不同抗性种群的田间适合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鉴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方法 ,在田间网笼中比较了棉铃虫三氟氯氰菊酯抗性、敏感品系及其杂交 F1代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净增殖率 (R0 )指标。结果表明 :在田间自然状态下 ,抗性品系的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 314粒、2 0 .1%和 2 2 .9天 ,敏感品系分别为 4 38粒、2 8.8%和19.0天 ,两品系间差异显著 ,说明抗性品系在这些特征上存在较明显的不利性。 F1代的幼虫发育历期介于抗性和敏感品系之间。与敏感品系相比 ,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为 0 .4 6 ,杂交 F1代为 1.4 6。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3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江苏省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并就二化螟对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淳和徐州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已达高抗水平,其它地区也表现为中等抗生,在所测定的6个种群中,苏州种群对甲胺磷处于低抗水平,其它种群为中抗种群,澌知体增效作用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甲胺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酸二乙酸(DEM)的增效作用不明显,对离体解毒酶的研究表明,R种群幼虫多功能氧化酶(MFO)的O-脱甲基作用的活力比S幼虫高,R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与S幼虫无显著差异。以甲胺磷为抑制剂的R幼虫I50是S幼虫的2.52倍,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MFO的O-脱甲基作用活力增矿山和AChE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Starting in 1979 the pathogenicity of dicarboximide-resistant and sensitive strains of Botrytis cinerea was regularly examined in greenhouse tests using grape plants. In these tests the proportion of resistant strains with low or nearly no pathogenicity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sensitive strains. This led to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field isolates. Pectolytic and cellulolytic enzymes were chosen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B. cinerea.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indicated that no correlation could be found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these enzymes and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tested isolates, and that resistant strains tended to have higher enzyme activities than sensitive ones. Comparison of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laboratory-adapted isolates and the original sensitive ones gave similar results. Since enzyme activities do not seem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general observations on the slow increase and spread of resistant strains in vineyards, other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such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dicarboximide resistance, which apparently is very 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