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是测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渔业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比较省际差异,分析影响中西部地区渔业产业发展的因素。本研究采用2017—2021年中西部地区17个省(市、自治区)的渔业相关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渔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各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中西部渔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及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2017—2021年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渔业技术效率处于有效状态;全要素生产率呈递增趋势,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表现为技术进步特征,技术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该结论可为中西部地区制订区域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的分析,提出解决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持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重视价格,税收,信货等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市场配置来协调地区间经济差距并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从云,贵,川3省的实际出发,提高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所实施的战略为前提,分析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提出我国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发展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5.
张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819-4820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试图揭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中西部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为我国制订相关的农村体育政策,指导中西部农村农民的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来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1999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之势。从战略的高度讲,缩小区域农村之间差距主要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以财政投资为主,着力普及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为轴心,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以中央财政为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最,深化中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植桑养蚕在洛宁县推广示范的背景与优势(一)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我国实施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东桑西移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桑蚕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基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丝绸产品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外交流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基数巨大,传统的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异地市民化路径无法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的本质内涵,概述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现实驱动力、面临的困境,从“观念转变”、“产业支 撑”、“制度创新”、“强镇扩权”四个方面探索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资金投入少、银行贷款规模小、税赋重是形成中西部与东部乡镇企业差距的主要因素,据《农民日报》报道,农业部有关部门提出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乡企差距几点建议。 1.用政策调整经济。给中西部地区以更加开放灵活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和帮助中西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口岸适当放开部分资源开发和高利税产品的生产交易权等。尤其是在税收政策上扶持中西部地区乡企的发展。当前,中西部地区乡企还处在起步和发展时期,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差。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继续坚持“放水养鱼”的政策,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如何发展,理论界有六种比较有特点的发展现点。本文在简要论述各种观点的内容基础上,着重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西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萎缩现象,论述了振兴与发展中西部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向选择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的原因 ,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抓住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植桑养蚕在洛宁县推广示范的背景与优势 (一)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我国实施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东桑西移”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桑蚕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基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丝绸产品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对外交往的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大部分地方的土地是黑色的,这种腐殖质含量很高、保水保肥能力很强的肥沃土壤,常常使农业专家们赞叹不已。据吉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近日出炉的《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报告》显示,吉林省总体土壤环境质量优良、安全,中西部绿色有机食品适宜区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省中西部96.97%的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属一级,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土壤环境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西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中西部农村建设电子政务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西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8项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各省市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分值并把30个省市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其动力因子;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东部地区应凭借资金优势积极培育核心技术,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中西部应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开发特色险种使其潜在的保险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此外,区域保险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中西部农村科普发展策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扣中西部地区"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渠道及对科普信息的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科普传播与农民实际需求之间缺乏有效链接,农村科普资源缺乏,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农村科普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农村科普公益性事业建设;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层次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把科普事业融入产业及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科普发展的完善和优化中西部农村地区科普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促进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人口,因此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地形结构,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山川,缺少耕地资源,这就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影响到国内整体粮食安全。国内淡水资源的缺乏,要求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采用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以满足国民对粮食的需求。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也要注意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发达地区及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改善旅游环境、转变经营理念、强化人才培训和创新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帮助中西部农民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城乡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导致输入地政府对外来民工从地域和行业上设置障碍;2.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3.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手续繁杂;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5.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盲目性;6.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导致了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质化。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劳动用工信息网的建设,搭建劳动供需信息平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依法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西部开发为契机,通过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来消化剩余劳动力;加大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