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生活排水处理工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证生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担负着重任.针对我国农村特点,提出了农村生活排水处理的技术需求,开发了农村生活排水多介质生态处理装置多功能折流反应器(HBR)、多介质生态滤池(MEF)、多介质人工湿地(MCW)、多介质毛管渗滤(MCP),集成了HBR、HBR-MEF、HBR-MEF-MCW、HBR-MEF-MCP等多种处理模式,实际应用时可根据用水水质和经济水平要求,具体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已有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时,存在终年运行不稳定、易堵塞和除磷脱氮效率低等技术方面的制约瓶颈。为此,从设施的基本组成和设施的技术特点2方面,重点介绍了农村生活排水多介质生态处理装置多功能折流反应器(HBR)、多介质生态滤池(MEF)、多介质毛管渗滤(MCP)、多介质人工湿地(MCW)的开发过程,以期为我国的农村生活排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关键装置的模式集成及示范工程的运行监测,研究评价了多功能折流反应器单一处理模式(HBR)、多功能折流反应器与多介质生态滤池复合模式(HBR-MEF)、多功能折流反应器与多介质生态滤池及多介质毛管渗滤三合一模式(HBR-MEF-MCP)、多功能折流反应器与多介质生态滤池及多介质人工湿地三合一模式(HBR-MEF-MCW)等4种处理模式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HBR-MEF-MCP模式、HBR-MEF-MCW模式、HBR-MEF模式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处理标准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污染问题,从农村生活污水及排放特点入手,提出实现生活污水有组织排放、形成生活径流污水,是避免村落环境受污染的前提,也是进行污水处理和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基础;依据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沼气池处理、分区处理、统一处理、接入管网等污水源头控制模式和沿程生态利用等农村径流生活污水控制模式.最后,针对建设和运行费用,分别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受益、谁付费"的资金来源对策.  相似文献   

5.
不同模式对盐碱地土壤环境改良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陕西卤泊滩盐碱地在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处理下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全盐量和养分特征,分析说明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性,从而为治理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及论证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陕西富平设置盐碱地模型试验,分别设置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2种处理,测定分析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电导率、全盐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及分形维数;分析0~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贮水量,并综合分析在0~30 cm土层,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与土壤养分平均值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2种模式下,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呈现趋势一致,生态蓄水模式较传统排水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同等水量下,在0~160 cm土层,生态蓄水处理下土壤平均湿度和平均贮水量较传统排水处理分别高4.47%和2.57%;在0~30 cm土层,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处理较试验前显著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和全盐含量,且生态蓄水处理减少显著;在0~30 cm土层,各处理下各养分含量表现趋势一致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且生态蓄水处理下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平均含量较传统排水处理分别高18.96%、4.76%、10.67%和9.35%,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0~30 cm土层,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干筛和湿筛的分形维数呈现相反趋势,且与土壤平均容重、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 800 6~0.949 9),差异性显著(P0.05)。综上所述,生态蓄水处理较传统排水处理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稳定性及土壤质量,可良好地实现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6.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因污染面广、产量大、增长快、收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已有工程实例来看,城市集中式管网收集处理模式并不适用于农村相对分散的实际情况,我国在农村分散污水治理模式上已经逐步向"处理,就地回用"方向转变。源分离技术具有资源和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内涵,是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体系的有益补充。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特点、源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源分离技术的分类及其短板等分析,对该技术在面向资源化的农村污水处理需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必须之举.文章综述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历史沿革、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处理现状、处理模式及处理技术,分析比较了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等几种主要处理技术的特点,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河道侵占严重,水面积锐减,河道淤积导致水利生态功能弱化,河道坍塌导致植被生态弱化,水环境受到很多污染源的影响,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的治理应该从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结构治理两方面着手。河道水环境模式有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河道结构治理模式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北方乡镇和村庄大部分地区排水管网不完善,大量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黑臭.本文以通州农村水环境项目为例,分析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发展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项目在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的工作思路和控制要点,对单村建站和联村建站进行了经济比选.并总结了污水治理联村建站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沼气生态农业系统协调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通常简称: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是利用沼气纽带的核心作用,把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要素有机的联结起来,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协调发展[1].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及混凝土排水沟,有效增强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稻田施肥后10 d,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的去除率均值为86.57%,分别较土质(82.05%)及混凝土排水沟(83.55%)增加4.52%及3.02%;对稻田排水中TP的去除率均值为37.86%,分别较土质(25.62%)及混凝土排水沟(33.53%)增加12.24%及4.33%。研究结果完善了农田生态排水沟的构建技术,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以南方稻田为研究对象,以再生水安全灌溉调控为目标,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R1、二级处理水R2、生态塘净化水R3和河道清水R4)、不同灌溉调控(低水位W1、中水位W2和高水位W3)对土壤-作物典型重金属(镉Cd、铅Pb、铬Cr、铜Cu、锌Zn)质量比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调控对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Pb质量比略有升高,Cr,Cu,Zn含量下降;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按植株器官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茎,稻米≈叶,重金属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Zn,Cr,Pb,Cd,相对灌溉水源,水位调控对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累积影响较小,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籽粒重金属质量比并未明显增加,符合稻谷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生态风险系数最高,Cu和Pb次之,Cr和Zn风险系数锌较低,R3水源灌溉下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最低,总体上,再生水灌溉并未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但长期进行再生水灌溉是否会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持续增加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通过实施"生态厕所+沼气净化工程+食堂改灶"的生态校园模式,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学校厕所卫生、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广大师生饮水难、做饭难等问题,保障了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畜禽养殖及人居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养殖及人居生活废弃物既是一个巨大的环境污染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库。人畜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效率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生态循环发展,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文章以山西省某示范园的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为例,介绍了畜禽粪污、人粪尿及生活污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路线及主要工艺技术,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园区多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商品化开发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养殖及生活粪污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了周边环境,对区域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的新型分散处理模式和研发分散处理设备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灌区非点源氮在排水沟渠中的归趋机理及控制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灌区农田非点源氮素污染控制问题,从排水沟渠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对氮素在排水沟渠中的归趋机理以及水文、沟渠几何特征、生态特征和沟渠底泥-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等因素对氮素归趋的影响等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提出了排水沟渠的三维生态整治模式,这对实现灌区农田非点源氮素污染的调控及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Ragab Ragab教授,博士,现任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2020—2023年),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CEH, Center for Ecology&Hydrology)董事,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终身名誉副总裁,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水与作物工作组主席,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利用劣质水生产粮食工作组创始人,《农业科学》杂志编辑(剑桥大学出版社),巴西国家盐分研究所、沙特阿拉伯国王沙特大学和开发计划署国际顾问,英国多所大学的讲师和校外监审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渐成新农村建设的“短腿”,严重影响了义乌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的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创建.笔者针对义乌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具体实践,经过反复比对和工程应用试验,研究开发了一套新型高效的适合义乌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该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思路与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农村水利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水利发展实际,构建了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整个体系包括安全保障、生活供水、农业灌溉排水、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管理、发展支撑等7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采用多因子直观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经分析,我国现状农村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8%。  相似文献   

20.
磴口县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生态网络是近年来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研究的热点。以2016年磴口县的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等为研究素材,提出生态库伦力的概念并基于力导向算法构建生态网络多情景模拟模型,结合最小累积阻力面模型设置多个情景模式对磴口县现状生态网络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0,0)模式到(0,1.0)模式的转换,生态源地斑块栅格逐渐消失,骨架廊道逐渐出现断裂;在(0,1.0)模式下生态网络遭到极大破坏,现状条件下若进行大规模土地经济开发会对生态网络造成极大的破坏;但在(0.9,0.1)模式下,虽沙漠边缘处出现破坏,但是在样圆内部生态网络却出现扩张,在现有自然资源的约束下,磴口县仍有发展经济的空间,但空间不大。本研究所提出的多情景模拟模型适用于生态网络的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