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物间合理套作是发挥间作优势的基础,利于增加作物的产量及经济产值。为提高贵州山地利用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甘薯-鲜食玉米套作试验,通过和单作甘薯、鲜食玉米比较,分析其套作和单作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探讨适宜贵州当地的甘薯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甘薯单作的主蔓长、茎粗、单株薯重、商品薯率较甘薯-鲜食玉米套作分别高48.5 cm、0.38 cm、158.2 g、4.3百分点。套作甘薯的单株结薯数略有增加,为5.1个。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时玉米的株高、穗位高、鲜穗重均高于玉米单作,分别增加8.9 cm、2.9 cm、37.5 g。甘薯-鲜食玉米套作甘薯产量为28 352.25 kg/hm2,产值为56 704.50元/hm2;鲜食玉米产量为10 060.35 kg/hm2,产值为25 150.88元/hm2;总产值为81 855.38元/hm2,较玉米单作增收38 268.38元/hm2。  相似文献   

2.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单位耕地面积产值最高的种植模式,以单作玉米和单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玉米与甘薯间套作不同的种植模式。分四大类型进行,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甘薯、间作和套作,其中间作又分三个模式,玉米与甘薯种植行比为2∶1,2∶2,2∶3,套作分4个模式,甘薯以不同方式和密度套种在玉米行间,共计9个模式。结果表明,各类型产值高低顺序为单...  相似文献   

4.
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棉田间作系统的小气候特征,进一步研究间作系统中除棉花以外农作物的光合特性,设置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3种间作处理以及棉花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甘薯单作4个单作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棉田间作及相应单作的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均表现为U形曲线,棉田间作较相应单作可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的空气湿度均高于棉花单作,而甘薯单作低于棉花单作;棉田间作及相应单作的空气温度日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棉田间作较相应单作可降低系统内的空气温度,棉花单作高于玉米单作,分别与大豆单作及甘薯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甘薯单作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间作模式下的大豆和甘薯的光合午休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的变化一致,均表现为大豆单作模式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甘薯单作模式棉花间作甘薯模式、棉花间作玉米模式玉米单作模式,胞间CO2浓度的表现正好相反。综合来看,棉花间作甘薯模式在改善甘薯光合午休现象、降低系统内空气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方面的优势较其他间作模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玉米与不同密度甘薯套种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玉米与甘薯套作,等距分带(玉米与甘薯种植面积相等)条件下,甘薯不同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显著。结果表明:适宜铜仁市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的甘薯最佳密度为600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棚室内多种套作模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较好的套种模式。于2018年3—10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棚内进行试验,试验设番茄单作、番茄与大蒜套作、番茄与分蘖洋葱套作、番茄与大葱套作、番茄与豌豆套作、番茄与豆角套作共6个处理,分别调查番茄的茎粗、株高、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径及产量,并对番茄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番茄红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除套作大蒜以外,不同的套作模式番茄产量均有所提高。与分蘖洋葱套作和与大蒜套作后果实硬度显著高于番茄单作;与分蘖洋葱套作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番茄单作;与分蘖洋葱套作、与豌豆套作后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番茄单作;与分蘖洋葱套作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番茄单作;与分蘖洋葱套作的番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番茄与大蒜套作后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分蘖洋葱套作、与豌豆套作、与豆角套作后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显著高于番茄单作;番茄与大蒜套作、与分蘖洋葱套作后的果实的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合理地间套作有利于提高番茄的品质和产量,其中与分蘖洋葱套作番茄栽培效果较好,可以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棚室栽培中试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施氮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套作大豆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结果】种植模式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下的大豆CO_2排放通量在V5和R5出现峰值,R5期的大豆单作较玉米大豆套作的CO_2排放通量高13.45%;除V7和R8期外,大豆单套作的CH_4为吸收状态,在大豆生育期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在R2期出现最低值;大豆单作N_2O的排放通量高于玉米/大豆套作。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影响,套作下V5-V10期的CO_2排放通量为NNCNRN,R2和R5期为CNRNNN;套作下的CH_4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V10期后为NNCNRN;V3-V10期的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套作大豆产量比单作大豆高15.92%,有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下大豆的产量则是以CN为最高,表现为CNRNNN,RN和CN分别比NN高24.97%和46.23%。套作玉米产量比单作玉米产量高3.98%,单作玉米的产量RN比NN和CN分别高128.51%和3.2%,套作下玉米产量CN比RN和NN分别高0.94%和61%。【结论】套作及减量施氮不仅能保证作物的产量,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增产。  相似文献   

11.
在模糊拓扑空间中利用强开覆盖的概念引进一个称作 m-紧的紧性定义 ,并研究了它与模糊网的 m-收敛之间的关系 .证明了 Tychonoff乘积定理对 m-紧性成立 .  相似文献   

12.
柑橘夏梢管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梢生长在柑橘生产过程中很大程度带来负面影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管控是柑橘生产管理的必要措施。综述了柑橘夏梢的管控意义、抽发特性、影响因素、对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和管控方法,以期为正确认识和管控柑橘夏梢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为促进柑橘产业的省力栽培、节约资源、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miRNA的形成、调控机理、在生物体内的含量等内容,总结了目前用于miRNA分析的三种方法——qRT-PCR、DNA芯片和RNAsequencing(RNA-seq),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提出了miRNA的预测软件的原理及使用困难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草炭替代基质用于烟草漂浮育苗的可行性,以本地的紫色泥岩为研究对象,对基质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色泥岩基质化学稳定性好、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非常少,且运输方便。通过添加有机质、珍珠岩,作为烟草育苗基质替代物,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烟叶生产过程中各机械的性能及工作效率,2013年在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河坝新村开展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研究。结果表明,起垄环节,碎土率方面邵武华友履带式起垄机表现最好(89.9%),沟底积土方面松溪永顺表现最好;覆膜环节,各测试机型表现中等,在效率方面优于人工覆膜;移栽环节,漏栽率上江苏久泰移栽机高于江苏井关移栽机;培土环节,漳州南冠培土机操作简便,掉头灵活,单人操作,单行双侧作业,深受烟农喜爱;拔杆环节,龙岩诚德拔杆机单人操作,操作简便,动力较足,拔杆顺畅,拔杆带土较少,效果较好,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烟叶生产过程中各机械的性能及工作效率,2013年在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河坝新村开展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研究。结果表明,起垄环节,碎土率方面邵武华友履带式起垄机表现最好(89.9%),沟底积土方面松溪永顺表现最好;覆膜环节,各测试机型表现中等,在效率方面优于人工覆膜;移栽环节,漏栽率上江苏久泰移栽机高于江苏井关移栽机;培土环节,漳州南冠培土机操作简便,掉头灵活,单人操作,单行双侧作业,深受烟农喜爱;拔杆环节,龙岩诚德拔杆机单人操作,操作简便,动力较足,拔杆顺畅,拔杆带土较少,效果较好,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4个桑树品种桑葚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成熟黑桑、白桑、栽培种蒙桑及野生蒙桑的桑葚为材料,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法试验,对桑葚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4个品种桑葚的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桑葚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91℃,提取时间53 min,料液比1︰48。各品种桑树桑葚多糖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栽培种蒙桑(223.658 mg/g)白桑(212.575 mg/g)黑桑(179.920 mg/g)野生蒙桑(146.123 mg/g)。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绥粳10号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施氮肥分为基肥、分蘖肥、调节肥和穗肥,比例3:3:3:1,最佳密度为30.0cm×13.3cm或(40+20)cm×13.3cm产量最高,实测达到了735.1k9/667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措施对河南地区杭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有机肥比例、种植密度、磷酸二氢钾处理次数等主要栽培措施对杭菊产量、营养品质和药用品质的影响,旨在寻求杭菊在河南郑州中等肥力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菊花各项指标综合加权评分值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A有机肥比例B种植密度C磷酸二氢钾处理次数;最优组合为有机肥比例75%、种植密度52 500株/hm2、磷酸二氢钾处理3次;在此条件下,大洋菊的平均产量为2 185.65 kg/hm2,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含量较协调。这表明该栽培措施非常适宜于河南地区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杭菊的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桦川县水稻种植集中区域为示范区,选择8 km×8 km为试验样区,分别利用SPOT4(20 m)、SPOT5(10 m)数据对水稻播种面积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并结合地面实际测量获得道路、林带、沟渠等线状地物,最后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分别求得2种数据源的水稻提取结果,以Quick-Bird(0.61 m)的解译成果为真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区内SPOT4(20 m)与SPOT5(10 m)数据源解译数据误差在1.20%,在黑龙江省利用SPOT4(20 m)数据人工目视解译水稻种植面积与SPOT5(10 m)的数据精度相差不大,在实际水稻种植面积提取中可以利用SPOT4(20 m)数据代替SPOT5(10 m)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