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土绿化》2014,(7):1-1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带给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一次次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也比较严峻,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安全性也不容乐观。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许多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自然湿地资源锐减,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系统承载力,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生物个体存活的最大数量。随着土地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问题不断出现,维护生态系统承载力被提到日程上来。今天,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和生态有关研究,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壤承载力研究、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等。因为生态系统中各组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地的承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各旅游接待地出现了因过多接待游客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社会文化承载力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澄江市孤山村为研究对象,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承载指数法对孤山村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孤山村耕地处于承载力弱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处于承载力平衡区,总体上孤山村土地资源处于“平衡”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与孤山村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科学的村庄规划和政策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罗平县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承载力及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矿产经济总量较小,科技水平低,节能减排难度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藉此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是旅游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焦点问题。环境承载能力又称环境容量,基于环境承载力进行旅游规划设计,能很好地确保旅游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笔者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基于环境自洁能力、基于环境再生能力、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就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旅游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调整、旅游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区域消费及土地面积的定量研究以衡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环洞庭湖防护林建设区重点县——岳阳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该县2007年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岳阳县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发展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防护林体系建成后,林业生态承载力在总的生态承载力中比重增加,说明防护林项目对维护岳阳县的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安全的旅游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生态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由于对旅游与环境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引发了旅游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环境严重污染等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基于旅游生态安全的视角,提出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切实搞好旅游环境保护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地开发规划初期,就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预测,是景区发展研究的一种创新。以待开发的武汉大富庵旅游地为例,运用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姜晓燕 《绿色科技》2014,(4):281-282
指出了武威市区与凉州区旅游、祁连山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武威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的指导。对武威的旅游资源、影响武威旅游发展的因素、武威祁连山区的规划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开发等问题,从生态学视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沅陵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年沅陵县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沅陵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平通河流域森林径流效应与水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表明随着该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该流域年平均蒸散发量由无林地时候的373.3 mm降到了有林地时候的289.3 mm,因此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会随FR的增加而增加,呈流域径流正效应(23.7%)。在模拟数据的基础上,对平通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可知该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有效承载范围之内,且还有近2亿m3的水资源量可以使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保山市杨柳小流域199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2004年Aster卫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了森林资源扣土地利用的现状图。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10年间的空间变化信息。结合地形因子提出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并对小流域做作出初步的治理决策分析。为杨柳小流域的合理规划扣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吉文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及经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内蒙古吉文林业局1997年和2007年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资料,在分析2007年森林资源总量、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资源质量、森林生态状况以及森林资源权属的基础上,对1997~2007年的10 a间各类林地面积、各类林木蓄积量、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质量、森林资源数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影响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充分发挥, 不仅依赖于森林资源数量, 更取决于森林资源质量。然而我国在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林地资源扩张潜力有限。文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技术水平、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与政策、林业投入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影响, 以期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沿海森林人口承载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德成  董振凯 《林业科学》1994,30(3):280-287
提出森林人口承载力概念,并在探讨其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沿海森林资源为对象,以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项主要实物为经济指标,以人均需求森林面积为环境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沿海的森林与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了山东沿海森林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影响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承载能力是关系到人口、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问题。本文从森林产出、市场、需求、林区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系统的分析了影响森林承载能力的各主要因素。为今后开展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地制定林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理论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森林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森林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必然要适时评估区域森林承载力。本文分析了影响森林承载力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即自然条件、资源基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进一步的森林承载力定量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丽水地区林地资源市场配置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正视林地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本文在介绍丽水地区林地资源流转的历史、规模与结构、双方属性及程序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就林地便条以流转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友观调控若干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底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在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发展山区经济、保障水土安全、保存生物物种、构建绿色景观、提高城市品位与投资环境质量等重要作用。现状分析表明,在森林资源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林地面积发展受制、蓄积增长缓慢、结构不够合理、经营管理工作运转不力等许多限制因素,必须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工作体系、建立先进完善的资源监测管理系统、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才能达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