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从加强牧区草地生态建设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发展牧区小型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修复的有关技术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探讨发展家庭草库伦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恢复之间的耦合关系,量化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与天然草地生态恢复面积间的比例,该指标对加强牧区草地水土保持和恢复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草地承载能力的高低影响草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研究其草地资源承载能力变化,为区域草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3,2015,2018和2020年土地利用及其他相关数据,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赤字(ED)/盈余(ER)和生态压力指数等方法与指标,分析评价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承载力状况。 [结果] ①2013—2020年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生态足迹持续高于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与总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7 a内分别下降了2.76%和7.35%;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承载力7 a间变化率分别为-9.62%,-13.19%;生态足迹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生态承载力东部及北部高于西部及南部; ②草地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上升4.95%,均大于1,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草地生态系统呈现出不可持续性; ③4个时期ER/ED均小于0,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草地生态承载状况多年连续超载,生态安全稳定性持续降低。 [结论] 锡林郭勒盟所处的干旱半干旱地理位置及其资源禀赋,叠加高强度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全盟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处于极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
放牧率对高寒混播草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不同放牧率下22种植物种群优势度和生态位分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相同,而次优势种和伴生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因其高度和发达的根系成为竞争的优胜者,抑制了星星草的生长,因而其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56,星星草次之,为0.821;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和侵入种早熟禾与其他植物种之间(除了草、紫羊茅和乳白香青)及彼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较大,而同属的鹅绒萎陵菜、多裂萎陵菜和雪白萎陵菜之间以及生活型相近的小嵩草、矮嵩草和青海苔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较大。这说明具有相同形态特征或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他种群间也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两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  相似文献   

4.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草地资源的利用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和试验资料,论述了安塞县水土流失严重的纸坊沟小流域天然草地(牧荒坡)类型、分布特点、质量评价、利用现状、现实和潜在生产力,以及草地在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和目前草地管理、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该地区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上,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措施,以及适宜种植的草、灌植物种及其合理配置,为该类型区草业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草地退化及其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草地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十分严重,令人担忧.因而正确评价我国草地利用状况势在必行.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草地概况和国内外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草地系统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草地建植模式对荒坡地土壤风蚀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荒坡地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冬春季风蚀沙化严重,试验在密云水库库区荒坡地构建不同生态草地建植模式,研究草地建植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作用和土壤风蚀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生态草地建植当年地上生物量达2 246.9kg/hm2以上,越年后明显增加,可达5 941.6kg/hm2;生态草地建植可使荒坡地地表粗糙度增加1.7~14.5倍,土壤风蚀减少44.9%~75.1%,其中,草地雀麦+扁穗冰草建植模式地表粗糙度增加效果最佳,且不同建植模式土壤风蚀防治效果顺序为草地雀麦+扁穗冰草建植模式>草地雀麦+老芒麦建植模式>披碱草建植模式>草地雀麦+草木樨草建植模式>草地雀麦建植模式;同时,荒坡地生态草地建植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其中,草地雀麦+老芒麦草地建植1a,可使土壤容重降低8.7%,总孔隙度增加16.1%,荒坡地草地建植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pH值,提高速效氮含量,草地雀麦+老芒麦建植模式与草地雀麦建植模式构建1a,土壤速效氮增加75.4%~79.1%。  相似文献   

7.
宁南黄土丘陵区立体型高产半人工草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南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林业和草地试验与治理工作中,建立了立体型高产人工草地,提出了该区草的建设的途径与技术,为畜牧业的发展建立了优质,稳定,高产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6):F0002-F0002
草地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之基础。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及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草业的经营都十分落后:滥牧、过牧,不仅造成草地严重退化、沙化、盐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问题,而且大大制约了该地区草地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气候生产潜力估算,每1hm^2生长正常的天然草地可养2~5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9.
全国牧区草地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京丽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65-167,189
根据我国牧区基本情况及特点,针对《全国牧区草地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实施内容,既以发展灌溉人工饲草料地和灌溉人工改良草地为主的牧区水利建设项目,从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基础保障,有效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态容量,遏制草地沙化、退化,减轻风沙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生态效益分析,这也是首次较详细的水利规划生态效益分析,可用于类似项目参考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玛曲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严重,不仅明显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当地藏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分析玛曲草地退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恢复学原理,探讨了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途径,并提出了巩固治理成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于1983-1995年在宁夏固原县上黄村进行,根据试验区在发展草地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采用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技术,分阶段实施,在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加强草畜转化,调整牧业结构,提高畜种质量,增加牧业效益方面效果显着,实用性强,本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长顺县冗雷河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地类的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揭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碱解氮增加50.86%,中层和下层(20—30 cm)土壤碱解氮改善最为明显;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有效磷降低23.58%,坡耕地相比草地在全磷含量上相对较为匮乏,但用于作物吸收的有效磷素却高于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降低,pH值无变化,其中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有效钾降低37.32%;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表层(0—10 cm)、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48.06%,85.58%和107.78%,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幅度大。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最大,坡耕地最小,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是人工草地的1.09倍,是坡耕地的1.14倍,人工草地是坡耕地的1.05倍。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暖,干旱越发普遍,关于干旱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采用MODIS产品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演2002—2016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长期土壤干湿状况,对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在各时相几乎都处于一种干旱的状态,但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重旱现象较少。从时间上看,6月、8月和9月份易出现大规模干旱,中旱占较大比例,而7月、10月上旬容易发生大面积的轻旱。空间上,西部地区以轻旱为主,中旱及重旱现象较少;中东部、南部地区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且大面积的中旱及局部的重旱现象较为普遍;中部及北部地区也常常会发生不同等级的干旱现象,出现严重干旱的频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围封对灌丛草地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入渗染色试验、图像处理分析等方法,对围封荒漠草原灌丛草地土壤优先流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围栏封育与放牧管理样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存在差异,在围栏封育样地,草地、天然柠条林地、人工柠条林地的入渗染色图像分别在0—125,0—115,0—105 cm呈现均匀分布,而在125—240,115—150,105—140 cm呈现染色分支,在放牧管理样地,草地、天然柠条林地、人工柠条林地入渗染色图像分别在0—80,0—70,0—80 cm呈现均匀分布,围栏封育导致土壤优先流发生深度更大;(2)土壤剖面染色面积比表现为围栏封育草地>围栏封育天然柠条林地>围栏封育人工柠条林地>放牧管理人工柠条林地>放牧管理天然柠条林地>放牧管理草地,土壤染色深度表现为围栏封育草地>围栏封育天然柠条林地>放牧管理草地>放牧管理天然柠条林地>围栏封育人工柠条林地>放牧管理人工柠条林地,围栏封育管理会导致土壤剖面染色面积比及染色深度增大;(3)土壤优先流变异系数表现为放牧管理天然柠条林地>放牧管理人工柠条林地>围栏封育天然柠条林地>放牧管理草地>围栏封育人工柠条林地>围栏封育草地,放牧管理导致土壤优先流程度增加,而围栏封育降低灌木林地及草地的优先流程度。因此,在荒漠草原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围栏封育可作为提升土壤水分均匀入渗深度、降低优先流发生程度、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2龄、4龄、6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养分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呈“V“型规律变化,其中人工2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6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虽不及2龄草地高,但均明显高于4龄草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一致,真菌数量随建植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放线菌和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同.同时,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的加深呈降低的趋势.经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H值之间相关性最好,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pH值之间相关性最好,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封育对典型草原植被结构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7月-2009年5月,以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分别对封育草地和自由放牧草地的光谱反射率、草层高度、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封育能够明显改善典型草原植被结构,增加牧草种类,提高牧草地上生物量;封育区植被光谱特征在旺盛生长期呈现出显著优势,4种植被指数较自由放牧区显著增加,其余生长季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部黄土丘陵区不同草地土壤侵蚀对侵蚀性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西部黄土丘陵区人工和天然草地对不同类型侵蚀性降雨的响应,为该区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径流场2007—2015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侵蚀性降雨因素对坡度为20°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西部黄土丘陵区的侵蚀性降雨分布在5—9月,其中7—8月的侵蚀性雨量较大,其侵蚀量占年均侵蚀的70%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草地侵蚀量均与PI10相关性最好。该区域侵蚀性降雨主要是中雨和大雨,造成的草地侵蚀量占年均侵蚀的86%。中、高雨强型降雨的侵蚀量分别占人工、天然草地总量的90.8%和91.2%,其侵蚀量与PI10,PI30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大于300 MJ·mm/(hm2·h)的高侵蚀力型降雨引起的侵蚀量最大,分别占人工、天然草地总侵蚀量的32.3%和33.4%;50~100MJ·mm/(hm2·h)的中侵蚀力型降雨次数最多,而引起人工、天然草地的侵蚀占相应总量的26.0%和29.1%。[结论]人工草地(盖度75%~82%)和天然草地(盖度80%)的侵蚀性降雨量标准分别为11.3和11.9mm,最大I10标准分别为10.4和11.7mm/h。天然草地比人工草地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及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随取样深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及全氮、全钾、全磷、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趋势;(2)随着退化程度增加,退化草地土壤中含水量逐渐降低,全氮、全钾、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未表现出逐渐降低趋势,而草地的裸斑面积、土壤及养分的流失量逐渐增加;(3)人工草地及退化草地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取样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草地恢复年限和退化程度基本不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4)人工草地建设使退化草地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含量增加,尤其有利于0-4cm的土壤养分增加。因而,人工草地建设可以作为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土壤恢复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样地、典型固定样地调查方法,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所调查151种植物分属39科、95属;植物群落分布体现了山地荒漠草原的特征,多数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在山地阴坡;群落多样性动态受时间、地形影响较大,在土壤属性中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灌丛植被在该山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生态功能维持的主要因素;昆虫群落符合干旱地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大型动物的稀有也提示对该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20.
退耕后不恰当的植被建设会严重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性质.本文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典型草原为研究区,以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退耕后自然恢复与人工种草2种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退耕方式的生态恢复效应.通过样方法调查不同退耕方式草地的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并对土壤密度、机械组成及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室内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多样性、盖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且相比于人工种草,自然恢复草地的物种组成与天然草地更为相似;2)不同退耕方式影响下土壤性质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3)在表层0~ 10 cm,土壤密度及砂粒含量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而土壤黏粒、有机质(SOM)及全氮(TN)含量则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以上结果说明,在内蒙太仆寺旗退耕后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比人工种草更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稳定的植被系统.经过12年的恢复,退耕草地(人工种草与自然恢复草地)仍未恢复到天然草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