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通化地区近几年的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以后就业率低,这是由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缺失、就业方式单一和失地农民就业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建议从设立再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城乡统筹管理制度和转变失地农民思想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缺少专项技能,加之就业渠道狭窄、政策扶持不力等因素造成再就业困难,认为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可以缓解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失地农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农用土地大量减少,失地农民数量持续增加。失地农民在土地上再次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实现其离土再就业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在深入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各种困境后,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带给失地农民离土再就业提供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从发展电子商务、打破城乡藩篱、注入资金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失地农民离土再就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凤芹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94-195,199
通过对江苏淮安失地农民收入及就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影响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主、客观因素,提出应从政府、社区和失地农民自身3个方面共同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目前云南省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失业现象普遍,这既受体制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原因。因此,安置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城市边郊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征用产生了大批量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的欠缺,以及一次性获得巨额拆迁款产生的惰性心理,导致大量的拆迁失地农民不愿意再就业或无法再就业。这个时候,相关部门对拆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干预、引导和扶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对拆迁失地农民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思想,其次相关部门要采取系列的措施引导和扶持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或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新农村建设和"四化同步"高速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河南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就业情况,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建设效果。本文通过对高新区的调查研究,探寻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从失地农民、政府、社会环境和培训本身展开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山市6 个区镇的调研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意愿的因素。 结果显示,影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意愿的因素包括受访者是否有外出打工经商经历、受访者月平均收入、家庭非农 就业率、家庭收入在本村水平、家庭是否有出租收入。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安置政策时应该做到按具体状况划分就 业安置对象类型,以市场手段调节就业安置供需情况,用整合优化思维组合就业安置岗位资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年攀升,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我国在对失地农民征地安置过程中存在着分配不规范、安置补偿费标准低、就业难和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对此提出:分配规范化与补偿合理化、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苏州市486户失地农民的调研,分析他们失地后的就业和生活现状及其面临困境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与生活困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未来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郭媛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20-20,80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该文从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入手,多角度地对成因进行分析,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失地农民适应新生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贵阳市花溪区云上、洛平、大寨、吉麟、花溪等5村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对失地农民基本利益代表缺乏信任等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政府引导补偿款的合理使用、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对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8.
郝丽琴  王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21-5623,5701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失地农民就业、收入及生产劳动适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对目前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大部分农民在失地后,对生产劳动比较适应;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对生产劳动活动的适应性越强,不适应感越弱。同时分析了失地农民面临的就业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闫来英  刘群  涂泽俊  苏朝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92-18894
基于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出经济、法律、制度、失地农民落后的文化和观念是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北、江西两省12个村的农户调查数据,对失地农户的生计风险认知状况进行了统计,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失地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分别是大病风险、就业风险、口粮风险、养老风险、市场风险和教育风险,各类生计资本的状况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具有极其复杂的影响。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以帮助农户提高其自身生计资本的利用水平,有效的增强失地农户抵御各种生计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