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通过选择6个代表性亲本,采用性状互补原则,配制5个组合,对不同世代的早熟性、丰产性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因此对早代中选材料进一步鉴定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得到的147个F2:14-F2:19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1个环境条件下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在6年11个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的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定位了11个QTL具有加性效应,其加性(A)贡献率和AE互作贡献率都是微效的.联合分析同时定位到20对QTL具有上位效应,并发现上位QTL的2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同一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另一种是不同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鉴定出9个具有加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17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部分QTL的上位性效应解释的表型变异大于5%.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大豆荚数相关性状改良的候选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  相似文献   

3.
5199是一抽穗期比一般早熟大麦品种早20d左右的特早熟棱皮大麦,对4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F1、F2、B1、B2、P1、P2)的抽穗期挂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出苗至抽穗天数及有效积温至少受3对效应大小不同,且存在互作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迟穗性对早穗性呈部分生,基因累加效应起主导作用,5199的特早穗性受3对存在隐生上生效应的隐性基因控制,与其它主要目标性状无明显的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有应用前景的新杂交种,并在丰产性、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方面做出综合评价.[方法]于2013~2015年以江苏省地区种植的7个品种组合在5个试验地点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对初步证明有应用前景的新苗头组合进行区域内多年多点鉴定试验,以检验新杂交种在不同环境的产量稳定性和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结果]参试品种产量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参试地点看出明玉1301、苏试51417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评价很好;苏玉41稳产性很好,丰产性较好,综合评价良好,相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空间,适合江苏省春夏播区域种植;苏玉29、苏玉39各试点产量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推广应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区域种植.[结论]该研究为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两种捕食性天敌对棉虫及卵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阐述了我区两种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瓢虫和草蛉对棉田害虫的选择效应,通过选择效应分析表明:在棉蚜、棉铃虫幼虫、棉铃虫卵之间,瓢虫成虫、幼虫、草蛉幼虫均对棉蚜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嗜好.在三者猎物组配中,不同的试验组合模式下存在着不同的转换效应,结果为对猎物高密度下的捕食量显著高于低密度下的捕食量,其选择性指数D>1,Manly指数显著大于1,选择程度依次为棉蚜>棉铃虫卵>棉铃虫幼虫.  相似文献   

6.
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分枝多的品系作为母本和对其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分枝少的品系作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16个组合,同年种植F2群体。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黄瓜株型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黄瓜分枝性在F2代分离群体中呈现连续性变异而且符合正态分布,黄瓜分枝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由主效基因控制;黄瓜分枝性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而且黄瓜分枝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长绒棉(G.barbadenseL.)胚性意伤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继代时间的比较与选择,确定了胚性愈伤进行悬浮培养的适宜生理状态;通过对悬浮液不同成分的选择、比较与改良,确定了悬浮液适宜的组成及悬浮条件;建立了新疆长绒棉新海3号、新海7号、282、K253、军海1号5个品种的胚性细胞悬浮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所构建的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 (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季节获得的水稻抽穗期性状进行 QTL 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 3 个控制抽穗期的 QTL,分别位于 3、7 和 11 号染色体上,共解释 18.86% 的遗传变异,单个 QTL 的表型贡献率为 2.95%?10.56%,其中 qHD7-1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贡献率为2.18%;另检测到 9 对具有上位性效应显的互作位点。本研究表明上位性效应对水稻抽穗期具有重要的作用,抽穗期的一些QTL对环境敏感,在实际育种上应利用在不同环境稳定检测到的 QTL 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7个熟性不同的加工番茄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经济性状、果实性状比较,确定各品种的生长特性、熟性特征,为目前生产上不同熟性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2006—2012年新疆82个县(市)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不同,南疆地区基础效应高于北疆地区,增长效应更加明显;部分农户收入高增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均出现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呈负效应的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和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矛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优化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性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金融需求,提高监管有效性,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浩 《北京农业》2011,(12):16-17
园林木类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景观,其选用和配置不仅影响到园林景观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园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到园林设计单位的声誉。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世代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纤维长度、比强度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细度主要受加显性基因效应支配。  相似文献   

13.
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本文综述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⑴胚乳性状的遗传特征,⑵胚乳性状的遗传控制,⑶胚乳性状的三倍体遗传模型,⑷胚乳性状的质量-数量遗传分析。胚乳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胚乳基因型或/和母株基因型控制,还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鉴别遗传控制是胚乳性状遗传研究的基础。由胚乳基因型控制的性状,应用三倍体的遗传模型描述。既有主基因又有微基因遗传效应的胚乳性状需用质量 - 数量的遗传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依据遗传算法理论,在配水求解中,摈弃传统的二进制编码,采用与人们处理问题思路一致的十进制编码,从而提高了基因序列的质量,且在目前灌区的管理条件下减少了人工管理的劳动时间,对整个渠系水量调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然香料迷迭香是一种多用途经济作物,可提取抗氧化剂、迷迭香精油和医药中间体。总结国内外迷迭香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组织培养、外界环境对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关键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迷迭香相关科研、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栽培的亚麻(L.usitatissimum)通常为亚麻籽,以其油分和纤维而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之一。开发亚麻遗传资源并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须了解其遗传变异的范围和结构。位于坎普尔的C.S.农业科技大学种质管理单位保存有广泛收集而来的2772份栽培和野生亚麻资源。从中选出23份不同基因型栽培亚麻品种包括5份两用品种、4份种用品种、14份具有不同形态和经济特性的引进种用品种以及1份野生品系(L.grandiflorum),采用RAPD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条随机引物共产生242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带数为1—20条,平均为10.95条。所有基因型和位点的RAPD多态性比例为90.49%。DICE系数相似矩阵分析揭示其遗传相似性为0.63~0.97,平均相似系数为82%,说明这些亚麻品种(系)的遗传背景较窄。采用UPGMA法以及NTSYS-pc软件的SAHN聚类分析模型对遗传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属于L.uitatisimums的所有栽培品种在X轴上可聚为一类,而L.granditlomm野生种单独在Y轴上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Shekhar(优良种用品种)和野生种Lgrandiflorum广泛分布外,其他所有种用品种、两用品种和外来品种聚类很近。由于亚麻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相近,须对亚麻种质的各种基因型进行鉴定,以拓宽今后育种计划中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7.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利用茶树茎段、腋芽、叶、花粉、种子等器官作为外植体建立茶树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对获得优质茶树种质资源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茶树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综述当前茶树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茶树遗传转化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大豆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遗传多样性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农学与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以遗传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大豆主要生产省份历年来所推广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基础的变化情况,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验证大豆遗传多样性对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品种亲本系数(COP)与产量间呈抛物线关系、且与产量稳定性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并对其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16种氨基酸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转基因小鼠,为研究IFN-α在抗病毒中的作用提供模型动物。[方法]将人IFN-α基因插入CMV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法建立IFN-α转基因小鼠。[结果]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法和South-ern杂交法检测出4只阳性转基因小鼠。分离4个转基因鼠系F1代PCR阳性小鼠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RT-PCR检测,其中3个鼠系为阳性。收集阳性小鼠血清,用ELISA方法和微量板染色测定法检测出3个转基因鼠系均有IFN-α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CMV启动子启动的表达人IFN-α基因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及对其他动物进行抗病毒感染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