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研究单子叶植物的模式作物,其落粒性的丧失是水稻被人工驯化的最为关键事件,近年来对水稻落粒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4个控制落粒性基因/主效QTL已经被克隆,并初步分析了相关基因的互作效应,为水稻人工驯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重点综述了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水稻落粒性的遗传网络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2个组合的DH群体,应用Choo和 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研究了粒宽在寒地水稻在DH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水稻粒宽的遗传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模式,第一种遗传模式为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第二种遗传模式为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主效基因间存在互作,为互补作用;粒宽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61;控制粒宽的基因为7.8-12.3对、平均9.9对。因此,在寒地花培品质育种中有目的对粒宽进行低世代严格选择,对提高粒重及选育适宜粒型的优异种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寒地粳稻粒长在DH群体中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粒长不同的10个亲本,采用F1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寒地水稻6个组合的DH(Doubled Haploid,DH)群体。应用Choo等提出的模型及公式,分析了这6个DH群体粒长的分布,测算了粒长遗传力、超亲率,检测了粒长的基因对数及基因互作方式。试验粒长的遗传变异分为两大类型,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和无主效基因互作。3个组合粒长的遗传属于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存在主效基因间的互作,为互补作用。粒长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40,超高亲率很低;控制粒长的基因对数为5.7~72.2对,平均20.1对。寒地水稻长粒种质创新相对较难,在H2代要加强其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4.
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落粒性的机理,综述了水稻落粒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学特征、水稻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玉米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组合Ⅱ的行粒数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3模型)。组合Ⅰ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13%、74.51%、82.59%。组合Ⅱ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0%、73.20%、72.4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0%、8.90%、9.10%。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应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6.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抗病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的抗病性遗传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另一类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主效基因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脆弱,在基因布局不合理时,容易被病原菌小种所克服,少数主效基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微效基因单独存在时抗性作用很小,难以度量,对环境条件敏感,无明显的小种专化性,常表现为加性效应。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遗传分析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法,基因推导法和遗传标记以及分子标记,丰富抗源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是保持品种持久性抗性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转基因海转A除抗纹枯病性较非转基因亲本竹籼B有显著提高外,还存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穗粒数较竹籼B增加44.2%,而千粒重降低12.1%.海转A的抗纹枯病性表现为存在主效基因的多基因数量遗传特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此外转基因海转A的抗病性、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竹籼B,说明其稳定性较低.[结论]外源抗病基因的导入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这种影响以主效基因的形式表达;而外源基因导入引起非目标性状的变异,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典型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种核不育水稻材料花粉育性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花粉不育型无融合水稻SAR—1、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川农核不育水稻(H_2S)等花粉育性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SAR—1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SAR—1及其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不育株套袋结实率较高;(2)W6154S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两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和一些微效修饰基因作用,受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的影响较大,W6154S本身及其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套袋自交结实率较高;(3)H_2S的花粉育性受细胞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支配,H_2S本身及杂交后代中的不育株均属无花粉型,受环境影响小,套袋不结实。  相似文献   

10.
采用籽粒性状差异较大的1份大粒水稻(31C122)和1份小粒水稻(小粒稻)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调查亲本、F1、F2群体的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并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的籽粒性状测定值介于其双亲之间并接近或小于其双亲平均值;F2群体各性状表现连续变异,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其中粒长、粒宽、千粒重性状分别由I对主效基因控制并有其它微效基因的影响;粒厚和长宽比性状无主效基因,遗传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小白谷×大理早籼重组自交系耐冷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云南稻种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培育出的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进行耐冷性状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早籼与晚粳杂交培育出的RILs群体的耐冷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突出,并呈现广泛的遗传变异.(2)耐冷性状的差异既有主效基因也有微效基因,在长期的生态驯化过程中微效基因累积到一定程度可变为主效基因.(3)昆明小白谷耐冷性是受主效基因支配,冷驯化是水稻微效耐冷基因累积获得穗期耐冷性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之一。为了充分了解水稻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由微效基因控制病斑扩展的遗传参数,以提高抗病育种的算见性,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部性状典型的小麦品种资源,采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和主穗粒重均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的怀状穗工与结实小穗数、亲本性状的遗传传递力与亲本性状表现一致;以显性效应为主的千料重,亲本性状传递力与亲本含显性增效基因多少一致;在加性、显性效应各一定比例的穗粒数、主穗粒重和具有一定互作效  相似文献   

14.
水稻雄性育性通常受一对可育主基因和质,核中若干微效基因所控制。其可育性状能否得到表达,与质,核间微效基因的匹配是否协调有关,当不协调时,因可育主基因得不到表达而表现为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5.
小麦京核891-1抗条锈病主效、微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研究了京核891-1品系对条锈菌系在两种温度条件(常温昼18℃/夜10℃,高温昼24℃/夜15℃)下的抗性 遗传。结果表明,京核891-1至少含有两对显性主效、1对隐性微效抗条锈基因,其中两对主效基因控制对CY31的抗 性,并与尤皮2号、抗引655、T.Spelta.Album中的抗性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呈独立或重叠遗传,均为未知新基因。 微效基因对温度敏感,在较高温度下提供抗性,对主效基因有修饰作用。京核891-1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和较宽的抗 性谱,可抗中国目前所有小种,建议作为重要抗源利用。  相似文献   

16.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性状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型弯曲对直立、着粒密度密对疏和每穗颖花数多对少均为部分显性。穗角和着粒密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而着粒密度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 AL 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 P1 和 P2 以及杂种后代 Fl 和 F2 群体 4 个世代的育性进行分析.[结果]AL 型育性恢复基因的最适遗传模型为 E-1,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 85.92;.[结论]小麦 AL 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遗传力较高,在小麦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江西环境条件下利用"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珍汕97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4套测交群体,进行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不同遗传背景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微效QTL的不同;不同环境条件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微效QTL的变化上,主效基因的作用亦可能因环境而异。  相似文献   

19.
全球有117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常年栽培面积1.5亿hm2左右,年产稻谷6.6亿t左右。易落粒是野生稻利于自身繁殖和扩散的共同特性,减轻落粒是人类把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的第一个性状,水稻落粒性的研究一直和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相关联。为了阐明水稻落粒性的机理,文章综述了水稻落粒性的遗传进化过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小麦面筋相关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探析小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遗传规律,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红皮强筋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苏麦6号×扬97G59为亲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H)群体(共189个家系)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对小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湿面筋含量在句容试点MX2-ED-A模型为最佳模型,受到2对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4.18%,多基因遗传率为24.35%,但在扬州试点MX2-IE-A模型为最佳模型,受到2对抑制效应主基因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41%,多基因遗传率为90.60%。对于干面筋含量,在句容试点MX2-ED-A模型为最佳模型,受到2对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24%,多基因遗传率为61.61%,但在扬州试点MX2-IE-A模型为最佳模型,受到2对抑制效应主基因和加性效应微效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5.65%,多基因遗传率为94.04%。面筋指数在句容试点M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