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水肥配合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盆栽试验,以补水时期(X1)、补灌定额(X2)、施氮量(X3)、施磷量(X4)、施钾量(X5)为试验因素,采用5因素5水平(1/2实施)的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创建了马铃薯产量与补水时期、氮、磷、钾施用量和灌水量关系方程。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作用顺序为:X5>X4>X3>X2>X 1,各因子的交互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X4X5>X3X5>X2X4>X2X5>X2X3;在以产量为目标函数时,最高产量为33.785 t·hm-2时,补水时期为苗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的25%、现蕾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25%、初花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的50%;水肥耦合关系为灌溉定额为822 m3·hm-2,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分别为73.5 kg·hm-2、224.4 kg·hm-2、223.8 kg·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平(95%θf (土壤田间持水量)、80%θf和65%θf,依次记为FI、DI1和DI2)和施氮量(0、70、140 kg·hm-2和210 kg·hm-2,依次记为N0、N70、N140和N210)对春玉米的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施氮均可使春玉米产量增加,在FI和DI2灌溉条件下,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N210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0处理分别高21.8%和18.8%;但在DI1灌溉条件下,N140和N210处理下的春玉米产量间无显著差异,DI1灌溉水平比FI和DI2平均增产5.5%和8.3%。增施氮肥可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施氮量超过7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相同灌溉水平下,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N70、N140和N21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均值分别为262.59、141.52 kg·kg-1和97.31 kg·kg-1。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因素,在中国河西地区推荐春玉米的最适宜水氮组合为DI1×N140,其产量达23.68 t·hm-2,净效益达25 390元·hm-2。  相似文献   

3.
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灌溉定额。设置3个不同灌水定额(300 、450、600 m3·hm-2)和3个不同施氮量(0、138、276 kg·hm-2)共9个组合,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同时,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水定额增加300 m3·hm-2、施氮量增加276 kg·hm-2,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 416.7 kg·hm-2和5.24 kg·hm-2·mm-1,即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加;当灌水定额从450 m3·hm-2增加到600 m3·hm-2、施氮量从138 kg·hm-2增加到276 kg·hm-2, 打瓜产量减少178.9 kg·hm-2,即水肥量继续增加则产量下降;灌水定额450 m3·hm-2(W2)和施氮量138 kg·hm-2(N2)时,组合产量和WUE分别为2 582.9 kg·hm-2和10.91 kg·hm-2·mm-1,节水增产效果最佳;该组合的模糊综合评价亦为最优,与大田试验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6.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关中地区土壤温度与植被指数下的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设置秸秆还田下的5种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量SN200(200 kg·hm-2)、优化施氮量SN150(150 kg·hm-2)、60%优化施氮量SN120(120 kg·hm-2)、50%优化施氮量SN100(100 kg·hm-2)以及不施氮肥SN0(0 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RS随生育期推进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同时添加氮肥促进了RS排放。各处理观测期内RS的均值为:SN200(3.68 μmol·m-2·s-1)>SN150(3.40 μmol·m-2·s-1)>SN120(3.06 μmol·m-2·s-1)>SN100(2.70 μmol·m-2·s-1)>SN0(2.21 μmol·m-2·s-1)。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差异明显,反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N200>SN150>SN120>SN100>SN0,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土壤温度显著影响了RSP<0.01),土壤湿度与RS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和植被指数均与RS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多种模型评估,建立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壤温度的最佳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显著高于基于土壤温度的单因子模型,模型精度可达到0.6以上(n=120)。  相似文献   

8.
限量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阶段植株的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西农‘979’小麦为试验材料,试验采取3个灌水水平即W1,W2及W3,分别为2 400 m3·hm-2、1 800 m3·hm-2和1 200 m3·hm-2。施磷设4个水平即F1、F2、F3及F4,施磷肥(纯P2O5)量分别是0、60、120及180 kg·hm-2。结果表明:在施氮肥相同的情况 下,灌水和增施磷肥均能够促进植株对氮、磷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产量也随着显著增加。在F4处理条件下,W2处理的子粒产量高于W1、W3处理,在W2处理基础上再增加灌水量,子粒产量无显著提高,且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这说明灌水和施磷显著提高子粒的产量,但过量灌水会导致子粒产量下降,适量灌水、增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在1 800 m3·hm-2和施磷肥(纯P2O5)量在120 kg·hm-2时,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施磷对土壤水分不足的补偿效应主要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施肥增加了穗粒数,从而增加了产量,提高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库尔勒香梨园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氮素气态损失,采用密闭式集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氮肥用量下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研究,并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N0P0K0)、不施氮肥(N0PK)、施氮150 kg·hm-2(N1PK)、施氮300 kg·hm-2(N2PK)、施氮450 kg·hm-2(N3PK)。结果表明: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均在施基肥和施追肥后第4天出现峰值和次峰值,且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达到27.886~44.416 kg·hm-2·a-1,施氮处理氨挥发净损失量达到6.726~16.197 kg·hm-2·a-1,各处理氧化亚氮累积量达到341.616~531.960 g·hm-2·a-1,施氮处理氧化亚氮净损失量达到90.452~185.412 g·hm-2·a-1,氨挥发累积量和净损失量与氧化亚氮累积量和净损失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处理氨挥发净损失率为2.720%~4.480%,氧化亚氮净损失率为0.038%~0.060%,氨挥发和氧化亚氮净损失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减小再增大;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与施氮量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2PK处理的库尔勒香梨产量最高,达到6 213.5 kg·hm-2,且氨挥发净损失率和氧化亚氮净损失率均最小,为2.720%和0.038%。从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氮素气态损失和生产角度看,纯氮用量为300 kg·hm-2时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Beta356为试材,研究调亏灌溉下不同施氮量\[纯氮0 kg·hm-2(N0)、150 kg·hm-2(N1)、225 kg·hm-2(N2)\]与基追比\[播种前、叶丛期、块根膨大期施氮比例分别为20∶60∶20(T1)、30∶50∶20(T2)、40∶40∶20(T3)\]对甜菜生长特性、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丛期和块根膨大期分别进行50%和30%田间持水量(θf)调亏灌溉基础上施225 kg·hm-2氮肥的同时,增加基肥比例能够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124.39%~143.87%)和叶绿素含量(23.03%~119.80%);在糖分积累期进行30%θf调亏灌溉后施用氮肥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小,但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调亏灌溉后施氮使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干物质总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4.08%~56.84%和32.43%~76.26%,但两个施氮量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甜菜产量随施氮量和基肥比例增加分别升高和降低,含糖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在N2T1处理下最大,其中灌溉水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了82.50%。施氮处理的产糖量和水糖比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31.66%~63.41%和31.82%~63.64%。调亏灌溉下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产糖量,但增产不显著;3种施用比例中基肥比例为20%、叶丛期为60%和块根膨大期为20%时有利于提高甜菜含糖率和产糖量,同时具有较高的水糖比和氮肥利用效率。因此,在干旱区滴灌甜菜种植中以T1(20∶60∶20)基追比模式下施用150 kg·hm-2氮素对调亏灌溉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荸荠枯萎病在我国各个荸荠Eleocharis dulcis产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荸荠产量的重要病害。为有效防治该病害,于2010—2012年调查了湖北省荸荠枯萎病的田间发生动态,并进行了荸荠品种抗病性评价、室内药剂筛选及药剂处理球茎盆栽和田间试验。3年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荸荠枯萎病于8月中旬开始发生,8下旬—9月上旬温度适宜,病害开始缓慢增长;9月下旬—10月中旬为该病发生的高峰期;病情指数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各年份的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沙洋荠、肇庆荠、韶关马坝荠、桂林荠-1品种对荸荠枯萎病有较强的抗性。10%苯醚甲环唑、25%多菌灵、40%氟硅唑和25%嘧菌酯4种药剂处理球茎均有利于荸荠出苗。经多菌灵和氟硅唑处理的球茎假植到大田2个月后对荸荠枯萎病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别为22.3%和27.0%,而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病基本无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35%条件下,分别设不接种(对照)、单接根瘤菌、单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等4个处理。结果发现: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沙打旺AM真菌侵染率(P<0.05),而接种根瘤菌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显著促进摩西球囊霉对沙打旺根系的侵染(P<0.05)。接种AM真菌不仅显著提高沙打旺对P的吸收(P<0.05),而且明显促进根瘤的生长。无论是在干旱条件下或是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处理对沙打旺生长及养分吸收的效应显著高于单接菌处理,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以及N、P、K等吸收量均为最大。结果表明:AM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拮抗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及助剂类型的筛选,成功研制了长枝木霉T. longibrachiatum T6水分散粒剂,并测定了其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长枝木霉T6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羧甲基纤维素(紫外保护剂)0.5%,碳酸钙(稳定剂)4%,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黏结剂)5%,可溶性淀粉(崩解剂)5%,凹凸棒土(载体)5%及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5%。由此配方制备的水分散粒剂中孢子含量为5.6×108 cfu/g,悬浮率53%,pH值6.0,水分含量3.5%,湿润时间52 s,且在冷藏温度为(4±2)℃条件下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在室温(25℃)下的。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和灌水量对枸杞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适宜引黄灌区枸杞灌溉生产模式,在甘肃省景秦县玉杰枸杞种植园进行了秸秆覆盖和灌水试 验研究。试验以三年生宁杞1号为研究对象,设秸秆覆盖下灌溉定额7 840 m3·hm-2(T1)、6 270 m3·hm-2(T2)、4 705 m3·hm-2(T3)处理,无覆盖措施、灌溉定额为7 840 m3·hm-2(CK)处理为对照,测定和分析了新梢生长量、耗水量、产 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新梢生长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增大,T1处理的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 (P<0.05)其余处理,T3和对照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2)灌溉定额与枸杞干果产量没有呈现出正相关, 产量大小依次为:T2>T1>CK>T3,其中T2处理达到2 598.32 kg·hm-2;(3)水分利用效率以T2处理最高,为2.32 kg·mm-1·hm-2,依次较CK、T1和T3处理提高了52.6%、24.7%和25.4%,差异显著(P<0.05);(4)T2处理的耗水量(1 121.36 mm)显著低于(P<0.05)CK和T1处理。灌溉定额为6 270 m3·hm-2且采取秸秆覆盖处理是一种最优的枸杞节水增产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秋季和春季半膜平覆、全膜平覆、全膜双垄沟6种覆膜方式为处理,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其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和秋季全膜平覆较春季全膜双垄沟、秋季半膜平覆、春季全膜平覆和对照春季半膜平覆在播种时0~ 100 cm土层中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62%~14.20%、7.44%~14.02%...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具有杀螨潜力的生防真菌,采用喷雾法测定分析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 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卵、幼螨及雌成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感染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B-1339菌株后螨类的形态特征不一致,感染IF-1106菌株后形成棉絮状菌丝,而感染BB-1339菌株后则形成羊毛状菌丝。IF-1106菌株和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卵的LC50分别为2.38×107、8.26×107CFU/mL和4.48×107、1.21×108CFU/mL,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1.97×107、8.26×107CFU/mL和7.65×106、8.99×105...  相似文献   

17.
沼肥施用方式对红枣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沼肥施用方式(沼液根施、喷施、涂干、随水滴灌)下的红枣光合特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沼肥施用方式下枣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以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为沼液喷施涂干对照滴施根施;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平均值为沼液滴施喷施对照根施涂干;胞间CO2浓度日平均值为沼液根施滴施对照涂干喷施,而气孔限制值日平均值则表现与其相反;水分利用效率日平均值为沼液涂干喷施对照滴施根施。沼肥应用效果以沼液喷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以24个抗瘟单基因系品种为寄主,来源于2017—2018年黑龙江省水直播稻田的242株稻瘟病菌菌株为接种体,采用离体划伤方法接种,记录病斑反应型,计算有效致病菌株率和抗性频率,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直播条件下,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单基因系品种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8.33%~95.83%和20.83%~95.83%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75次和622次;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鉴别体系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29.17%~95.83%和20.83%~91.67%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36次和571次。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1.00和0.14~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6个类群;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0.93和0.26~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4个类群。2017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1.29%~88.71%和10.77%~86.15%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2018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0.34%~82.67%和15.79%~85.96%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表明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剧烈,稻瘟病菌整体致病力较强,但仍有部分水稻种质抗性较好且相对稳定,基因聚合后抗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水、土壤和黄瓜中噻唑锌残留的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先将噻唑锌转化为噻二唑(AMT),采用外标法通过测定噻二唑的量来进行噻唑锌的定量分析。样品在40℃恒温振荡条件下,依次经Na2S转化及乙腈提取;过滤后调节混合液pH值至3,经乙酸乙酯液-液分配后,用HPLC-DAD及BDS Hypersil-C18色谱柱,以V(乙腈):V(0.1%乙酸)=10:90为流动相,在313 nm波长下测定样品中的噻唑锌残留。结果表明:噻二唑在0.10~10 mg/L、噻唑锌在0.20~5.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5),噻二唑的检出限(LOD)为0.05 mg/L。在0.2、1和5 mg/L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10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0%~6.4%;在0.05、0.5和5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98%,RSD为0.70%~2.8%;在0.05、0.5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锌在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2%,RSD为1.3%~4.2%。噻唑锌在水、黄瓜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3 mg/L、0.05 mg/kg和0.05 mg/kg。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成虫的发生动态,探讨糖醋酒液对桃蛀螟的诱捕效果,于2015—2016年利用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对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的全年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并比较糖醋酒液诱捕器在不同悬挂高度0、1.0、1.5、2.0和2.5 m下对桃蛀螟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2015—2016年,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田间始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结果均显示,桃蛀螟成虫群体数量发生高峰期为9月上旬—10月上旬,且在此期间二者的诱捕量无显著差异。糖醋酒液能够同时诱捕桃蛀螟雌、雄成虫,且以雄成虫为主,在桃园和苹果园中,2016年的雄成虫诱捕量分别占总诱捕量的87.62%和88.29%。糖醋酒液诱捕器在地上0~2.5 m悬挂高度均能诱捕到桃蛀螟成虫,其中诱捕器悬挂于地上2.5 m高度时诱捕量最多,显著高于其它悬挂高度处理。表明糖醋酒液可以通过有效诱捕桃蛀螟成虫来准确监测其群体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