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与披碱草(E.dahuricus Turcz.)、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Franch.)Honda)2个种间杂种F1及其亲本为试材,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2个杂种F1及其亲本的遗传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杂种鉴定及后代选育提供分子依据。结果表明:用筛选出的13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247个AFLP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042个,多态性位点比率高达83.56%;各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GD)变动在0.4276~0.7486之间,以GD值0.65为基准,5个材料聚为2类,第1类为加拿大披碱草、圆柱披碱草和加拿大披碱草×圆柱披碱草杂种F1,第2类为披碱草、加拿大披碱草×披碱草杂种F1。  相似文献   

2.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回交1代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有位点相同的9条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酯酶同工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亲本的个别酶带在杂种F1有丢失现象,正反交杂种F1均产生一条杂种带。杂种F1酶谱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正反交的回交1低酯酶同工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回交1代的酯酶同工酶谱明显地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酯酶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对亲本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CM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CM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CM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杂种加倍植株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艳红  于卓  赵晓杰  刘杰 《草地学报》2004,12(2):98-102
分析了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属间杂种F1加倍植株的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显示:同一生育阶段杂种自然加倍植株与加倍F1代植株在EST、POD和SOD酶带的数目、位点及强弱方面具有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而与杂种F1代及亲本的酶带表型差异显著,从酶蛋白分子水平证明该杂种F1染色体加倍是真实的;加倍植株抽穗期旗叶的EST、POD酶谱中分别呈现9和4条酶带,分蘖期幼叶的EST、POD、SOD酶谱内分别呈现8、4和4条酶带,有多态性位点的特征酶带可作为杂种加倍后代育性恢复鉴定的遗传标记的候选位点;对供试材料不同生育阶段做同工酶酶谱对比分析,比单一生育阶段更能反映其酶带表型的遗传差异性,提高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严学兵  周禾  王堃 《草地学报》2005,13(3):260-261
以我国 9 种披碱草属(Elymus L. )的40个居群为材料, 采用形态学、等位酶和微卫星3 种标记对28个形态特征、7个等位酶位点和 11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披碱草间形态差异显著; 不同种、居群和形态特征变异规律也有所不同。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生长速度( 幼苗-分蘖) 、小穗柄、植株绒毛分级在种内变异较大, 而穗的形状、穗节数、株高和内稃的变化较为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披碱草(E.dahuricus Turcz.) 、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 Franch.) Honda) 、紫芒披碱草(E. purpuraristatus C. P. Wang et H. L. Yang)变异很大, 垂穗披碱草(E.nutans Griseb L.)和老芒麦(E.sibiricus Linn.) 的居群按种归类比较清晰明显。  相似文献   

6.
散穗高粱与苏丹草杂种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明确散穗高粱(Sorghum bicolor(L.)与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棕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4个种间杂种F1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差异程度,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散穂高粱与4种苏丹草(S. sudanense(Piper) Stapf)杂种F1及其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41条带,其DNA片段长度为200~2000 bp,多态性条带416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2.2%;9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818~0.7838,平均为0.6892;散穗高粱与红壳苏丹草GD值较大,而与白壳苏丹草GD值较小;以GD值0.44为基准,9个材料聚为3类:第一类为散穗高粱、棕壳苏丹草、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第二类为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白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棕壳苏丹草F1,第三类为红壳苏丹草.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生殖生长过程,采用显微镜常规解剖法对加拿大披碱草生长锥分化过程和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披碱草生长锥的分化和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生长锥分化很不一致,拔节和分蘖几乎同时进行,形成生长锥分化在一定时期相互交错的结果,最后导致抽穗不整齐,致使抽穗时间过长;小穗发育规律性很强,主穗中上部小穗发育最快,然后向上、向下依次进行,基部小穗发育最慢。  相似文献   

8.
运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和微卫星标记(SSR)技术对6个多花黑麦草亲本品种及其9个杂交F2代组合80份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15对SRAP引物、16对SSR引物,SRAP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6.7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88%。SSR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4.75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8.05%。通过聚类树状图分析得出结论,杂交F2代内同一组合基本聚为一类,长江2号×剑宝和长江2号×阿伯德组合除外;父本和母本与其杂交F2代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还发现SRAP标记对杂交F2代及亲代聚类分析可靠性高于SSR标记。  相似文献   

9.
披碱草属植物形态多样性及其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严学兵  周禾  王堃  郭玉霞 《草地学报》2005,13(2):111-116
以我国9种披碱草的40个居群为材料,对28个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系数0.78为尺度把40个披碱草居群分为两大类,第1类主要包括垂穗组披碱草种类,第2类大多数包括穗直立的披碱草种类。披碱草属每个种的各居群基本能够聚在一起,并和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和紫芒披碱草(E.purpuraristatus)变异性很大,而垂穗披碱草(E.nutans)、老芒麦(E.sibiricus)归类比较清晰明显;在形态分化的指标中,与生产应用及分类功能联系密切的17个特征向量可反映总变异85%以上的信息,根据贡献的大小分为10个不同的层次;单株重、单穗重、分蘖数、生殖枝长、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穗色、小穗长、外稃、芒长、小穗宽、穗宽、生长速度(出苗-幼苗)、颖宽、植株绒毛分级、生长速度(幼苗-分蘖)、叶片颜色和株高是披碱草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Ca2+调控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适应低温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叶面喷施外源CaCl2的方法,研究其对当雄野生垂穗披碱草表型,生物量,电解质渗透率、活性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15 mM CaCl2有效地缓解低温对垂穗披碱草幼苗的生长抑制;CaCl2处理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地上/地下生物量,降低丙二醛和活性氧的积累,提高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RT-qPCR结果表明,外源CaCl2能上调EnAPX,EnCAT2,EnGPX,EnGST4,EnMDAR,EnPER1,EnCu/ZnSOD,EnFeSOD,EnMnSOD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上调胁迫相关基因EnCOR410,EnCS120,EnDHN5EnMYB4的表达。综上,低温胁迫下适宜浓度的Ca2+能够激活抗氧化酶活性,及时清除过量积累的活性氧,缓解低温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细胞膜系统造成的氧化伤害,提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并且能够诱导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垂穗披碱草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以高加索三叶草为母本,白三叶为父本,获得杂种F1代植株.利用RAPD技术对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81个RAPD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4.0%,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平均为3.8~4.8,DNA片段长度在100~2000bp之间.根据扩增图谱计算表明,F1代与白三叶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465,与高加索三叶草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42,说明F1代与母本的遗传关系更近或者说F1代表达了更多源于母本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德钦苜蓿♀×Acrora♂杂交组合的杂交亲本与杂交F1代、F2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6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引物,共检测到199个扩增片段,其中,有17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5%,可以用于杂种后代遗传变异分析;(2)与杂交亲本比较,杂交F1和杂交F2代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遗传多样性增大,杂交F2代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说明F2代发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3)杂交后代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8,基因流(Nm)为0.874,表明杂交子代出现了较高的遗传分化;(4)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距离分布在0.128~0.284,其中,F1代与亲本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28,而F2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84。表明F1群体变异较小,F2群变异较大。依据Nei′s遗传距离系统树图可以看出,在杂交子代中,F1代群体与亲本的系统发育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利用EST-SSR分子标记,基于最适取样策略构建了 15份老芒麦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6对引物扩增出的条带多态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0457(Ps569)~0.4667(Elw1468s087),表明15份老芒麦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甘南老芒麦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H...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杂种披碱草-圆柱披碱草×披碱草(简称Y×P)和披碱草×肥披碱草(简称P×F)及亲本-披碱草,肥披碱草和圆柱披碱草的产量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Y×P的干草产量为9168.75kg/hm2,比亲本提高46.8%~52.0%,P×F的干草产量为8223.15kg/hm2,比亲本提高18.3~40.7%;两个杂种披碱草叶量较为丰富,茎叶比均显著低于母本。杂种Y×P的营养成分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亲本。杂种披碱草在产量和品质特性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杂种优势,其中Y×P的杂种优势高于P×F。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杂种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杂种的生育时期、生长繁殖特性、穗部形态及育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披碱草比老芒麦生育期晚30 d左右,繁殖能力较弱,二者在形态学上有较大差异;其F1代在生长和无性繁殖特性上表现出杂种优势,而育性极为衰退,其它特征则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16.
桂荣  刘晗璐 《中国饲料》2007,(13):39-42
本试验以内蒙古草地禾本科披碱草、老芒麦为研究对象,进行禾本科牧草附着不同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并将分离于原料牧草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蒙氏肠球菌(Entericoccus mundtii)(已由IMCAS鉴定)作为添加剂,研究其对披碱草、老芒麦混合牧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碱草和老芒麦上附着乳酸菌的数量远低于霉菌、酵母菌等青贮有害菌的数量。2)添加乳酸菌可以明显降低青贮的pH值(P<0.05),明显增加乳酸(LA)含量(P<0.05),降低青贮干物质的损失量(DML),其中球菌与杆菌组可显著降低青贮中氨态氮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7.
采用14项穗部形态学性状对内蒙古地区披碱草属牧草进行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项穗部形态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7.32%,变异系数最大为旗叶与穗基部长度(64.23%),最小为第一内稃长(12.25%)。14项穗部形态性状中小穗数的居群总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1,最低的为每穗轴小花数(1.294)。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内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52(AE050),最低为1.019(AE027);居群总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03,居群内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07,表型分化系数为22.77%。14项穗部性状中穗长、穗宽、穗长、小穗数、第一颖长、每穗轴小花数和第一外稃长是引起表型变异的主要性状,这些性状与披碱草属牧草分类及种子产量密切有关。聚类分析表明,地理来源不同的同种材料能集中地聚在一起,说明相同物种即使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其亲缘关系仍然是最为接近,肥披碱草存在变异现象。此外,还提出了我国披碱草属牧草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苜蓿新品系Dy-2006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SR分子标记对苜蓿新品系Dy-2006等6个苜蓿品种(品系)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28个位点,106个位点显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82.81%;不同苜蓿品种(品系)SSR多态性百分率存在一定差异,在32.81%~45.31%之间.遗传相似度(F)和遗传距离(D)的变化分别范围在0.9062~0.9689和0.0326~0.07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Dy-2006与龙牧801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阿尔冈金亲缘关系较远,并与其它供试品种存在一定差异,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系.  相似文献   

19.
对加拿大披碱草与野大麦2个四倍体亲本杂交产生的三倍体(2n=3x=21)属间杂种F1的自然加倍植株、自然加倍植株F1代及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及配对构型、花粉育性、结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自然加倍植株、自然加倍植株F1代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植株的RTC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即为六倍体(2n=6x=42);其PMCM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04Ⅰ 20.96Ⅱ、0.03Ⅰ 20.98Ⅱ和0.03Ⅰ 20.97Ⅱ,配对行为规则;它们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84.97%、94.08%和90.21%,自然结实率分别为77.51%、83.87%和80.13%。证明该属间杂种F1染色体已加倍,且染色体加倍植株的育性已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四倍体杂交冰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深入开展冰草产量、抗性等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四倍体杂种F2分离群体的347个单株及亲本蒙古冰草和航道冰草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Joinmap 4.0软件进行了遗传作图研究。试验从25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丰富的适宜引物30对,PCR扩增得到224个SSR标记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4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标记位点185个,占82.6%。偏分离分析显示,在185个SSR多态性标记位点中有24个标记产生偏分离,占13.0%,符合植物遗传作图时通常偏分离标记比率<30%的要求,可用于遗传作图。构建了1张四倍体杂交冰草的分子遗传连锁框架图谱,该图谱包含14个连锁群、185个标记,其长度范围在123.0~202.6 cM之间,连锁群LG4最长、LG12最短,各连锁群的平均长度167.32 cM,覆盖基因组总长度2342.5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12.66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