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山丘区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以及红壤的结构特性决定的生态脆弱性,使该区域成为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的严重侵蚀红壤区和石灰岩分布区是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立地区.本文针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并从困难立地区的立地特点,提出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社会运行机制、资源协调配置等政策导向,从而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持续恢复,消除区域甚至全国生态退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绿色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支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为了搞好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生态建设,加快该区植被重建与恢复的速度,引进更适合当地植被重建的树种,营造合理的林分结构,对该地区的植被型与组成以及演替规律的探讨至关重要。本通过调查分析,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盐池中部沙地的植被类型及植被演替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是有效遏制山西省吕梁市天然林资源破坏所造成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由于受到自然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早霜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林草植被建设应统一纳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之中,与工程措施结合配套;依据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和水分条件,建造不同的植被类型;重视封育这一恢复植被的有效途径;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法监督管理,防止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7.
沙棘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吕荣森 《沙棘》2003,16(1):3-7
中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荒漠化的主要地理范围在西部地区,只有大面积恢复和重建植被,才是解决水土流失、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恢复和建造植被应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植被。植被建设应以种植灌木为主,乔木草类次之,实践证明,沙棘在西部植被建设中是一个关键树种,建议国家正在实施的林业工程中,尽可能多地种植沙棘,增加沙棘在“乔灌草”中的比例,比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实际,分析了气候干旱对甘肃植被分布的影响、我省植被建设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宜昌页岩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夏季高温干旱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了宜昌页岩地区植被恢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植被破坏严重。土壤种子库作为一种高效的植被自然恢复的途径,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分类、大小、结构等特征,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这内、外两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针对当前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重建区域植被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张文辉  刘国彬 《林业科学》2007,43(1):102-106
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承包大户植被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 分析了该地区实施植被封禁保护(包括封山育林和禁牧、轮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封山育林和禁牧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的封山育林工作应该向工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区应该长期坚持“封山育林为主, 辅之以人工措施”的经营策略。实行封禁保护为主的林区经营方式, 适当辅助以人工促进(抚育、补植等)措施。另外, 在黄土高原以农牧业为主的厚层黄土区和北部草原区等应该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 提倡舍饲圈养。黄土高原地区的封山育林和禁牧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才能长期实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2009,34(3):33-35,48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林业生态建设面对的难点是自然气候条件严酷,气候干旱少雨则是这种严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秋雨型降水、降水年际变化大、有效降水少、大气干燥多风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的本质所在,频繁的自然灾害进一步导致该区林业生态建设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4.
依据区域地带性的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类型相对一致,地形地貌与自然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一致为条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结合全国林业区划,将陕西省森林划分为陕北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林区,黄龙山桥山水源涵养林区,渭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等10个分区,并阐述其区域特点、功能定位、发展布局和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84个县气象多占1951~1985年的气候资料,应用动态聚类分析法,把黄土高原地区划分成6个不同类型的林业气候区。区划结果与实际考察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索沙漠南缘的农牧过渡地带,陕西省的西北部位.属于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系干旱半干旱气候.由于长期的掠夺式利用森林资源和过度放牧、开垦利用,天然植被消失殆尽,植被群落退化严重,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林地面积迅速扩增,环境气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本文阐述了吴起目前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了林地利用的特点,剖析了林地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吴起县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既是全国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干旱少雨,造林成活率低,成林困难,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各项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做到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本文结合多年的造林工作经验,现就本地区如何应用抗旱技术,提出一些实践中可行的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